2023年在反思疑问中磨课,在磨课经验中成长.docx
-
资源ID:66388876
资源大小:17.0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在反思疑问中磨课,在磨课经验中成长.docx
2023年在反思疑问中磨课,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在疑问反思中磨课 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张君霞(323000) 近日我上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流程是:从认识 1开始,接着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的分数,最后找生活中的分数。与教研组老师一起磨课中,我经历是困惑,反思,疑问,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一次一次反复磨课,一点一点经验积累,是一个教师成长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下面我将自己磨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和一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如何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 数学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该如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呢?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数。 板书:“1”。 师:“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张纸,1个人、1个班级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1张纸。请把1张纸折一折,分成两份,画出折痕,涂出其中1份。 展示,分类,产生平均和不平均的分法。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下产生的数。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 生:一半。 师:对,这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数表出一半吗? 1。 21师:你对有多少认识?它表示什么意思? 2生:对于这种导入老师们是这样评价的: 教师A:这种导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去除无效数学信息干扰,把握上课 开始的最佳精神状态。而且根据学生说的素材开始探究,比较流畅。 教师B:用正方形纸分成两份,学生并不感兴趣,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从 “分直观的、常见的物体”开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显得更真实自然。 教师C: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可以在认识了生活中。 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认识完 1之后,我增加了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21之后再拓展,运用到实际21可以用“”来表示的情况吗?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分数现象,再用2数学语言加以总结提升,可能比教师把情境强加给学生更合理一些。在这个环节还增加了“分数产生的历史”,介绍分数最早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出现分数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丰富学生对分数产生的认知再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选择什么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 数型结合是历来分数认识的基本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呢?第一次,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来表示分数,如图形、线条、点子图等。我的想法是:第一,学习材料数量变化隐含着“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1个(如1个圆形、长方形纸等)还可以表示多个(多片树叶、多个圆片、多辆小汽车学具)。第二材料涉及到了图形,物体,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一定能“生成”更多充满“惊喜”的分数表示方法。 但结果与我的想法却是大相径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意义根本不如我想象那么扎实,他们对单位“1”的变化感到慌了手脚,面对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学习材料,更是无从下手。丰富的材料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生成更多惊喜,反而成了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绊脚石。 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准备只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分数。孩子们根据我的思路,亦步亦趋,课上得别提有多顺,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决不“旁溢斜出”。以至到最后巩固练习的时候,孩子做题的正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堂扎实流畅大功告成的课,但仔细分析发现,单一的学习材料不利用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约束了个体的求异思维,也不能暴露出学生容 2 易错的地方。所以整节课就像是一问一答式,缺少变式地探索,更不要说是生机勃勃的课了。 应该如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材料呢?是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热闹课堂呢?还是以简单素材做挖掘,提高课堂深度呢?通过比较,我有了这样的设想,材料要简洁,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材料的提供都应该是为本堂课的重点“平均分”服务的,都应该是有“预谋”的。我们要充分挖掘简单的学习材料,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 所以,第三次的学习材料就以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为主,再用上少量的等腰梯形、圆形、六边形等。 1。先讨论“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表示,为什么涂色部分21的形状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的问题,再比较用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表示 211的,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由易到难。最后出示等腰梯形(最好是不平均2 21、用正方形来表示分的),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悟。 2、用长方形图形来表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目的是在“比较同一个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要引导学生发现前提是单位“1”要相同。再出示少数几个不同形状,再次让学生体会,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与单位“1”的形状大小无关。 3、引出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图形上,再涂上这样的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尽量减少烦杂的学习材料,使同一材料得到充分挖掘应用。二是学生经历“同一张纸从表示几分之一再多涂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这个比较过程,总结并思考“随每份数增多,分数值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学习材料准备,比正方形有所延伸拓展,同时也有效暴露学生可能出现的的错误。相比较第一种他去除了纷纷扰扰的表面形式,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数学图形上得出分数的实质含义。 三、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渗透什么数学思想? 认识分数是一节概念课,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除了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一概念 3 之外,我还应该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呢?我把教学流程做适当延伸。 11。把不同图形表示的摆在一起比较发现,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212份,就可以用表示。学生透过现象,及时发现总结,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 21、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很多不一样的几分之一,我选取 1,4111,等,渗透同一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的函数思想。 68181 23、认识几分之几。学生汇报时,我有意识的记下这么几个分数, 883这时候我将原来的图形隐去,学生比较分数,观察发现:分母相同,分子8不断增加,所表示的份数就越多,这个分数值就越大。 这种数学思维的渗透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教师A: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发现、总结、表述规律,有价值,也使得一堂课有深度。 教师B:这是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分数意义理解。本堂课的重点是平均分,要使课有深度,应该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一开始就研究它们的规律,要求是否过高了? 我这样设计出于以下考虑: 1、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材料。用同一张白纸,既能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利用同伴的多张白纸创造的不同形式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排除非数学本质,理解分数的真正本质含义平均分。与纸张的大小无关,与所涂的颜色也无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学本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的数学思考品质。学生在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开始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知识只是载体,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本环节在规律的探索上经历 “把表示分数的图形摆在一起比较” “将表示分数的图形隐去进行比较”的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对于规律的得出,并不要求孩子们一步到位,通过每人发现一点,慢慢将规律概括完整,对于能说的孩子是一种 4 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其它孩子也是一种学习。 4、是后继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一种铺垫。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比较出分数的大小,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并能用有序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平均分同一单位“1”,分的份数与每份数之间的规律探索结合在一起。 四、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运用? 在生活中分数运用不如小数运用得广泛,那如何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呢?我有以下的思考: 1、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为原型找分数。比如找红绿灯、接力棒上的分数。其实生活中很少人会用分数来表述红绿灯,但为什么还要出示这样的载体找分数呢?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我想这样的数学思考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游戏环节,以一只手指头数为单位“1”,伸出1个指头, 1这1个指头就是一只手手指数的。 5对于这个游戏,老师们产生了如下争议: 教师A: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分数,又贴切,又自然。找生活中的数学首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对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并能进行积极思考很有好处。 教师B:用手指表示分数有创意,但是不科学。手指的大小高低不同,会引发学生的争议。不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 教师C:这个分数是从个数产生的,不是比较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这与男生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的道理是相同的。难道我们也去深究每个同学的高矮胖瘦不一样吗?数学就是要看到现象的本质。 教师D:“人数”问题不像手指那么直观,手指一伸出来,大小不一的形状马上呈现在眼前。对于初学者,我也认为是不利于他们理解平均分的。 生活与分数除了从手指数上去挖掘,还有很多渠道,我们尽量避开有争议的或是引起学生误解的素材。 2、在估算中运用分数。经过观察生活,几句有“分数影子”的话我记录了下来:一瓶水喝了一半;这本书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二;我的卡片是你的四分之 一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分数来估一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所以教学过程中估算这个环节不可少。如一瓶喝过的矿泉水,估一估剩下的是整瓶水的几分之几?数学书三分之一的位置大约在哪?要期中考试了,预示着这个学期快过去几分之几了?一年四个季度,春季就要过去了,过去的日子大约是全年几分之几?一大堆豆子,请你抓出它的四分之一;桌子的高度大约是你的身高的几分之几等。不但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还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整合了几个领域的知识。 最后以自己的一段感悟来总结这次磨课的感受吧。我们在上一节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时,总是想着把自己水平风采尽可能的发挥展示,但是完美的事物不存在,完美的课更不存在。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最后的处理方式,未必是理想的。它只代表了我个人一些想法,或是只表达了我比较倾向的一种理念。可能我放弃的是更多有价值的理念。我想我们就是在这不断的矛盾之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吧。可能这堂给我更多的收获不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堂课要如何去上,更多的是让自己意识到,上好一堂课,需集思广义,更需有自己的思想精髓,否则会成为课堂的傀儡。这样的思想精髓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废寝忘食的艰辛,坚忍不拔的毅力,更是要拥有一颗为教育无私奉献和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赤诚之心。 在反思疑问中磨课,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 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创新 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 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_在反思中成长 在磨课中成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