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841504
资源大小:99.30KB
全文页数:1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 震 中 的 父 与 子 推荐第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难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这对“父子”的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板写“地震”(学生读词,教师介绍: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地壳的震动,俗称地动,小于2.5级人没什么感觉,大于2.5级人有感觉,5级以上造成严重破坏,你怎样读这个词) 2、学生再读词并说说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引言:是啊,地震是残酷的,它带给人们的伤痛是巨大的。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场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认识“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4、质疑导读,引发阅读期待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 2、汇报交流 (1)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大地震) a、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b、出示“地震图片” 我带来了一组地震的图片(出示图片)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你看到的图片。(理解废墟,爆炸等词语,指导写:墟、爆)出示其它词语,学生认读正音。 (2)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样危险的地震中,发生了什么?(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过渡 在这场灾难中,人类如蚂蚁一样渺小,生命转瞬即逝,然而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深入体会 1、自读课文,找找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2、交流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朗读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配乐朗读。 (4)对比:在父亲的挖掘中,其他人的表现怎样?出示父亲与他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朗读,男女生对读。 (5)再读描写父亲的句子 面对他人的劝阻,父亲毫不在乎,他依然坚持挖了(学生接8小时) 面对那剧烈的疼痛,父亲毫不在意,他依然坚持挖了(学生接8小时) 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父亲毫不畏惧,他依然坚持挖了(学生接8小时) (6)完成句子 此时的他已是疲惫不堪,此时的他更是伤痕累累,但他依然坚持挖了38小时,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地挖掘了38小时?(是他对儿子的承诺,教师板写: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是父子之间的约定,使父亲坚持挖掘了38小时,更源自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父爱!(板写:父爱)多么了不起的父亲!此时我们都觉得了不起形容父亲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父亲?完成句子:多么_的父亲,多么_的父亲,多么_的父亲! 3、交流儿子的了不起。 如此了不起的父亲,他的儿子也不差,儿子了不起在什么地方?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能将课题与了不起连成一句话吗? 四、总结拓展 1、读写结合 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钦佩的父子。从父亲的言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父爱如山,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爱了吗?感受到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了吗?让我们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写他们对你的关爱吧。 2、交流关爱。 3、小结本课。 正是这浓浓的父爱让这对父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板写幸福、拥抱)生活中有爱是多么的美好,就让我们用心感受爱,奉献爱! 推荐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亲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质疑导学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引读课题)。针对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指名质疑) 师归纳: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地震中,这对父子怎样了? 二、解决第一问,了解地震的剧烈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思考: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然后自学生字。 反馈生字:出示生字,读一遍。注意“墟、颤”的字形。 反馈问题,体会地震的剧烈: 30万人受灾面广;不到四分钟猝不及防; “不同程度的伤害”什么叫“不同程度的伤害”,会有哪些伤害? “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结合句子的感悟,指导感情朗读。 三、解决第2问,归纳主要内容 1、在地震中,这对父子怎样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反馈。 2、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问题的答案归纳主要内容。 四、找准中心句,感悟力量源泉 1、同学们,地震那么的剧烈,使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么剧烈的地震中,究竟是什么时刻激励着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使他们战胜灾难,最终能幸福地拥抱在一起?默读课文,思考,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反馈:父亲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时刻激励着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使他们战胜灾难,最终能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2、出示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自由读,你们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指名说(父爱、亲情),感情朗读。 3、这句饱含亲情的话产生了怎样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出亲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反馈说(地震的突然、强度大,受害面广,灾情重;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二、深入品读,感受地震中的亲情 1、顺接学生回答的主要内容,师引: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成为他们坚强勇敢,最终能幸福地拥抱在一起呢? 生反馈:是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师出示中心句,生齐读。 3、这句饱含亲情的话产生了怎样神奇的作用?请同学们默读第3-24小节,圈划有关的词句,读读想想。 4、小组交流,指名反馈。地震中的父亲: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结合词句说说理解。 师点拨: 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比较父亲前后的表现,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你们看到的父亲走向的那片废墟是怎样的?但在父亲的眼里那是什么呢?他边走边说(指名读中心句)边走边说边走边说(反复读出感情)是呀,这声音是从他的心底发出来的,再齐读中心句。 师:这句话让绝望中的父亲充满了力量,坚强地站了起来!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 生结合词句说说理解。 师点拨: 为什么父亲眼中布满血丝、身上到处都是血迹?指名说,感受父亲挖得辛苦。师评语渗透写法指导:你们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想象他的心理与动作,使这位父亲更加的有血有肉。 8小时38小时挖得时间长。 “没人再来阻挡他”,有哪些人?联系上文,请你选一个重点读读,说说理解。 仅仅是这些人在阻挡他吗?还会有谁怎么阻挡?请你选一个角色说说。 这么多人都来阻挡他,怎么后来变成“没人再来阻挡他”?反馈。 师出示,指导学生读好父亲对劝阻者反复说的话。 师:通过这一句句的语言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执着) 师:此时,他谁的话都听不进,他只记住一句话(引读中心句) 师: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媒体以诗的形式出示:齐读) 他挖了 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是呀,这句话让废墟中的父亲如此的坚定执着,让我们感到亲情如诗啊! 地震中的儿子: (1)那么废墟中的阿曼达呢?他和同学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象写作。 小组交流,反馈。 (2)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找找废墟中阿曼达的表现,把词句圈划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你们有什么感受? 反馈,生自由站起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同学们,此时对阿曼达来说,这仅仅是父亲的一句话吗?再读这句话。 师:是呀,这句话成了儿子生存的信念,让他勇敢、坚强。 (3)文中还有一段文字,写了儿子的勇敢,你们找到了吗?自由读读,反馈。 出示,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抓住“让”来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师:是呀,父亲的这句话让儿子勇敢又高尚! 5、此时,让我们再来浏览我们学过的内容,再读读父亲说过的话,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反馈) 师:这句饱含亲情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了一对了不起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句饱含亲情的话语,是多么神奇啊!(再读中心句) 三、布置作业,感受生活中的亲情 同学们,当你们被这则灾难中的亲情故事所感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亲情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你们都生活在亲情的润泽当中,亲情更多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 请你再读读记记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想想你身边的亲情故事,回家写写小故事,注意对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坚定、坚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亲情) 子:勇敢、高尚 推荐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中心小学:陈艳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深入理解 “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 1、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情景渲染、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而理解父子为何了不起。 【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父子为何了不起。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情境,强化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电影洛杉矶大地震视频片段,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音乐神秘园之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还记得 5、12地震吗? 说一说你眼中的5.12大地震。学生自由发言。 2、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3、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地震过后,桥梁断裂,交通中断(图片),房屋倒塌,遍地瓦砾(图片),一片废墟(图片)。(通过课件学习词语。)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在洛杉矶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回答: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 4、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5: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课件相机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提出学习要求。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别急着回答。有声的读书有助于表达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助于思考,。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画出写出父子了不起的词句,还可以做上 批注。 (二)交流汇报父亲“了不起” 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2、体会父亲很坚定。 (1)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快读一读书。 (2)这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看。 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3)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自己试试。谁来劝?(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 (4)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 (5)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 (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 (6)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体会父亲的信念。 (1)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2)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指导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4)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不论发生什么 (生接着读)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三、深入拓展 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父亲背儿子回家、母亲保护婴儿的的感人画面,边展示画面,边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叙述,激发学生感悟伟大的亲情力量。 四、选择你喜欢的作业完成: 1、讲一讲。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伟大的父爱,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将爱心传递。 2、读一读。阅读有关爱的文章,如奇迹等。 3、观察父母,并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注意观察父母的语言、动作、神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交流父亲的了不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了不起的儿子。 二、交流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找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2)体会,这是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重点一:第十六自然段 师: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爸爸,是你吗?) 师:儿子是怎么喊的? (学生朗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师生对读至最后一段)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 (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 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笔)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 师: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 重点二:第二十 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师: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 重点:24自然段 师:(展示课文插图):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学生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师: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读一读爱的力量的有关文章。 2、积累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3、继续观察父母,并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总 信任的源泉 爱 推荐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何利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 1、师导: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第六组课文,请打开语文书92页,自由读读提示语,看看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对我们学习这组课文又有什么提示? 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和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父母之爱 深厚宽广 二、扬帆起航: 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扬帆起航,一起走进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生共同了解1994年的美国大地震。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讲述了一场大地震中发生的事,关于这场地震,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资料? 3、学生汇报。 4、出示地震图片,教师介绍: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发生里氏6.6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路被迫关闭看到这组数据,结合你所了解的地震,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回答) 5、师: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中的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对地震中的父子,感受他们之间的不离不弃。 二、破冰前行 师过渡:破冰前行,让我们齐学生字。请齐读合学要求。 1、小组交流学习,教师出示学习要求。(1)、小组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互相提醒要求写的生字中的复杂、易错的字。 (3)、交流课文中生词的理解。 2、学生从音、形、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1)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生字的朗读,其余同学跟读。 (2)提醒读音。 “杉”字是翘舌音。 “混”字是四声。 “砾”字读“lì”,不要错读成“lè”,可以与“烁”相比较认识,相机理解词语“瓦砾” (3)齐读生词。 (4)提醒要求书写的字形。 师:这些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请问在这些生字的书写上你可以提醒同学们什么? A、重点指导生字中要求写的生字。 B、学生抄写词语:洛杉矶、废墟、爆炸。 3、试题巩固。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不错,相信也一定能接受接下来的挑战。 (1)金嗓子:我会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地震 洛杉矶 混乱 安顿 挖掘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坚定 绝望 爆炸 叹息 悲痛 颤抖 拥抱 疾步 瓦砾 砸碎 欢声笑语 破烂不堪 A、抽生读一排。B、抽小组读一排。 C、男生读一排。D、女生读一排。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2)火眼金睛:我能找出这些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惜日( ) 废虚( ) 急步( ) 曝炸( ) 瓦乐( ) (3)捉迷藏:我能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理解的词语。 A、往日,从前。(昔日) B、受到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废墟) C、毫无希望。(绝望) D、破碎的砖头瓦片。(瓦砾) E、快步行走。(疾走) 三、学海泛舟 1、齐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 3、师:从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走向废墟,寻找儿子;不顾劝阻,挖掘救子;坚持挖掘,救出孩子。)这是(起因),这是事情的(经过),这是事情的(结果)。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理清了课文件的顺序,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复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选择适合本课的方法进行概括指导。 (3)出示填空,全班齐填写。 (4)老师小结:使用段意串连法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同学们要注意增加或删减掉一些部分,再进行归纳,使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清楚。 5、质疑结束 师:课文是怎样评价这对地震中的父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5、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推荐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李修茹 一、导入 1、观看有关地震视频 这是汶川地震的一段视频,在这场地震中有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无家可归。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2、地震是无情的,但在这场地震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许多人的爱,他们的勇敢更是让我们感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看看文中这对父子是如何面对地震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轻轻地读课文用心地去感受这对父子创造的生命奇迹。 2、读完了吗?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板书 了不起 ) 三、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划出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交流体会,感悟父亲了不起 重点句子出示: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痛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得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向那片废墟走去。 (1) 指名交流,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 (2) 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大喊的?指导读:a、父亲绝望地喊道b、父亲撕心裂肺地喊 (3) 绝望的父亲并没有放弃,是因为他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 齐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过渡:你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父亲很了不起? 3、指名交流第五自然段 (1) 指名感情朗读,从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信念坚定、不放弃、很爱他的儿子。) (2) 在父亲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来劝阻,父亲多渴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与他们的三次对话中父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创设情境引读:当有好心人上前劝阻父亲说没有希望了,一切都太迟了,父双眼直直地望着他们请求道谁来帮助我? 消防队长走来阻挡时,劝说父亲离开时,父亲焦急地恳求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同情地劝说父亲离开,说你喊难过,我能理解,可你这样做对自己,多他人都没有好处,你还是离开吧,父亲此时快要绝望了,他乞求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望着眼前的废墟和哪些远去的背影,父亲哀求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4) 警察、消防队长、所有的好心人都离开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愿意帮助这位父亲了?(不是,因为他们都放弃了) (5) 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只有父亲依然在坚持着,是因为什么?引读父亲的话。 此时父亲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儿子在等着我! (6)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过渡: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父亲是了不起的? 4、重点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 交流体会。 (2) 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