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行政管理学重点范围.doc
1. 行政管理特点: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2. 行政管理研究对象:其一是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二是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3. 行政管理学理论学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的行政管理学,决策理论学派的行政管理学,系统理论学派的行政管理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4.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5. 什么是行政生态学模式: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度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6. 为什么经济体质对行政管理造成影响,乃至于进行积极的改造: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质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质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历体质,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7. 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其一,是通过自身的礼仪表达与礼仪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政党力图形成人们对问题的某种倾向性,并在动员人们支持和联合时发现新问题。其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其三,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党的执政功能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8. 社会团体流通性对行政管理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通过它的作用去的支持和有效实施。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与社会团体的发展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环境因素是政治社会流通性及其发达程度。参政渠道越多,通畅性越好,则民众参政的可能性或说社会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民众参政的广度与深度,广度越广,意味着民众参政的范围越广泛;深度越深,则表明民众参政的真实度及有效性越可靠。在社会流通性较系统的功能结构,在社会流通性较强的社会里,人们将有可能积极参政,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与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运行程度及规则的形成,推动行政系统最终按照符合民众整体利益的方向运行和发展;反之,在社会流通性不足的社会里,社会民众往往无从参政,最常见的就是消极参政,对现行行政系统持冷漠甚至低至的态度;不过,另一方面,行政系统的自身特性也会对社会流通性产生制约作用。一般来说,在封闭型行政系统条件下,社会流通性必然会大大削弱,而在实行开放式行政机制的情况下,则有利于社会流通性的加强。9. 行政权力特征: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行政权利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10. 行政权力来源:强制力;诱导力;组织制度;信息;个人因素11. 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体现在哪方面: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第二,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第三,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12. 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在哪方面: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行政权力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凡公民个人或私人组织无法承担的事情,政府才有资格去承担,行政权力存在的价值在于只做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强制力量只是在穷尽其他一切手段后,作为一种备用手段和一道最后屏障。如滥用强制力不当,给相对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有关责任主体及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行政权力方式的有限性还体现在,必须在程序方面对行政权力进行限制,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程序,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必须按照法律预设的方式、方法、步骤进行,限制掌权者恣意、专端的行使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程序性限制主要集中在时间、行为序列、空间和身份四个方面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控制。)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历史时间证明,如果对权力不加以监督和约束,权力行使者很可能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行政权力很容易不恰当地侵犯公民权利。一方面,以权力限制权利,另一方面,以权利限制权力。)13. 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的关系: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就行政责任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14.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中央集权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出现了危机。【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放权给地方,能够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他们因地制宜,灵活地处理地方事务,提高工作效率);2.地方分权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工业化的衰退和信息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社会发展到更高程度的差异化和复杂化,地方分权是信息社会的分散化和多样化的必然结果。)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是导致地方分权的重要因素。)】15. 我国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具体内容: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实现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16. 行政职能、行政政治职能及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构成和体现。国家有两种基本职能,一种是政治统治职能,一种是社会管理职能。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构成部分,必须执行和体现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要求,反映政府所代表的的国家的性质和活动方向,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国家,其行政职能的性质和方向是不同的。由于政治统治职能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管理职能为基础,国家存在是为满足一般共同需要而存在,尽管国家的阶级本质不同,但都必须适应国家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行政职能必须体现和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行政职能带有很强的公共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职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公共管理职能。17. 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是什么:造成政府机构膨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容易产生腐败。18.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必要性: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面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1.第一,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第二,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第三,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四,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五,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19.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主要内容:职能重心转变;职能方式转变;职能关系转变20. 什么是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是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21. 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原则:适应性原则;协调性;权责相称;精干高效;法制性原则22. 我国国务院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组成方式: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人、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23. 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程序的基本环节是什么:提出行政管理里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读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24. 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当代,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权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25. 我国多次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经验:第一,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被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关键;第二,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第三,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的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推进改革;第四,坚持机构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第五,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26. 我姑国家预算程序和内容:1.预算编制,即按照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留有后备、积极可靠、稳定增长、综合平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原则编制预算方案并经国家权利机关审议通过的过程。2.预算执行3.决算管理。另外,预算管理还应包括扩预算外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财政资金。27. 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主要有:1.预算审计2.预算外审计3.金融审计4.国有资产审计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6.社会保障审计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28. 我国对有效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不合乎条件标准的会议一律不准举行。2.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包括会议规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议制度,以这些严格的会议制度约束以会议有关的行为。3.科学、有效、充分地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开会前应使每一位与会者明确会议的目的、宗旨、议题,掌握有关文件材料并做好发言准备,不开“空手”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主持人和与会者应具有足够的权利和明确的责任,以保证议而有诀,诀而有行。4.严格控制会议人数、不允许无关人员与会、尽量让人数控制在能有效交流信息、形成法定有效决议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内。5.保证会场秩序,尽最大可能为会议创造各种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卫生条件。6.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灵活运用图版、实物模型、照片、广播、电话、录音、录像等用具和设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效果。29. 机关信息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确立组织保障,建立信息工作机构。2.制定信息工作标准和计划,并组织和监督实施。3.规划信息网络,并组织和监督其运行。4.对数据库、信息库的建设进行规划,确立起构成规则、运行和适用规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5.进行检查评比、督导其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等方式,指导下级机关的信息工作。30. 经济行政管理是指:经济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31. 行政管理行为是指:所谓行政管理行为,就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二是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三是,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32. 什么是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行政组织变革是指行政组织的变化与革新过程。当代行政组织变革的趋势主要围绕着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等方面进行的。1.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在横向结构上,行政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在纵向层级上,行政组织结构有从尖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发展的趋势。此外,为了克服行政组织层级过多的弊病,行政组织团队化也是近来行政组织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2.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变革趋势(一方面,在行政组织体制内部,既出现了横向分权趋势,又出现了纵向分权趋势。另一方面,行政组织部分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当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尚不发达时,行政组织几乎把全部社会生活置于其控制之下。但当社会能够通过各种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自我管理的时候,政府还部分权力于社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33. 行政领导的含义:所谓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指导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34. 行政领导特点:统一性;权威性;服务性;综合性35. 行政领导授权遵守的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36. 行政沟通的过程:1.信息发送者意愿的形成2.发送者选择信息传递的媒介3.发送者将信息编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符号4.确定发送信息的时间、途径和方式5.接受者接受信息6.接受者将信息在编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即对信息的再理解7.接受者采取行动8.发送者通过信息反馈来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是被接受并准确无误。37. 行政决策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构过行政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者2.行政决策内容是行政事务3.行政决策过程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4.行政决策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8. 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一.在决策上存在的问题【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工作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39. 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行政执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行政活动或环节所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有计划、动员、指挥、协调与控制1.计划(计划是一种事前安排。行政计划是在行政活动未开始前对行政活动所作的一种预先安排。);动员(动员也是行政执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动员,就是指行政执行机构及其领导者积极向行政执行人员以及与行政执行有关的人员解释和宣讲行政决策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布置行政执行的任务,调动执行者参与行政执行的积极性的过程);指挥(指挥是执行工作的关键。指挥各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是随指挥者的个人性格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协调(所谓行政协调,就是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引导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地实现共同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活动);控制(行政执行控制是衡量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并使之导向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40. 行政执行控制系统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二是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的手段;三是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四是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达到标准的方法。41. 行政监督特点: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监督2.行政监督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3.行政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4.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42. 行政监督重要意义:1.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地措施。一方面,可能由于失误和大意,对行政管理工作和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另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私欲的膨胀,可能滥用行政权力。因此,行政监督的开展有利于建设一个“廉洁、高效、勤政、务实、责任”的政府。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监督可以减少行政行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违法乱纪的现象。43. 行政管理方法作用和地位: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44. 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45. 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2.坚持具体指导原则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46. 法律方法特点:1.权威性2.强制性3.规范性4.稳定性。47. 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1.法制教育优先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原则。48. 法律方法的利弊:1.法律方法以法律作为管理的手段,因此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能有的优点:一是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程序,使行政管理各环节、个部门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行动的规范和工作程序,因而保证了行政管理的集中和统一,使行政管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二是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对行政管理对象的制约和控制,使被管理者按法律规范作为或不作为,自我意志不合法的社会行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三是通过法律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既促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又促使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行事,从而促进了行政法制建设。但是,法律方法对某些问题的处理缺乏弹性,只适合于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关系的处理,无法对某些带有特殊性的具体问题灵活地处理。使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另外,法律方法无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因此,他只能用强制力去要求人们自我抑制不合法行为,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自觉守法的问题49. 电子财务对于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意义: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2.电子政务有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50. 行政管理规范中行政法律规范的特点有哪些: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调整对像的特定性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次性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51. 行政道德规范基本功能:所谓行政道德规范的功能,就是行政道德规范在行政管理活动以及在整个国家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行政道德规范在确保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合法、有效履行,维持良好的行政内部关系与公共关系,促成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1.导向和约束功能2.自我调节功能3.示范与激励功能52. 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53. 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54. 以德行政意义:1.以德行政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2.以德行政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3.以德行政有助于优化社会风气。55.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一: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1.形成理论依据不同2.运行手段与内容不同3.运行机制不同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二: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56. 行政绩效评估特点:1.系统性2.层次性3.注重定量性4.多角度性5.公正性6.复杂性57. 行政绩效评估程序:一、制定计划(1.制定计划目的2.计划的具体内容3.书面计划);二、初步调查;三、管理控制评估;四、详细评估(详细评估的目的、详细审查的内容);五、撰写评估报告。58. 行政绩效如不撰写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的目的,是将评估结果变成第三方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以及减少结果被误解的可能,并使结果可以接受公众的检查。绩效评估报告的内容是:评估目标,范围和方法;评估结果;评估建议;评估遵守的准则,重大不合规现象和滥用行为;违法行为;管理控制重大缺陷;被评估项目负责人对评估人员的发现、结论、建议和打算采取的纠正措施所表示的看法;评估人员确认的重大管理成就;向未来评估人提出的建议;报告未被披露资料的行踪以及必须不予披露的要求等。绩效评估报告应该完整、准确、客观和有说服力,并在业务事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清楚、明确。59. 绩效评估时“成本收益”评估方法步骤:一.估计成本和收益(1.内部和外部成本收益2.可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成本及收益3.首要和次要成本及收益;4净收益值和再分配性收益。二,成本和收益折现;三,得出最后结论60. 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途径: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61. 行政发展的特点: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62. 行政发展模式按照地区特点划分:1.英美模式2.法德模式3.希腊模式4.内源式发展模式5.外源式发展模式63. 以解除行政管制的改革方式来行使行政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是什么:解除振幅管制的改革方式,又称“放松政府管制模式”或者“规则缓和”。通过这种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组织规章方面,废除公共部门不必要的规章制度,依靠公务员的责任心和能力来从事心得创造性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管理决策方面,强化行政官员的决策作用,弱化政治家的决策作用,让行政官员做出更多的决策,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富裕行政官员更多的灵活性,在理论上突破传统的科层官僚制把决策视为政治家特权的理念;在组织结构方面,淡化行政组织结构,强化有效行的的能力;在公共利益方面,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64. 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文化因素4.技术因素65. 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66. 行政发展的外度、内部阻力: 一、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市场经济是行政发展的条件。完善的市场经济有利于行政发展,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行政发展。)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如果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没有与行政改革相配套,或者存在滞后现象,行政改革就必然受到束缚,各种矛盾的解决必然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行政发展。)】二、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与现存行政体系相配套的行政制度是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之一。当行政发展启动时,既有的行政制度的惯性就表现出强大的保守特征,对行政发展形成阻碍和束缚)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在法制和民主不健全的社会里,一部分公务员势必获得比一般工作更大的利益,这样,当行政发展初级这部分公务员利益的时候,就会遇到来自于这部分公务员的抵制)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当行政发展以一种全新的走向运行时,行政文化对于这种变革的认同却往往处于滞后状态。由于行政文化是是行政体系内部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这样势必对行政发展产生阻碍作用。】67. 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4.坚持渐进式改革5.立足于中国国情。68. 加入WTO后我国的行政发展趋势: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我国一直实行全能政府模式,政府全面控制资源和生产经营资料乃至生活资料,抑制了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入WTO后,随着非集权化进程的加快,必然要求加快整个体制创新的步伐,打破垄断和权利集中的局面,从而走向“有限政府”。)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在长期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民社会不发达,社会自治能力不强。为了避免发生政府管理危机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政府的行政管制的职能将会逐步向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向责任行政的方向转变。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实质上具有“人治”的特征,其运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大,容易导致违法行政和任意行政,增加行政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因此要从过去的运用行政权力强制干预管理对象以求实现政府主管意图,转变为通过制度供给引导服务对象按照政府规范实施行为,向自我目标与政府目标和谐统一的方向前进,使服务对象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也实现政府的目标。这一过程实质是实现从以权力为中心想以规则为中心的运作方式转变)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相对封闭,成了腐败有利条件,但是信息公开是贯穿WTO规则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政府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度,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减少暗箱操作,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广泛听取公民意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