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与管理(共5页).doc
-
资源ID:6675465
资源大小:2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与管理(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浅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与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摘要:在近几十年的国际化大发展中,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深化延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市场规模也程井喷之势,使用传统会计对新生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计量必然是对当前会计计量政策的一项挑战。文章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结合会计计量的过往实例与结论,对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管理 风险管控 会计计量>>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会计现状金融工具的出现是为了规避风险与金融创新,用性质对金融工具分类,则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即金融业的衍生金融产品;基本金融工具包括企业原生的应收应付款,债权证券和债务证券。权益证券的价值是从原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并受原金融工具的影响,例如股价波动影响认股证价格波动,外汇期货价格随汇率变动而变动等等。我国在金融危机大浪的侵袭下,很多企业被曝因持金融衍生产品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情况。但随着央行相继推出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呈快速稳健的发展局面。金融衍生产品的推陈出新也促使金融机构的竞争增加其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经历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今天衍生工具就更加完善更加强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制定详细的会计准则。但是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很多金融机构还是会擅自决定其方式。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深圳银行和浦发银行这四大银行为例,早在2002年底,上市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面值已经达到350亿人民币,其中包含汇率互换,利率互换,利率掉期,外汇远期交易,及外汇掉期交易等。然而只有招商银行在会计报告或附表、补充报告中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采取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其他的三家银行仅仅在补充报告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披露。并且这些会计报告大部分都是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也就是仅对已经实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损益进行确认,而目前没有实现预计在未实现的损益不在表内进行确认。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核心问题,也是重点难点,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因为计量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做的预期可能是涨也可能是跌。所以会计计量方法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三种计量模式,即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以上两种结合的混合模式。传统的跨级计量模式是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并计提折旧的方法;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交易双方熟悉商品行业情况并自愿交易而进行的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在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初始计量时应采取公允价值,其中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后续计量中,根据所持有的目的不同,可以采取相应的计量基础:1.以投机获利为目的购买并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盈利或亏损应计入当期损益。2.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购买并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同样在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现金流量套期,无效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有效期间计入所有者权益。对于公允价值套期,金融衍生工具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带来的盈利或亏损金额也应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被套期金融衍生工具的账面价值。套期金融衍生品是预期交易,盈利和亏损金额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应按下述方法操作:(1)企业因此预期交易而确认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应在该金融资产或负债影响企业的同期,由所有者权益转入当期损益;(2)企业因此预期交易而确认的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应在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影响企业的同期,由所有者权益转入当期损益,或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3.预计不会发生的预期交易,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应由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转入当期损益。(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存在的缺陷在现代会计实务操作中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应用的不足: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的使用为会计基础,但使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衍生工具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未来性,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反映出的数据不一定符合金融衍生工具到期时的价值,它只能反映企业获得该资产或负债时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初始投资成本额而不是金融衍生产品到期后的现值。并且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大的风险,当企业发生较大变化,就不能正确反映风险,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真实信息,也就失去了决策有用性。价值计量的方法有三种:(1)市场估价法,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当日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2)类似项目法,当找不到相同计量项目时应采用类似目标计量项目计量;(3)估值技术法,当企业进行公允价值估价时,要确保未来现金流量对现值计量的影响。虽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很大优点,也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但在实务处理中还是有不足之处:如果不考虑利率风险,通常用现行价格表示公允价值,但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比传统会计计量更适合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估值技术法并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的现值是人为估算得来,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其次,市场环境并不完全有效,市场价格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并为人们所接受,我国现阶段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要素市场不活跃、交易发生不完全等,使得很多资产的公允价难以量化;最后,专业进行风险操作的人员短缺,而由于公允价值具有极大主观性,使公允价值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与管理2006年财政部公布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有效地跟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衔接,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设计金融工具业务的企业会计处理提供了有效指导(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监督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风险高和业务表外化、自然杠杆性能等特点,使会计监督的实行困难重重。越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高,越应该重视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1)提取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金。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且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模式因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当对金融衍生工具提取投资风险金,交易损失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时,不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重大修改,这有助于让会计主动的参与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监控中来,提取风险准备金并不有违现行的会计原则,而是以谨慎性原则作为依据,这样更容易被业界接受。(2)利用谨慎性原则确认损益。只要是可以预见的费用,或者损失,都应该在会计记录中体现出来,但未来不确定的收入不能给予确认入账。然而关乎金融衍生工具的现金流量发生事项大多是在很多年后,而时间的长久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只有交易人或会计人员比较熟悉,而股东或债权人却不甚了解,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常常掩饰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因此,有条件的使用谨慎性原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对企业起到牵制作用。(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下的会计管理若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就应该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计入会计核算之中,向投资者等资料使用者及时充分地提供风险和影响信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在会计确认方面与传统会计相比有更大的特殊性,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也易被企业所控制,但合约所体现的交易在实际发生款项收付之前,合约双方只承担某种义务或只享受某种权力。因此,只有绕开过去交易事项的约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得和损失,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会计确认。除此之外,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标准不仅应有交易发生的时间,还要包括合约缔结和再确认,终止确认。为了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应以表内列报和附注来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都必须按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相关规定在会计报表中显示。仅仅靠在表内用量化过的信息表露不能使信息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交易的情况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也要在附注或者补充资料等进行表外披露。披露内容包括: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政策,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和类别,套期保值以及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的风险控制政策和未来风险预测等。>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 田瑛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与风险管理研究.金融市场,2014(11)4 韩淑炜.新会计准则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 吴静.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5)6 代婷.国内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7 荆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8 朱保军.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经济师,2007(10)9 Leslie F.Seidman.金融工具会计及财务报告综合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10 曾鹭坚,陈守德.对金融期权会计问题的探讨.四川会计,2008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