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其对策.doc

    • 资源ID:6656947       资源大小:49.0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其对策.doc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其对策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六种表现状态,即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厌学心理、考试焦虑、早恋问题等.(一)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摩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并不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笼罩上永不消散的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对于这类学生要多激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小赵是我班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同学,他成绩上游,中等智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他去和同学玩,他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3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4。参与管理,自信自强。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二)逆反心理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内容虚假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 2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 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研究报告。 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同样找出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这种称为D4D(右下角R)的基因,能控制脑部感受体的形成。这两项研究分别对124名以色列人和315名美国人进行,发现脑部的D4D(右下角R)基因较长的人,在追求新鲜事物方面得分较高,比较容易兴奋、善变、性格急躁、冲动、喜欢探险也比较奢侈.而D4D(右下角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比较喜欢思考、个性拘谨、温和、忠实、恬淡寡欲和节俭。我认为,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相反。 3社会成因 遗传素质是心理现象形成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遗传所提供的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的作用)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实践与学习。 就决定人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环境而言,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即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对人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教育(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含家庭教育及狭义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则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主要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上述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由此可见,逆反心理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4主观因素 环境(突出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可以机械地或任意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情绪。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在主体需要、情感、认识与客观环境要求的矛盾统一体中,就主体的逆反心理形成而言,主体需要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相吻合时,会表现出主体对客观环境要求的认同心理现象;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不相符合时,就会表现出主体对客观环境要求的逆反心理现象。上述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是在客观要求与主体需要相违背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于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弘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尊重、信任,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老师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教师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学生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其服从正确的教育。最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好奇、好问、爱动脑筋,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三)孤独心理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据笔者调查,中学生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的孤独.因为家庭迁移、升学、转学,一旦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由于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便成为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的孤独.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拮据,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也有的学生因为其父母是干部、大款,自己成绩较好,就居高临下,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3)行为方式型的孤独。现在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自己,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的孤独.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1。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和自我意识发展带来的心理偏差。处于从半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同时,青少年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找不到这种“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2。高傲的心理。因为觉得自己思维灵活,表达能力强,对事情的思考深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自命不凡、清高,看不上旁人,感觉这个人“庸俗”,那个人“幼稚”,于是索性不愿与别人交往,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搞自己的学习.然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找不到信任的人倾诉的痛苦,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3。交往中遭受过挫折经历,让她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上小学时因为某些原因与好朋友发生矛盾,初中时就干脆不理他人只顾埋头苦读,升上高中后想着交一些朋友但又因为学习和交友不能兼顾而选择了与同学日渐疏远;同学、室友喜欢在背后讨论别人的不是这些经历使她感到世间的冷漠和虚伪,变得不再信任他人。4。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梦想将来自己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本身并没有错,在许多时候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她把一些观念绝对化,经过自己过分自信的思考,她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我的想法是不平凡的,我不想跟那种幼稚的人打交道!"“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这样下来,她选择忽视自己内心的交往需要,忽视自己情绪的表达。她太执着于心中的“不平凡”的信念,而忽视甚至瞧不起面前的所有平凡。对于这类学生应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取得学生信任和探寻问题根源,引导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1.解释、分析产生孤独感的原因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交往中从事其他学习和活动,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他(她)现在的学习、今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达不到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就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后走上社会,可能也无法与别人合作得好。因此我一方面让她尽情倾诉;另一方面,对她目前的处境表示深深理解的同时,将她出现的困扰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她本人。从她的反映看来,她对我的分析是很认可的。2.鼓励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在取得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我和她一起讨论了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反复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社会智慧的重要体现。并鼓励她勇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开放自我,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理解,帮助自己消除孤独感。例如在“如何对待他人的不理解”的问题上,我给她的建议是: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可以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1)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因为它有一定合理性;(2)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3)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3。转变视角看待孤独孤独并不是十七八岁特有的感觉,而是与生俱来并且会陪伴我们终生的一种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孤独,也是很难有心理深度的。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就是圣贤之人能够利用孤独进行深刻的思索。因为个案是个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人,引导其转变思维角度来看待孤独,对她正确理解“孤独"、体验孤独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我鼓励她训练自己积极运用独处的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多读一些好书,多懂得一些能使自己真正走向成熟的经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让孤独得到升华,生活会更加充实;情感有寄托,孤独感也会慢慢为自我的快乐所取代。 (四)、考试焦虑问题 1、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    (1)、情绪激动、慌张、不能自制.有的伴随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头昏。   (2)、感知障碍,如视听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试题要求看错等。   (3)、注意障碍。即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4)、记忆障碍.平时熟悉的东西回忆不出,但一出考场又能想起.   (5)、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本来能做的题也做不出。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影响个体考试焦虑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1)个体的自身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 首先是 遗传素质.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刺激环境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许只产生微弱的反应.  其次是认知评价能力.考试能否引起中学生的焦虑,以及焦虑的程度如何,与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有直接关系。认知评价能力包括个体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识程度,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及自身对应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价。一个高中生如果把高考看作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并且对自己应付高考的能力估价过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必然过高。如果一个高中生将高考只看作一种升学就业的途径之一,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其焦虑水平便不会很高。   第三是知识准备。一般来说,平时学习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实,复习全面,准备充分的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考场上也会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自控力强。否则,便可能会信心不足,情绪紧张,坐卧不安,焦虑加剧。 2、外部因素对考试焦虑水平的影响     影响个体考试焦虑水平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在的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普遍过高,有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说:“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使他们失望"。还有些家长不仅期望过高,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使孩子因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而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另外,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几天一大考,每天一小考,一味地重分数,排名次,使一些中学生终日陷于考试焦虑的苦恼之中。此外,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因而拥挤在升高中、上大学的羊肠小道上,这也给学生参加重要的考试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 案例1:王X,女,15岁,某校初中三年级学生。因临近中考,出现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该生出生于教师家庭,自幼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倘若考试偶尔失误,就要受到严厉惩罚.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综合成绩排名全年级前名,学校,家长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近一个多月以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失眠,看书复习效率每况愈下,模拟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家长由关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经常啼哭或发脾气,并拒绝上学,拒绝参加中考。 案例2:某男生,上初中( 非重点中学)时,该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又是一班之长.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重点高中,他非常兴奋和高兴,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 上述二个案例都属于考试焦虑,有着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三位当事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一心期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二是三位当事学生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均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并伴有不良躯体反应。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好、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这类焦虑者的辅导主要是为其减压,帮其卸掉沉重包袱,树立自信。一方面应帮助其对自己提出合乎实际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应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其意志行为.(五)、厌学问题 1、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2、厌学产生的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双休日及节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生厌学心理。(六)、早恋问题 早恋的起因 社会学家认为,早恋不能单纯归于现代少女性生理早熟(与40年前相比大致提前2年左右)的原因,应从社会、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探求少男少女早恋的心理原因,并指出其危害,才能找到防治早恋的对策。 1、生理上的早恋与心理上的好奇心. 青少年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为性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开始想到自己长成了大人,而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和相吸引等心理,但这种朦胧的性心态,往往因年幼无知,鉴别力不强,情感也极不稳定。 2、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如果家庭不和、父母吵架、离异、分居、再婚、孩子生活在与单亲、继父母及祖父母家庭,过早失去欢乐、亲情,缺少温暖,孤独、彷惶,一旦有异性交往,便容易倾注痴情发展为早恋。家庭成员有婚外恋,也可能为孩子效法,从而误入早恋歧途. 3、不良信息污染。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既快又内容广泛。有关恋爱的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观念也不断冲击着少女情窦初开的情怀。当幼稚的思想受到污染,春心早早萌动,就可能对恋爱抱着较为开放而缺乏责任感的态度。 4、教育的疏漏。 有的学校或家长注重高分数和升学率,忽视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放任自流;教育方法存在不足,对孩子期望过高正面启发鼓励引导少,感情交流少,使师生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间日渐加深隔阂,这也可能使少女早恋而不能自拔。青少年要正确处理好自身的早恋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1)要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 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 (2)要注意心理卫生,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 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 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 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3)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 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 (4)多参加集体活动,分散独自喜欢一个异性的注意力,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 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同时,这样做,能分散你早恋的注意力,减轻你的烦恼。 也能使你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你对你喜欢的异性的强烈情感.现在没有早恋,也许不久就会早恋, 因此,应尽量避免同异性同学单独交往,因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爱"的火焰,随时都会被异性点燃,到那时,你就是想让它熄灭,也都难以做到。 (5)设法摆脱早恋。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 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当然,要做到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时也并不容易,建议你只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3、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4、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二、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1.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追求升学率,以及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挫伤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2.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帮助中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分享集体的欢乐。(2)帮助中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去。(3)引导中学生适度地渲泄。 (4)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情趣。学会自我调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有效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时代的感情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在和老师打交道的数十年时间内,对老师的各种感情都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高于父母,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尤其是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那么应当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作为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是小一些, 但他们也有自已的情感, 有他们特有的心理世界, 我们的教师仍然要以平等的态度友好地对待他们, 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 要注意在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投入感情。有专家提出素质教育首先即是一种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感情与爱心, 我们的教育便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传递。因此,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受学生的心灵, 而且还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 以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现实的生活。(2)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绪、情感、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 我们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 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现实,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5. 保持书信的交流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 有时交谈并不一定就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来讲, 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教师来讲, 能与学生保持书信的交流, 就已经意味着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 通过书信的途径, 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诚、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从而更主动、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6转变教育观念,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 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7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 必须建立起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预防为主的模式,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

    注意事项

    本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其对策.doc)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