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495255       资源大小:186.44KB        全文页数:2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挑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古代授官称谓 教学难点:天文历法 教学关键: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课型将授课 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含的内容很多,今天我们根据必修5中94页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教学过程: 一、古代授官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二、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三、天文历法 1、学生阅读后总结。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课堂练习 1、完成书上的相关练习。 2、给自己起一个“字”,并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为自己的成年献礼。 板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古代天文历法 推荐第2篇: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1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天子的宗庙。 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人物传记。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2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3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其他重要文化常识】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平日戊夜五更 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 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4 推荐第3篇:古代文化常识5 2023届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第5份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8、(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2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3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推荐第4篇: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23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2、称字 3、称号 4、称谥号 5、称书斋名 6、称官名或官地 7、谦称 8、敬称 9、贱称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自称时,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 2 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3 推荐第5篇: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1)幼年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教数:9岁。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金钗之年:女子12岁; (3)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4)15岁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5)二八:女子16岁; (6)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7)花信年华:女子24岁。 (8)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9)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0)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另有,“知天命”也指五十岁。 (11)老年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