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docx
2023年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 凸显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问题 对策 一、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们来讲,既增加了就业难度,也增加了就业心理负担。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情绪障碍 1、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在招聘中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心理紧张等现象,有的甚至会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3、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导致情绪低落而产生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往往在性格内向、气质类型为抑郁质的毕业生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状态的毕业生,一般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 (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2、自傲。这部分毕业生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烦躁的心理现象。 3、依赖。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一方面想找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奔波,所以对职业选择左顾右盼,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劣势。 4、攀比。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碰到的机遇各不相同,因而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毕业生大都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大学生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毕业生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5、从众。大学生处在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潮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在择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选择大城市、机关工作。其实这样做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大众并不会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国家需要等方面去考虑,每个大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 (三)人际心理障碍 1、怯懦。怯懦是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人际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在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 2、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当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消极态度。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只能听天由命,对前途失去信心。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3、嫉妒。嫉妒心理,就是指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觉得不甘心,并产生恼怒的情绪。有嫉妒心理的大学生往往自私、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嫉妒的对象往往是与它们专业、才貌、兴趣相近或是性别相同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嫉妒使他们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稳定的择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合理定位,也有利于择业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环境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原有吸纳大学生的行业在萎缩,而且,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队伍在精减和分流,事业单位也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这些原有的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越来越窄。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却在成倍地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23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2023年又增加68万人,达到了280万人,增幅达32%。同时,该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约有2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峰叠加0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社会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担忧和疑虑,造成焦虑性等不良心态。 (二)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就业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评价,片面追求就业的/福利化0、/非风险化0,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从、患得患失等不良就业心态。又由于就业制度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就业机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上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由此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心态失衡。 (三)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将更多的是融知识、能力、管理和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些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没能按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从而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等现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择业心态。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结构性缺陷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由于大学生都属于初次就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则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校大力支持与配合 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择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观 1、调整就业期望值。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 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能力、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 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3、增强择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源动力, 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精神萎缩、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的人如何打动别人呢?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求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 择业自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4、培养自我的独立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社会并不 把他们当作学生来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十分重要。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才能积极和有意识地去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和自理。具备独立应付工作的能力,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导。 5、做一些相关的心理测验。毕业生可在专业人员的指 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二)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1、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定势,才导致不良情绪。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概括出理性的看法,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2、合理宣泄法。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它们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但宣泄情绪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宣泄要适度,没有破坏性。 3、情绪转移法。情绪低落时,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4、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等语句,或者将其写在纸上。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处理不当就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倘若对就业的各种情况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择业。 参考文献: 1刘燕,大学生就业障碍及其调试J.社会研究,2023(4):67-68.2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3:8.43高宏.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6):16.5荣建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试J.大学生就业,2023,(16):72-73.6邱显清,德育改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68.7张钰.试论大选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23(4):36-47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 (毛概调查计划)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消除对策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