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化学课堂.doc
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化学课堂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化学课堂化学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课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短时间观察到结果;演示实验时教师既要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操作,又要调控学生注意力,因而无法组织他们同步思考讨论,所以,边实验边探索的气氛不浓;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如果利用多媒体这些就不是问题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它能方便、快捷的提供化学事实及实际应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印象,利用ppt的演示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动静、快慢及宏观与微观的变换,形象的阐述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演示一些化学实验及现象,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再现功能,随时调用所需要的教学素材,使知识系统化。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在教学单质碳的性质时,采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古字画, 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中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为了证实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空气里没有二氧化碳不行,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也不行。运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形象的的演示二氧化碳的气、液、固的三态变化,并拓展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呈现生活中可用于冷藏食品和人工降雨的画面。又链结了一个形象而富有情趣的动画片,在意大利有一个山洞,叫做“狗死洞”,画面展示一个人牵着一只狗走进这个山洞,走着走着狗躺倒了,跳跃出一个骷髅的动画头像。洞内升起一条红线,显示红线下方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通过动画图像、文字注释和声音展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自如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并延伸课本知识,可以说优质高效,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育的优势。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如在讲授原子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是授课的难点所在。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课件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还有化学变化的过程即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样一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演示,那么难点就迎刃而解。例如讲水的组成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就让学生先观看“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当屏幕上水分子分裂后,出现了两个更小的粒子,接着又有许多水分子分裂成许多的更小的粒子。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然后播放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思索,然后得出水的组成的结论。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解决了以往教学的难题。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除了能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外,还可以将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化枯燥为生动。例如水的净化流程由于很抽象,很难讲解到位,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没有直观的印象,而通过化学课件的就可以把宏观场景进行微观模拟,或者是用录像演示,这样做让学生觉得像是身临其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减少大量的板书,从而将有限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剖析和师生的双边交流上,学生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四、运用多媒体将有毒、有害的实验及错误操作的后果进行动画模拟。操作化学实验的步骤和规范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学生在操作上出现失误,实验失败不说,还可能会引起实验事故。假设一些实验有危险性,如酒精洒落着火会使学生产生恐慌,这个将会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当你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无论是多么危险,多么难以操作的实验,都可以进行仿真模拟。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模拟操作,熟习正确的操作规范以及对不正确的操作的进行分析,接下来再进行实验,就可以更全面的提升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一些错误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出现破裂;点燃可燃性气体前未进行验纯,出现爆炸;加热液体时,试管对着人,沸腾时液体溅出烫伤人;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产生腐蚀等等。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并理解错误实验操作引起危害性,通过这样讲解,再进行学生实验,大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更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五、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华丽”,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2、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