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共9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组别 姓名 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4.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2 教学重点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预习案:一、走近作者,知识积累宋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蝶恋花和望海潮这两首词。背景知识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2 整体感知: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3 研读课文:1.首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杭州的繁华形胜:地理形势优越;三吴都会:江浙最大的城市;钱塘自古繁华:历史悠久作用:统摄全篇,揭示主题2.词的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运用哪些意象?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城市风光宁静美丽,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楼阁错落人烟稠密。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钱塘江水,汹涌壮观。民殷财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家家披罗着锦,市民生活殷富。3. 词的下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运用哪些意象? 水碧山青,秀美异常: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称赞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预祝孙何早日被召回京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4 品味语言与写法(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技法分析: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表现鲜明的情志。从上阙看,开头就告诉我们“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名字叫“点染”。“繁华”两字点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组别 姓名 1 介绍写作背景(一).词牌介绍雨霖铃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明皇杂录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二)简介柳永柳永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三)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二、整体感知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找出此种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离别词,表达词人依依惜别,想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凉浓浓的愁绪。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分析作者在此诗中描写了六幅画面,请给每幅画面取一个名字。黄昏送别图 兰舟催发图 执手泪眼图 此去行征图 酒醒柳月图 良辰好景图3.雨霖铃描写了哪四幅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整首诗具有怎样的意境? 离别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船要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景物的设想。整首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名句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表达作者伤感却无可奈何之情。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前途更是渺茫。景色中充塞着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这种把个别特殊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代为人所传诵,请分析。这两句的好处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的愁怀。第一,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之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第二,“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忍受;第三,杨柳和别情似乎已经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