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
资源ID:6656898
资源大小:82.5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家国同构B. 神权统治C. 等级森严D. 中央集权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A. 分封制度瓦解B. 王位继承混乱C. 宗法制度松弛D. 中央集权确立4.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6. 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A. 世官制度已被打破B. 年幼君主大权旁落C. 官员选拔不拘一格D. 天下共主局面形成7. 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8.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堵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闰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 国家政权连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9.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堵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A. 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B. 孟子主张中央集权C. 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D. 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10.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1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正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1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从。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找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13.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使权制、道家思思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思14.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A. 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B. 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 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 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15.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16.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A. 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 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1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 维护了宗法制度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导致分封制崩溃D. 促使了礼崩乐坏18. 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A.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 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宋法体系的纽带C.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 封地是诸候世袭的私有财产19.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20.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1.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侧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 周未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22. 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 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B. 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C.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D. 反对实行君主制23.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期的诸侯鲁昭公应用六佾,周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偏要用八佾。孔子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A. 季氏与周王无血缘关系B. 孔子的地位受到冲击C. 鲁昭公僭越了天子礼制D. 诸侯争霸破坏礼乐制24.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25.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 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 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6.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27.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8.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 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B. 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C. 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D. 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29.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A. 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 分封翻随若君权加强而瓦解C. 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 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30.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立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许悼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现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去,较近情理的说法。钱穆国史新论(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32.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性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斌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里诸侯不便。苏轼东坡志林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性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别必任以数十年之久。”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l)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以别?(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