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复习提纲(总结版).doc
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公共经济学 考题总结2013.7一、 简答题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如何?答案:(1)收入再分配的功能(2)社会资源配置功能(3)宏观经济稳定功能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答案: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增加,也不可能使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减少,这种状态叫做“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4、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5、什么是信息不对称?什么是逆向选择?请举一个生活中逆向选择的实例 答案: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卖者对一种商品的信息知道的要比买者要多得多,个人对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比雇主要清楚得多,销售者和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总是不完全的,这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就不一定是最优的,因而市场就会失灵,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举例: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质量车=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6、根据市场竞争的强弱程度这一标准,可以将市场分成哪些类型?其中,完全竞争市场应具备什么条件?答案: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应具备的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的产品同质无差异(3)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或市场(4)信息完全对称7、科斯三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答案: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三定理:包括4各方面第一,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相等,那么产权制度的选择就取决于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第二,某一种产权制度如果非建不可,而对这种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第三,如果设计和实施某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比实施该制度所获得的收益还大,则这项制度没有必要建立。第四,即便现存的制度不合理,如果建立一项制度的成本无穷大,或新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则一项制度的变革是没有必要的。8、按政府职能分类,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哪些?答:(1)投资性支出 (2)科教文卫等事业的支出(3)国家管理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包括出口退税、农业补贴、交通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等)9、请简述公共财政支出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答案:罗斯托公共财政支出模型: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比例增大经济发展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公共支出从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的支出。在“大量消费”阶段,福利性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项目的公共支出,也快与GDP的增长速度。二、论述题1、试述市场“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内涵、运行规律与原因。(一)市场“看不见的手”1、含义: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可提供给消费者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总量。需求就是指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必然性,它是商品经 济的规律,包括以下内容:(1)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种供不应求会引起价格上涨的趋势,可以在供应量不变,而需求量增加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需求量不变,而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下发生;还可以在供应量增长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的情况下发生;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要下降。供过于求引起价格下降,可以在需求量不变、而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需求量增长赶不上供应量增长的情况下发生。(2)价格变动引起供求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市场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市场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的涨落会调节供求,使之趋于平衡。3、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其作用表现在:(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由此可见,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放活价格,使其随商品供求的变动而变化。4、“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虽然追求的是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也会出现“失灵”。主要表现在:(1)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 (2)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3)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4)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5)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二)市场“看得见的手”1、含义:政府干预 凯恩斯认为:“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解决不了经济萧条、股市低迷、失业严重的局面,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必须要用新的方法,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2、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1)外部性。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3)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2)公共物品。依靠市场价格自发调节,由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通常不能使其产量达到合理的水平,即会使公共物品的产量低于最优数量。如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就大大小于需求,市场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是无效率的。这就引起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这既是政府履行其职责,也是为了实现供求平衡。(3)垄断的存在。适度的竞争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但一旦发展成恶性竞争或形成垄断,则会降低经济效率,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减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规章来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鼓励竞争的发展。(4)信息的不对称。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问题,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市场透明度等方法对信息进行管理和调控,是交易参与者得到较为充分和正确的信息。3、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职能(1)提高效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求政府转变其职能。主要表现在维护市场秩序、消除外部不良经济效应、加强公共物品的供给。(2)力求公平。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政府可采取以下手段缩小贫富差距:A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B通过累进的财产所有权再分配,调整收入的规模分配。C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D通过直接的转移支付,增加贫困阶层的收入。(3)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4、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1)供求关系干预。政府通过宏观调整供求关系达到调整通胀和通缩。进而调节供求关系。(2)税收干预。通过抽肥补瘦,提高税收标准达到平衡经济收入差距的目的。(3)制度干预。只有先完善各项制度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才能让人们放开手脚消费进而拉动生产发展经济。(4)发放补贴。A财政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B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C能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D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5)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6)利率调控。利率是指金钱的时间价值。利率上升或下降,会改变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行为选择,进而明显地影响经济运行,也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到资本市场会直接造成股票和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7)收入调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 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8)产业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试述垄断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垄断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并且举实例说明垄断的市场低效率。答案:垄断的原意是独占,即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垄断可以分为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产品,二是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三是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垄断产生的原因有经济原因、技术原因、行业特殊性、政治原因。具体地说,原因有:(1)显著地经济规模性。规模经济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业只由一个厂商来经营,则生产成本可能会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情形。(2)资源独占。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许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某些关键性资源,如果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而也就使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领域生产同类商品,在此情况下就会形成垄断。(3)技术壁垒。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利制度。在此情况下,如果某企业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在一定期间内独家生产该种产品,从而形成垄断。(4)政府特许。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或经济安全,政府会对某些行业,例如军事工业、通讯、银行等实行准入制度。政府一旦对某些行业实行准入制度,就会导致该行业的垄断。3、请比较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现代税收原则的不同 (一)亚当.斯密税收原则(1)平等原则。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有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亚当·斯密所说的平等,包括以下的含义:主张所有公民应平等纳税,反对贵族免税特权,反对按身份定税以及富者轻税平民重税的不公平情况。税收应均衡地分担到地租、利润和工资上,不应仅由其中一种收入负担,这样是不公平的。按照自然形成的社会财富分配情况,按比例税率征税,税收不要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此点具有税收中性的含义。(2)确实原则。公民应缴纳的税收,必须是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如纳税日期、纳税方法、缴纳数额等,都应当让所有的纳税人及其他人了解清楚明白,否则纳税人将不免要受税吏权力的任意左右。这一原则是为了杜绝征税人的任意专断征税,加重税收负担,以及恐吓、勒索等行为的。斯密认为税收不确定比税收不公平对人民的桅更为严重。 (3)便利原则。纳税日期和纳税方法,应该给纳税人以最大的方便。如纳税时期,应该规定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期;征收方法,应力求简便易行;征收地点,应该设立在交通便利的场所;征收形式,应该尽量采取货币征收,以避免因运输事物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等。 (4)节俭原则。在征税时要尽量节约征收费用,使纳税人付出的,应该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这一原则是针对当时税收制度致使征收费用过高的弊端提出的。一是税吏过多,不仅耗去相当部分税收作为税吏的薪俸,而且还在正税以外,苛索人民,增加负担;二是税收妨碍人民的勤劳和产业的经营,减少或破坏了可供纳税的基金;三是不适当的税收可能成为逃税的诱因,严惩逃税,又将引起倾家荡产违反了一般的正义原则;四是税吏的频繁访问和检查,这些虽然不会给纳税人带来金钱上的损失,但将会给纳税人带来不必要的烦忧。(二)瓦格纳税收原则(又称四项九目原则)1、财政收入原则(充足、弹性)。财政政策原则即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可具体分解为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两个方面来理解。瓦格纳认为,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筹集经费,因此,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这些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同时,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各种原因)或者政府除赋税以为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税收制度设计时,必须体现出来。2、国民经济原则(税源选择、税种选择)。国民经济原则即是国家征税应该考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培养税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税源选择与税种选择两项原则。税源选择原则,就是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经济。一般来说可以作为税源的有所得、资本和财产三种。从整个经济方面考虑,选择所得作为税源最好,如若以资本和财产作为税源,将损害税本。但又不能以所得作为唯一的税源,如果出于国家的经济、财政或社会的政策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某些资本或财产作为税源。税种选择原则,就是税种的选择主要考虑税收的最终负担问题。因为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分配和税收负担是否公平。瓦格纳认为,税法预先规定税收的负担者,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经济交易中将发生税负转嫁的情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税收的转嫁变化规律,最好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对转嫁方向不明确的税种,也可适当地采用,以实现税负的公平。3、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平等)。又称社会公平原则,指税收负担分配于纳税人时,应遵循普遍和平等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1)普遍征税。瓦格纳认为,社会上的人都必须纳税(都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2)税负平等。瓦格纳认为,税收的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符合社会正义,亦即公平原则。瓦格纳是从社会政策的观点来研究税收的,他的社会政策的核心是利用税收来调节各阶级、阶层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意义在于矫正私有制下的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对以后的公平税负的理论和所得税制度的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税务行政原则(确实、便利、节省)。税务行政原则 在税收制度设计时,有关税务行政方面应体现的原则。这其中包括确定、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实际上是瓦格纳将亚当·斯密的四原则中的三条归纳为税务行政原则。(三)现代税收原则:1、税收的财政原则。所谓税收的财政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应当能够取得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的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收的充分性,即税收应当能够充分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二是税收的弹性。由于政府的支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当使得税收能够随着政府支出需要的变动,而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 2、税收的稳定原则。所谓税收的稳定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应当有利于政府开展财政政策运作以相对稳定宏观经济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从自由放任向垄断的转化,政府开始积极地干预经济,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周期,税收作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被运用,这就要求税收必须遵循稳定的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包括:一是税收通过自身主动地增加和减少,以依照经济周期的波动状况,有意识地对宏观经济不稳定状态进行干预和调节,发挥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二是税收在既定的制度下,能够自动地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反向地发生更大变化,自动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发挥自动稳定作用。下面着重介绍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3、税收的效率原则。所谓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必须从根本上符合市场效率的要求,尽可能少地损害市场效率的原则。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税收总量应该体现整个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整个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有一个最有效的分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国家中,市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一个既定的量,相应地,符合市场要求的税收也是一个既定的量。过多或过少课税都会损害经济效率,不利于经济增长。 (2)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应当最小。税收直接减少了纳税人所拥有的收入和财产数量,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源,同时还可能扭曲市场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这些,都造成了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就是所谓的税收的超额负担”(excessburden),这是政府课税可能给纳税人带来的超过实际纳税金额的损失。这些损失是平白无故的,纳税人和政府都无法获得,似乎是从整个社会中“蒸发”了,因此,它被称为税收的“超额负担”。4、税收的公平原则。1)利益原则:课税依照纳税人受益的多少而定,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 (2)能力原则:以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能力的判断标准由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前者又有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和边际均等牺牲之分,后者又经历过一人丁为标准的阶段、以财产为标准的阶段、以消费和产品为标准的阶段和以所得为标准的阶段。 4、请论述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并说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调控过程?(1)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 财政政策有两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3)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根据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灵活主动地变动税收和政府公共支出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运作行为。具体来说,当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时,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对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的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采取抑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其中包括增加政府税收,减少政府各项支出,从而抑制经济发展。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失业扩大时,政府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就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或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以提高利率;或者同时实行这两种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