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803723
资源大小:84.81K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精选多篇).docx
2023年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有感(材料) 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收看完新闻联播关于李保国教授报道,我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新闻联播上怎么说我不管,但是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我得知了李保国教授他的伟大。“他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总是无偿为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清楚记得,曾有记者问李保国,“你有这么好的技术,整日奔波在外,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吧?”李保国回答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一个心眼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岂止是不拿工资、不持股份,“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硬汉”杨双牛哽咽着,深情回忆:1996年8月,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村里200多亩保命田,山上果树损失严重。村民们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忙乱中,刚赶到村里救灾的李保国递给担任村支书的杨双牛一张纸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 就这样,李保国带着行李扎进了岗底村。岗底村的苹果原来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保国教果农套袋,有的人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还能长吗?”李保国花钱买来苹果袋,让果农白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秋天到了,苹果红了,套了袋的苹果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如今,岗底村人均年收入31000元,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李老师是我们的恩人,我不相信,我就是不相信,李老师竟然这样走了!”人民大会堂内,杨双牛声嘶力竭地喊着,那一刹那,他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至今无法接受事实的还有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别的我都不需要,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 第 1页 着有多享受。”“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件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生前说的话,一句句被回忆起,人们为之动容。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李保国教授生前任教的大学,我深感自豪,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警醒。当代大学生应积极追赶李保国教授的“愚公”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第 2页 推荐第2篇:学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干一行,爱一行 学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哪一位大学教授会像李保国教授那样常年扎根山区,常年泥衣裤腿。他们大多西装革履,以汽车代步,来去如风。见过李教授的村民都说,李教授穿的那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说话做事一点架子都没有,亲切的让你感觉很贴心。正是李教授的事迹刷新了我对“干一行,爱一行”的定义,原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出绚丽的花 李保国教授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经过实地测量,规划了适合优质薄皮核桃栽植技术的荒山治理的整地模式,开创了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开创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太行山核桃产业带,带动了成千上万人脱贫致富。他这种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治污染、建生态、快脱贫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写在纸上的不一定就是好论文,出了多少书有多少头衔的不一定是好教授,能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能带领百姓脱贫走上致富之路的教授,才是好教授,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学者。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袁隆平、李保国这样的教授,无怨无悔在边远农村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脊梁。 “英雄”“楷模”“铁人”“榜样”等这些光荣称号都是像焦裕禄、詹天佑、李保国等一些人共同拥有,一个深受万人敬仰的响亮名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骇世之作,他们的精神和他们的名字一样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流芳百世的美谈。不管时代如何的更迭变迁,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样一些人都不为过。我相信,无论时代新旧,“榜样”精神都将永存。 我的工作场所没有李教授那样宽广,我的工作地点仅仅只是三尺讲台,但是我面对的却是祖国的希望!孩子们是一群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虽然称不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方向。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像李保国教授那样,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带给他们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不奢望成为助他们成长的太阳,但至少要成为他们脚下的一片沃土 推荐第3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顺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的条状沟,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10%提高到90%。这项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14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在创造这一技术的前南裕,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那时李保国所研究的还只是如何让山区绿起来,工作中他发现群众更期待富起来。如果发展经济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吗? 河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8.1%,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山区人民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山区开发工作。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30多年来扎根山区,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李保国义无反顾。后来,他曾动情地对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你说太行老区,革命年代牺牲了多少人,他们图什么,不就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吗?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 30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使山区增收35.3亿元,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串闪光的名字。在旁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这一切,源于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 有人说,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也有人说,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意识与奉献精神,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贡献,让人民收获很多、很多。 科研为脱贫,脱贫为百姓 多少山重水复中的挣扎,多少峰回路转后的陶醉。“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 1999年,临城县的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但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请来了李保国。 李保国实地查看后,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 传统核桃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为了选育出优质核桃新品种,2000年,李保国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在树底下啃两个馒头就算一顿饭了。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心疼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2023年夏,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自己则任凭雨水浇打。还有一次,爱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李保国得知后虽然非常着急,但实验正处关键时刻,只打电话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那几天,人们只是觉得他偶尔会眼神游移不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经过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管理方便,连年丰产,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同时创造的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2023年,“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绿岭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把这项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国,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在科技研究的选题上,李保国有一句名言:“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所以,他选取的,都是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让群众受益的课题,而不是在一般数据或一个点的突破,仅仅成为课堂上的一道考题。“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都为山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发现现有节水灌溉设施在山区应用时有灌水时间不匀、灌水量不匀的问题,竟对机械发生了兴趣,研发出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996年8月,太行山连降暴雨,许多地方树倒屋塌,田地毁损。洪水刮走了邢台县岗底村200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李保国随省科技救灾组进村查看灾情后,眉头紧锁,太行山怎样防洪减灾,如何综合开发,这些问题深深攫住了他的心。临走,他交待村干部年前3个月内把后沟的路修通,到时他再来。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带领群众只用20天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国得知后非常高兴,他看出这个村的班子是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对脾气,于是带着爱人扛着行李卷就住进了岗底。 严冬里,李保国带领岗底村民展开重建家园的奋战。托梦沟下,人声鼎沸,巨大的标语挂在山顶: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李保国和普通村民一样,抡锤、放炮、挖坑、搬石头。苦干一年,建成1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苹果苗。河南省愚公故里济源市一位副书记到托梦沟参观后,挥笔赞叹: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从1996年到202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岗底的几千亩山场栽种了20万棵苹果,李保国倾注心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出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这项技术获得202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李保国没有止步。2023年,他到日本长野信川大学研究梨树矮化课题,看到富士苹果的发源地在果树管理上的确有高明之处,便打电话要岗底村的技术员杨双奎前来学习。知道杨双奎没出过国,就委托人帮助把一切手续办好,一应旅途及食宿费用都有他来出。回来后他和杨双奎一头扎进果园,摸索出了适合太行山地的下垂枝结果技术。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取得28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有人说,李保国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却不知,为了每一项成果,李保国付出了怎样的辛劳。荒山野岭上,他不顾风吹日晒采集样品,实验室里,他反反复复地分析数据;却不知,李保国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广博,在干中学,学中干,不管是生态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还是生理的、分子生物学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单项技术到宏观产业设计,都努力学,都努力精通。46岁时,已经当了博士生导师的他,竟然又去扎扎实实地读了经济林博士,这在全国的博士生导师中,也属罕见吧。 人们羡慕李保国的成就,李保国却把成就归功于党组织和广大农民:“科研不能在半空中搞,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我有山、水、林、田、路,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创新驱动发展。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个轻松的过程,尤其李保国的技术,需要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在手中,才会让一片片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这个全国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经济林专家、大牌教授将自己变身为一个普通农技服务站的技术员,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责任更多更广的教授,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还接地气儿的教授,奔忙在技术推广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极受市场欢迎。可当初教村民掌握技术,李保国着实下了好大的工夫。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为了把岗底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常年不断。2023年,他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果农在家里读中专。这些人毕业后,有62人又考上大专。现在,全村有了5名高级技师、1名农艺师、14名技师,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为了让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尽快惠及更多的农民,李保国嘱咐杨双牛组织人将每道工序写成一个故事,登在报纸上,最后印成书,免费发向社会。 李保国一身农民打扮,他也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他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这是教学相长的规律。”他真诚地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慕名请来李保国,他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 教农民疏花疏果,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撰写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识的书籍,也都印上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农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他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个,其中不乏“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宁夏苹果”、“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这样的名字,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咨询而没说清楚自己的姓名,李保国只好这样记下来,以便随时指导和了解效果。 别说农民求问,只要遇到农民的果树发生问题,李保国都会主动帮助解决。 1997年的一天,李保国在南和县指导学生实习结束返回驻地途中,看到一片梨园里的梨树下部叶片都卷缩在一起,丰富的经验让他一看便知道是发生了药害,想办法找到园主,一问之下,果然是他为间作的麦田喷洒了除草剂导致果树受害。他又耐心地把解决办法教给园主,这才放下心来。2023年6月,李保国受省林业司法鉴定中心委托对辛集市15个村57户村民承包的梨树药害受损情况进行司法鉴定,工作完成后,他并没有立即返程,而是把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打印出来,每户一张,让村民依法儿施行,使得梨树很快得以复原。 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很多进城务工,留下些“老弱残兵”从事农业生产,李保国把一次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技术传授给了他们,既省力又省时。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将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使山地效益达到良田的1.4倍。李保国的技术推广工作让很多农民扬起了希望的风帆,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亲任理事长,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都超过了50个,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两艘产业航空母舰,让更多的农民插上了科技致富的翅膀。 李保国觉得,要科技致富就定要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在他的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称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有人劝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一个科学家何必去干技术员的活儿?他嘿嘿笑道:“价值体现多种多样,国家需要院士,也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的人才。对我来说,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如果二选一,你说,一个共产党员该选哪个?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赖。” 常年野外的风吹雨打,让李保国面色黝黑。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但在农民眼里,李老师最美,称誉他是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甚至“大恩人”、“大救星”。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万山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你像春风,迎来了山里久违的美丽,你像火种,燃亮了百姓梦中的日子!” 最大的幸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2023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县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会议结束后赶回保定,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作准备。下午3点会议一结束,便自己开车带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忙碌到晚上10点,仍不放心的他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确认每一个环节:“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4月9日,星期六,验收会临近中午才结束,他又赶往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晚上,返回保定,9点多,他还通过电话与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电话沟通采摘园的事情。 李保国去世前的2023年的101天,是这样度过的:外出62天,行程近8000公里。这年的腊月二十九,李保国、郭素萍夫妇从外地赶回家中,商量着明天买点什么年货过年时,突然意识到今年没有年三十儿,两人在清锅冷灶的厨房不禁相视苦笑。还好,亲家打来电话,邀请他们过去吃了顿年夜饭。初二开始,就陆续有人找到家里,咨询开春后的果树栽种管理事宜。初五到初八,两人驱车冒雪跑了张家口的两个村、承德的七个村。这时的李保国已经饭量骤减,几乎不吃肉,中午只就着咸菜吃几口米饭,晚上就着咸菜喝碗粥。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可他说忙,就是不肯去,劝急了,他就说:“活着干,死了算。”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行驶在太行山间,望着绵绵峰岭,使命感每每会鞭策他深踩油门;走进孤村陋室,听着殷殷期盼,责任心常常驱使他加快脚步。他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顾不了自己的身体,拼着命地干。有谁知道,病魔早已紧紧缠住他的身体?1998年,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2023年,他又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早在被查出患糖尿病时,医生就嘱咐李保国多休息,避免劳累,可他说:“我还这么年轻,我还有很多事儿呢。不做事,那太空虚了。”2023年,在张家口大海坨,平时上山总是抢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浑身冒汗。回到保定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一般情况下,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在场,郭素萍却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希望医生能帮助劝服他把节奏慢下来,别再拼命。李保国当时答应了,可回到工作中,就把医生家人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了。 在辛集市做辅导时,李保国突发心梗,回到保定后,郭素萍强拉硬拽着他去了医院,医生在他的病床前特意挂了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 多少人劝他:“慢一点,慢一点。”他总说不行:“这个点讲完了,下个点还等着呢。”多少次,上午在基地指导完,午饭都顾不得吃,带上点干粮就往下一个点赶,留都留不住:“我晚吃会儿不要紧,不能让农民等我,农民见到我,心里就踏实了。”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他精神百倍,毫无病态,但回到保定的家,他常常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去500米外的儿子家也开车,因为实在走不动。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身上两种病的危险性,正因为知道,他才更努力,做得更多,多帮一个点,就多给了一群人希望啊。有一次,他一天跑了石家庄的4000亩果园,“我累点不算什么,如果通过我的技术早一点让这些果树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几千斤苹果,一斤就按两块钱算,那也不得了呀,一个人辛苦一天,增收几千万元,多值,多有成就感!” 2023年,周岱燕在南和县成立了制高点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发展红树莓产业,请李保国帮助。此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扶贫基地和帮扶点已经让李保国每天身心俱疲,但当他了解到红树莓对人体大有益处,并且栽培周期短、效益高、易普及,是个很好的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后,还是接受了邀请并很快组建起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树莓种苗组培中心。“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为公司提出了这样的经营理念。家人总在劝他抽出几天时间去旅游,放松身心,他却不停地一直往自己身上压担子。在他眼里,用自己汗水浇灌出的春天的满山滴翠,秋天的硕果累累,就是最美的风景。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保国爱自己的家,爱每一个家人。2023年在岗底村工作时,恰逢郭素萍生日,村民买来了蛋糕和蜡烛。那天晚上,李保国异常高兴地向大家回忆起他们恋爱时浪漫美好的大学时光,说到兴浓处,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脸上。闪闪烛光中,他的眼窝嘴角都是笑,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窝嘴角也都是笑 只是,这样的时候太少太少了。今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好半天默默无语。 他是否想起,夫妻当年在前南峪为了不耽误工作,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因为他们做的项目叫小流域立体开发,所以村民称他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前来探视,“小流域”坐进汽车怎么也不肯下来,哭着喊着要去幼儿园;他是否想起,在岗底搞科研,把准备高考的儿子接到县里就读,却仍然没有时间做一次像样的辅导;他是否想起,妻子两次住院手术,他却因在外地做研究离不开,只好委托同事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他是否想起,他把基地、扶贫点当成自己的家,把每年奔波路途4万公里的越野车当成自己的家,而在保定的这个家,每年的水电费总是学校里最少的 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李保国终于说出了心底话几十年来也只能埋在心底的话:“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 这心底话,包含着多少愧疚!李保国抱起小孙子,情难自已,眼泪顺颊而下。 许许多多的山区百姓,因为李保国的帮助富了起来,李保国呢?30多年来,他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有求必应,多数都是无偿服务。从1989年到2023年,他在沙河市蝉房乡推广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讲课、现场示范、入户辅导共70余次,分文未取。他到临城县西张庄村张小常家传授苹果栽培技术,一年跑了5趟,路费都是自己出。担任着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就是他的那项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发明专利,也从没想卖出去赚钱,而是走到哪里都免费教给当地企业和农民,鼓励他们应用这项技术。他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呢,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一个共产党员,计利当计天下利。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想着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 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被授予各种称号,获得57项荣誉。一次,他在邢台一个村子路遇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保国老师急着赶回保定,招呼来几个人,就把自家土坯院墙推倒,让李保国从院内绕了过去。去年春节,李保国夫妇到岗底村基地,乡亲们你拉我拽,请他们吃饭,从初六一直请到正月二十二,并且,一天六顿饭,早晨两顿、中午两顿、晚上两顿 在李保国的心中,这,是最大的幸福! 推荐第4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辛勤汗水洒太行 西昌市川兴中学 李玟辉 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年高强度工作的李保国积劳成疾,2023年4月10日凌晨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把太行山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致力于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探索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带领学生和科研团队,面对一些山区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困难,发扬“安专迷”精神,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探索创新,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他长期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手机里有三四百个农民的电话号码。“路上是司机,下车是劳力。除了干技术,还得管闲事”,赢得山区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他淡泊名利、不图回报,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分别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坚定信念,勿忘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太行山,而作为基层党员的我们,更要向李保国同志看齐,将悲伤转化成力量,追随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我们要接过李保国同志的接力棒,在自己的教育领域中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工作,实实在在做事,为凉山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西昌市川兴中学党总支 2023年7月 推荐第5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23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23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在内丘县岗底,他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的车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在李保国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他倒下的地方,在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有更多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带领山区人民奔向富裕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6篇:李保云先进事迹 个人先进事迹 李保云,男,现任旭康公司线路队队长职务,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克己奉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认真组织全队职工完成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公司工会安排的各项组织活动。由于他工会工作成绩突出,特推荐为“2023年旭康公司线路队工会活动积极分子”。 该同志在工作中,不断引导该队两位副队领导如何灌输职工安全意识、如何爱护职工、关心职工。并以身作则走到职工生活中去关心、体贴。让职工真正体会到有家的温暖,在繁忙劳动的闲暇之余,为放松职工心情组织职工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打扑克)。在公司生产任务很紧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引导职工怎样工作最安全、最效益。积极协调生产调度安排合理的排土点,以减少职工疲劳强度,减少机械设备的磨损。在工作中和实际生活中他不断总结,思想不断的更新,身为队长的他,责任大,职工的安全、工作、生活无不随时操心,他每天早出晚归、严于律己,遇事当断则断,说干就干,从不拖沓懒散,不减当年军人的风貌,很值得周围同事学习。偶有职工之间发生点不愉快的事情,他总是先摸清事实,在公正合理的给他们讲道理,判断谁是谁非,总是让他们心服口服。在他的带领下全队职工团结协作,同事之间相处气氛融洽,给公司营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