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推荐第2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孝义六中武红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 辙欧阳修 曾巩 (二)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 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 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 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 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 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2)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推荐第3篇:伤仲永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随笔,课文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精悍,值得品味。文章采用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自读课文,掌握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朗读课文 ,自由探究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课文 ,合作研讨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 ,理解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 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 七、齐读全文 ,总结主旨 本文通过方仲永反面事例的叙述,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才能发展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八、语言表达 ,延伸训练 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十、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时间2分钟。(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 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 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 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 (略) 红队代表发言: (略) 绿队代表发言: (略) 蓝队代表发言: (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作业设计- 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600字的读后感。 本题设计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能确立观察角度,引述材料,并从 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所受的 启发。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教师将推选优秀的读后感在 作文课堂上朗读和讲评。 教学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难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难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几年 来,笔者基于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感受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实际情形的了解,我进行了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五步曲”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角的教改尝试。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 利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优越性。第 一、课堂具有竞争性。因为实行积分制,每个代表队为了得高分,因而尽力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力争答得全面、准确。这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和适应当前的竞争社会大有裨益。第 二、教师具有主导性。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着设计题目、重点内容强调、纠正错误和点评等作用,丢掉了过去满堂灌的做法。教师当了一回“主持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显得很轻松,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第 三、学生具有主体性。因为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表演,他们成了真正的“演员”。为了得高分,各代表队成员都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很多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第 四、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譬如学生上讲台抓阄子,个人谈体会,给对方提毛病,甚至对每一关得高分的代表队鼓掌等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兴趣,因而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当然,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第 一、把好出题关。在备课时要把课文重点内容及课后练习题渗透在问题当中,考虑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理解,得出结果。第 二、做好点评关。教师作为一节课的主导者,充当“主持人”角色,又是一位评委。因而对学生的点评既要鼓励,又要客观。特别是学生在答题、阅读、翻译、理解、谈体会和复述中出现的偏差,教师应及时纠正,重点内容给以强调。但语言要精炼,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第 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维护好课堂纪律,把好时间关。 总之,用“课堂教学五步曲”来设计伤仲永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了改变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在有条有理,清清爽爽的一步一步的理性地向前推进。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学会为会学,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得到培养和提高。 推荐第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第六单元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本单元安排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读懂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初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伤仲永文言字词的要求又提高了。 教学内容分析 伤仲永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神童因为不学习而变成庸才,课文文字不长,但写得有详有略。在第一段里,作者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同时也为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伏笔:“父利其然也,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在第二段里,作者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着墨不多,把事情的全过程交代得很清楚。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1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课文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三)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自 学 指 导 A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 ) 扳( ) 谒 ( ) 泯 ( ) 称 ( ) 卒( ) B再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 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C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三 探究交流: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流后明确: 隶(lì) 扳(pn) 谒(yè) 泯(mn) 称(chèn) 卒(zú)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下面答案以备交流后参考)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二) 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三读课文交流,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五、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六、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 (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附录: 字词: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推荐第6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教学本文宜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提商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再通过合作交流、整理、积累,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过程设计 【教学学法】 教学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采用圈点批注、质疑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教学流程】 (一)走进作品 1、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去认识一位“生而知之”、不习能写、不学能诗的天才,去看看这位天才最终的结局如何?并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借助课注释或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出处及作者概况。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仲永/生五年;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朗读技巧。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读过程中,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4)学生朗读(形式可以是:指名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轮读、小组分层读、全班齐读等。教师可酌情选择) 4、理解文意,积累词汇。(1)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对字词理解疑难处,圈点批注,并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2)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卡片,积累相关词汇。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文言词汇。 (3)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情况,整理归纳积累方法。 (二)走近仲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问题一】本文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点提示:神童方仲永被埋没的故事) 【问题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旨在训练学生理性阅读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 (要点提示: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劝了三个阶段:幼年作诗,天资非凡;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才能衰竭,泯然众人) 【问题三】从文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仲永的才能之“奇”?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借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要点提示:“仲永生五年或以钱币丐之。”为后文写仲永才能变得平庸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 【问题四】邑人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仲永的父亲又是怎样看待他的?作者的感情又如何?(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会文情) (要点提示: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仲永之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作者:“伤仲永”) 【问题五】在你看来,仲永是怎样的一个人?(旨在鼓励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述) (三)走出误区 1、学生讨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