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6篇.docx
-
资源ID:66432487
资源大小:26.78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6篇.docx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6篇 信任我们在写教案时,肯定都有着较强的思维逻辑实力,教案在编写的时候,大家务必要留意文字表述规范,以下是我细心为您举荐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相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绽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驾驭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楚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探讨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实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驾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胜利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究胜利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老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绽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爱好: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视察,做着肯定帽须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学问能解决吗?老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觉问题。 1、分组,探讨: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觉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觉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假如沿着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假如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探讨,将公式延长。 圆柱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 r2 =dh+2 r2 2、学问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须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2 教学内容: 抽取嬉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洁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肯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试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状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状况? 结果:肯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觉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觉: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索,推断正误。 (2) 同学沟通,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假如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3 第1课时 圆柱的相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相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相识:通过视察物体的形态,初步相识圆柱。 例1:通过视察圆柱,相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视察图形,驾驭圆柱的侧面绽开图。 教学目标 1.相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相识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视察、发觉、沟通,让学生自主探究,驾驭学习方法。 3.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和推断的实力,以及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驾驭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操作,发觉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视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相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沟通。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视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视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视察并独立思索)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老师表扬并激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视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爱好。】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日我们一起来探讨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详细,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相识和理解更加精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探讨。】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老师赐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相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视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诞生活中圆柱形态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视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相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视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相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视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相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视察例1中的圆柱,依据图形上的提示相识圆柱的高,再依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探讨沟通: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多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沟通的方式引出相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视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相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绽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视察商标纸的形态。 反馈后探讨:绽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绽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绽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绽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绽开,在重复操作中视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长发觉:绽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视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相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刚好消化汲取,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绽开后是什么形态?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绽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同学们,今日我们相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老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绽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连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索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觉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探讨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汲取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的有关学问真正驾驭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赐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索的同时,老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学问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4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驾驭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育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视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实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究数学奇妙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主动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驾驭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非常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驾驭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老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学问的迁移。 3、引发思索: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假如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探讨以下问题: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老师适时加以激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细致视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改变?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依据学生的视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敏捷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假如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假如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假如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探讨、沟通、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假如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假如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怀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5 第一单元:相识负数 教学内容: 1、相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相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洁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洁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打算。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支配:3课时 (1)相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驾驭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打算: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相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别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别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别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日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留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当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留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洁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学问。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学问。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改变,有爱好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相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百度文库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实力和抽象概括实力。 2、经过启发、探讨和独立思索、学生主动参加、主动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相识水平、实践实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育。 3、学生在试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学问有机结合,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驾驭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打算: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打算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洁杠杆)的作业。 学生比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相互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打算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匀称。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留意绳子的长度,同时留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打算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好玩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特别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假如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学生思索,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需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假如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学生思索,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应当放几个? “放3个。” (2)假如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沟通,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试验活动: 学生动手进行试验活动。 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老师供应表格,引导学生绽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觉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视察表中两个量的改变状况,不难发觉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干脆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_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_=12×15 解方程得_=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依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探讨这些学问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足吗? 可实行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好玩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须要20_块,假如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须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醇厚,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夫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依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