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405594
资源大小:72.53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董学华 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合适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轻松,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事半功倍, 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推荐第2篇: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科学课堂教学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优秀)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 2023年5月5日7日,保山市2023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竞赛在保山实验小学举行。本次课赛共有10位教学高手参加,他们分别是来自保山市四县一区的一线教师。他们从3-6年级科学教材中自由选题,参加此次竞赛。首届课堂教学竞赛、专题研讨,这一个个醒目的字眼,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当然让能亲临现场观摩的我无比兴奋。 一、电子白板投影仪不能不学的绝技 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昌宁的一个老师登台,他一出手就让所有的观众眼前一亮。在教学中,他借助白板将课件运用自如,另外,她还率先使用了投影仪,将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投影出来,让所有师生都能一目了然的看清学生的记录表,让全体看课老师深刻感受到了投影仪的魅力。虽然,最后没有拿下一等奖的荣誉证书,但是她的教学技能让我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我脸红了。这个学期,我校也有一个小学科学专用实验室新课程探究实验室,其中就有电子白板。而我,一直把它作为普通的投影使用,没有真正去学习和开发其强大的功能,实在暴殄天物。前段时间听一朋友说她已经通过自学掌握了不少白板技术,看来我也该好好地琢磨琢磨了。 二、实验操作规范离我有多远 这次课赛看到了很多老师的实验设计,精心准备,设计巧妙,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了实验结论,回想起自己的平时教学,因为材料准备的困难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许多课堂实验操作被省略或偷工减料,从而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让学生做的实验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做,而且是规范的操作,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心中有数,而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一软肋。 另外张木兴老师本次还对实验器材的操作、运用及制作,做相关专题的讲解,更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以后要向他们多学习! 三、专家点评被说出来的秘密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师:“刚才大家说的是不是正确?我们要怎样来证明?”学生齐声回答:“做实验。这样的问答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啊!肯定有许多老师会这样认为。是的,科学实验是检验猜测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也要求让学生动手探究。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做?最后各位专家评委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做,有些不做没有关系。用实验方法得出的观点与严谨的科学现象不一样的时候,可以不做。” 这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在自己和别人的课堂里,发现许多时候学生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非常不靠谱的,老师花很多的口舌也无法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导致学生很难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这让我很是苦恼和困惑,而现在,我对实验进行取舍的时候终于有靠山了。 百度了一下,科学实验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制订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地选择仪器和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使某种事件或现象在有利于观察的条件下发生或重演,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测量,严密地整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定性结论或精确的定量的结论。并不是获得正确的东西非要科学实验,而且科学实验也不一定确保能获得真理,但有科学实验在内的探索活动往往比仅凭一般实践、亲眼目睹、经验证明等等获得真理的可靠性高许多。看来,在条件允许下,多做实验还是很需要的。 10节观摩课,还有专家精彩感言,各种实验器材的运用操作,我一定会抽空好好地品尝,弥补心中的遗憾。 推荐第4篇:科学课堂研讨课心得体会 “科学课堂”研讨课 七星小学四年级英语研讨课心得体会 本学期第七周星期五,我有幸上了一节了我校组织的以“科学课堂”为主题的研讨课。 在集体备课中,同事们指导我认真思考“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这些问题,并认真写好了教学计划并制作了课件。上课时,我还时不时地观察“学生是否到了那儿”。上完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老师的辅导地位得以明确,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最深刻地感受是“科学课堂”是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课堂中,我除了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现代教具,利用歌曲、游戏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我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四人一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互相纠正同学的错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老师真正合理地驾驭课堂教学,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作为教师的我能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并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突出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考点。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合理地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情境教学就要创设和营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真实的语言情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英语 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学生是否已经到达了那里?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不断进步。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3、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4、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5、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6、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 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3、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5、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6、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动物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 四、 五、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历了很多、反思了很多,在科学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向身边的老师、前辈请教,自己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努力以求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怎么做到让学生做到重视这门课程呢?翻来覆去,我想,还是应该自己更加的投入到科学教育教学中去,如果我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这份快乐来源于他们的内心,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是感兴趣的在学习,而不是因为身在学校,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所以我要学习。 事实上,每一节课上,我都努力的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来跟我的学生们互动、交流。 但是有的时候备课不够精细,课后也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及时倾听学生对科学课的意见。初教学,很多事情忙起来有点无头绪,对于自己还没有很明确很清晰的定位。我突然想起来在我实习的那段期间,实习班班主任对我说的一句话。他说,像我们这些年轻的实习老师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当你真正成为老师,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模样了。现在想来确实,我想象我们这么大的新教师,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更学生成为朋友,因为本身我们正是刚刚从学生的身份出来在转化中,但是在此之前,应该是要先成为一名老师,再成为跟学生是像朋友关系的老师。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习科学,对科学充满着好奇,刚开始的时候每一节课上都有很多的问题要问,特别是第一节课的时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真心觉得我们班的孩子很是可爱。但是不知不觉就问了一节课的问题,一直都到下课了,学生还是有好多的问题。但是到学期末我也发现了一学期下来,已经开始有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是课程的原因,我有些担忧是不是越往后,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呢?还有六年级的两个班我也觉得非常的好,班上的很多学生科学知识都非常的丰富,课堂气氛很融洽、活跃。在学习地球以外有没有外星人这一节课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让学生事先课前去搜集整理啊,按小组分为正反方,分别支持地球以外有生命、地球以外无生命两种观点,在课堂上举办了一场科学辩论赛。说实话,本来对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很骄傲,很感动。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班未来有很多的小小辩论家。而且实际教师你了解的,你知道的,并不一定就比学生多。就拿这一节课来说,其实我一直支 持正方的观点:地球以外没有生命。所以在课堂上不小心的小小帮助了正方一轮,但是反方的学生立刻举了一个例子来反驳我,确是一个科学发现的例子。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已经有些成就了,这也是所谓的老师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知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强。这也就是所谓真正的教学相长吧。 其次,对于孩子们的爱心还可以再多一些。本身我自己年纪还小,而且我很喜欢小孩子。带小学一年级数学的这段时间,很多时候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小身子,都忍不住的想去抱抱他们。是真心喜欢孩子,喜欢他们的天真、可爱,喜欢他们围着我老师长老师短,喜欢他们问我老师我中午去你办公室你怎么不在呀,喜欢他们笑着喊老师好,每一次,都很感动。但是看了其他老师的例子,我发觉自己其实做的还不够。很多时候对待我喜欢的这群孩子们,我也不能够做到很淡定,他们调皮的时候我会忍不住的凶他们、发火、生气,往往说的比做到要简单,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一段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距离。我该学习其他的老师那样,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中的烦恼,学会察言观色,思考学生思考的问题,尽量的去换位思考,有句话说的好,我们不能把学生当电视机,自己拿着遥控器,让他转哪个台,就转那个台。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课堂上,应该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好奇心,并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把自己的好奇心付诸实践。爱学生,就应该去相信他们,都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想只要我是真正纯粹的喜欢我的学生们,相信他们,他们也能够感受到,也能付诸同样的相信。 前段时间,我的同样做教师的朋友跟我说他们班的一个学生说:我来学生就是接受服务的,教师就是提供服务的。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很震惊。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可是,学生们被这个先进的时代污染了。我不知道早熟为孩子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我只想起来当年我小学时啥都不懂的懵懂时代,初中高中的单纯、好好学习。我想对于我面对的这群孩子,其实我还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的需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下个学期,我准备多阅读一些儿童教育著作,充实自己,更多的了解当代孩子的心理特征,学习情况,成长状况等。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自己实在还称不上合格,很多的理论只是要学习,理论修养要提高,很多教学技巧还要我去学习、发掘。让课堂活不是问题,但是如何做到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我觉得是我目前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的反思,利用寒假更多的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成熟的自己,在教师这条成长道路上。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万州区小学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 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小学科学学科组 李达平 一、教学理论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获得进步发展的。研究表明,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探究那些与科学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用自己合理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光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素养。同时有助于学生增进科学理解、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探究型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操作程序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经历以下七个环节,可表示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动手探究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具体模式如下图: (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探究内容关系密切的特定的情境、或组织开展小实践活动、或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探寻,产生质疑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 1.创设的情景、开展的活动应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易于学生提出与教学需要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2.尽量让学生提出更多方向、更多层面的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从价值上进行筛选。 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 1.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2.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并筛选出的问题答案作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对其可能性进行寻因寻由),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大胆丰富的猜测,并通过对观察、实验等对象进行比较,对事实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推理,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猜想与假设,说出自己猜想依据与假设的理由,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思维方向的混乱的地方,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 (三)制定计划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最好的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时,教师应注意: 1.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前提下,引导学生或帮助学生选择探究的实实在在的材料。 1 2.对自己选择或准备对材料进行细致观察,比较材料特点,从而指导学生选择出最好能证明自己猜想与假设的材料。 3.指导学生做好探究计划。包括:怎样用这些材料进行探究,用这些材料探究的过程中应关注些什么,怎么去关注,怎么对关注的内容进行描述或记录,同学们应怎么样分工,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展示或交流等一系列探究的具体环节。 科学课的动手探究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需要精心设计且需要切合实际的计划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盲目操作,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动手探究 动手探究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最想做的是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分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 1.积极给予学生活动面上的组织指导。 3.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探究的态度、探究方式、探究效果、观察记录方式、同学间的合作参与状况等。 4.必要时,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探究方式与观察方式等。 动手探究环节时学生经历体验的核心环节,教师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之前和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都记录下来。只能是帮助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和足够的探究时间,进行整个活动的组织与随机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探究。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的。 (五)整理信息 在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完整记录探究到的现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揭示探究对象某些方面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对获得直觉或经验判断,获得对对象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印象进行整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或分类、或比较、或归纳、或概括等,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和演绎等,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获得有关等科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探究。同时,还可以引导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否定。 (六)表达与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交流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进行自我表达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二是全班将探究活动中的事实现象整理之后,让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这两个层面上,教师都应尽量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3000字)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三、操作模式 环节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研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些事实的观察之后,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