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doc

    • 资源ID:6664358       资源大小:37.0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二、教学目标: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四、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与方法活动。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单元.他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5。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6.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7。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过程与方法1。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3。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4.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5.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6。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7.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8。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2.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3。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4.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三、教学内容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四、课时准备8课时。第二单元光 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光"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物质世界”中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可见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从太阳发光又发热的事实认识光具有能量。在阅读资料中还补充了光的色彩和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本单元以光的传播特点和光与热为重点。前面4课是探究光的特性,后面4课探究光与热的问题。资料页还增加了“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本单元涉及的探究活动主要有:观察发现影子的特点、光是怎样传播的、阳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物体受到的光和热和什么有关。这些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推测、假设一验证一解释和运用。比如,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光是如何照到物体上的,并推测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去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本单元的探究活动,很多地方都要求学生画出光的路线图,比如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及运用等。画出光路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光的传播及反射都是直线进行的加深理解。本单元指导学生探究光与热的关系,具体指认识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个道理解决如何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们发明的一些利用太阳能的仪器和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是对本单元所发现的规律的巩固和运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地方超出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比如保温以及冷热水循环对流的原理.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深入浅出地讲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及工作过程。教师更要重视教科书上出示的学生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装置,要让学生明白其选用的材料的性能及设计原理,因为这更接近活动的目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对检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教师要做充分准备。教要重视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改进等活动。并为此预留一定的时间使此项活动得以落实。资料页的内容有“牛顿的发现”“看不见的光线”,也是本单元教学内容之一,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牛顿的发现”这部分内容可穿插一些学生的观察和制作活动。“看不见的光线”主要以阅读方式进行,教师适当讲解,还可以补充红外线、紫外线等在生产、生活、医疗等方面应用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单元内容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第14课是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是光和热的关系。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包括第l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推测、观察验证,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本课通过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镜面的反光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但是阳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回答.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课的内容。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光的角度去探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太阳光和热。第7、8课是在综合运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对光是一种能量以及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了解,也为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发现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太阳能是清洁、环保、安全的能源,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们正在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做出种种努力。【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阳光的强弱、材料的属性、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教学措施与方法】1生充分地在户外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同时还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家庭里从事更多的有关阳光下的探究活动。2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各种有关太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数据、物体温度变化数据、不同光照强度时的温度对比数据以及“热水器"效能数据等的整理与分析等.3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调整教学的时间与进度。三、单元教学内容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四、课时准备8课时。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材说明“地球表面”主要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 “地球和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本单元的内容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时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二、单元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四、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五、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六、教学课时九课时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我们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了力的作用,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对力的研究,将贯穿单元的始终.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整个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进行技术教育.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二、单元教学内容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3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4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5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6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用橡皮筋弹力驱动的小车和气球反冲力推动的小车。用简单材料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模拟滚珠轴承。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用简单器材做拉力大小与小车快慢关系的实验、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5在教师指导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简单对比实验。经历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的过程,并作实验记录。6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判断,对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设计作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和不怕困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2体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过程,树立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3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意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准备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五、课时安排9课时- 23 -

    注意事项

    本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doc)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