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docx
2023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舒雨 摘要: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越来越迷茫,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急躁、自卑、羞怯或自负、攀比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客观把我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每况日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特别是刚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出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很有才华, 高人一等, 因而傲气十足。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工作挑三拣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 结果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一旦不能如愿, 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2.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极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人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调配,总是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择业中, 缺乏自信和勇气,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竞争。老是悲观失望、缩手缩脚, 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3.盲目攀比。事事攀比的大学生, 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 极易受别 人干扰。他们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瞻前顾后, 人云亦云, 盲目攀比, 见异思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这也不利于就业。 ( 二) 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部分大学生在还未毕业就感觉就业前景渺茫,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和失助,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要一想到将来就业就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很多大学生听说就业难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现象。他们在就业目标上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认识上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送出简历后希望用人单位快速给予答复;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 在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草草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偏差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便追悔莫及。 3.挫折心理。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在就业问题上容易受到挫折。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就陷入无边的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无法自拔。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 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 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 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 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 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甚至饭来张口,衣来升手,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 害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懂得如何去拼搏争取,在求职过程中,抱着守株待兔的心理,总想依赖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坐以待“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羞怯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 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腼腆扭捏、不好意思的现象。他们谨小慎微, 不敢放开说话, 不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他们希望公平竞争, 但在机遇到来时, 却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 1.青年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 周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普遍具有好冲动、好幻想的特点, 接受新事物快, 自我意识强, 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同时独立性强,有一定的责任感。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心态不稳定, 心理和生理发展不是很同步。他们在大学期间习得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善, 从校门到校门, 阅历肤浅, 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部分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就会表现出心理问题,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2.个人就业能力的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竞争、机遇和挑战, 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但由于教育体制本身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导致其能力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还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自我和认识社会, 在择业时就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3.就业思想观念的偏差。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够,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毕业生仍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自我定位较高, 成才期望值也较高, 以为自己与其他劳动力不是一个档次, 理应到大城市, 到机关坐办公室。具有这种观念的毕业生, 在就业过程中绝大部分都会“碰钉子”而遭遇心理挫折, 从而产生心理失衡, 出现心理障碍。 ( 二) 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 它在唤醒人们竞争意识的同时, 也促使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受此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 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身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忽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 2.人才供需矛盾。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较低, 学生的学费便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许多学校盲目扩招, 争先恐后设置那些师资限制少、投资低的专业, 造成专业趋同, 就业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 增加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同时, 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欠缺, 专业落后, 知识老化, 也使毕业生的“含金量”不足, 在择业过程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3.就业制度不完善。1985 年开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993 年开始实行“自主择业”, 2023 年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推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结果是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个人, 明确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 目前就业机制还不健全, 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规范不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因而还显得比较狭窄, 且不是完全畅通。同时, 还未完全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政治思想、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育实践中, 却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忽视社会责任感培养,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单一,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授毕业生有效的择业方法和技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 一) 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知自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及优势和劣势,明白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同时,还要将自己与社会上他人及职业要求作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增强自身的就业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就业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历史抱佛脚”就可以换来的,而是靠长年累月的锻炼和积累得来的。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 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作等。另外,大学生初涉职场,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在遇到挫折时要懂得调整自我心态,有能力改变能改变的事,有勇气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分清这两种事。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懂得用适当的方法宣泄化解,譬如运用自我激励法、情绪转移法或自我慰藉法等。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就业时,既要注意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求贤怕苦。在就业时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社会学校方面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 1.社会方面。创造应有就业环境,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保证就业的公平公正,促进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是社会素质较高的一群,解决其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针对性的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坚强后盾,解决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客观把握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才能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方成智 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心理教育研究 冯霞.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版) 2023 年第4 期 牟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科技信息 王国燕 鲁丽娟.大学生就业心理之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特别关注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就业时常见心理障碍问题及面试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教育对策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