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跟的测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
-
资源ID:66775349
资源大小:17.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跟的测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
第三章 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 阈限的测定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GTFechner,18011987)。1860年费希纳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经典心理物理学主要用于对感觉阈限的测定。其主要的内容是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节 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 一、阈限及其性质 感觉阈限是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是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 比较有代表性的阈限理论有:传统的阈限理论、神经量子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 二、几个基本的定义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其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第二节 极限法 一、极限法的概念 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 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回答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二、绝对阈限的测定 刺激系列按照递减和递增系列交替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口头报告。当刺激呈现后被试感觉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有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无”,以被试的内省(感觉)为依据,而不是依刺激是否出现为依据报告。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再计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三、差别阈限的测定 用极限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如下: 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另一个是比较刺激(C0)。在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1),另外还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称为上限(Lu)。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所以叫做主观相等点。 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把多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它是以一定刺激为标准刺激时测得的。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绝对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叫相对差别阈限。 四、实验中的误差 用极限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习惯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因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就是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导致错误的判断。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用极限法测阈限时,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还会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第三节 平均差误法 一、平均差误法的概念 又U调整法,均等法。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二、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 绝对阈限的测定方法与极限法基本相同。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要有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反复调整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时为止。每次比较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系列进行调整,找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值来。反复实验,找出不肯定间距出来。 在平均差误法中除了平均误差外,标准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别阈限。 极限法与平均差误法各有特点,表现在:极限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由于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会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三、实验中的误差 平均差误法实验中常常出现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以及时间误差等系统误差。在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 一、恒定刺激法的概念 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固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二、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 直线内插法应用比例算式可以求绝对阈限。运用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如果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 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标准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运用内插法,有50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75相等地带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带的下限,75的差别阈限可以用平均z分数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求差别阈限。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时,我们怎样求差别阈限呢?这时相等地带上的限定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别阈限。 三、实验中的误差 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少,且不需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所以可以避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是,刺激的改变是有一定方向的,所以被试在实验中的猜测成分比较多,因而构成了较大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