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docx
-
资源ID:66901415
资源大小:20.9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docx
2023年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摘要:在鲁迅著作中,有些作品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称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等。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原因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祥林嫂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命运 封建迷信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攒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祝福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在浓墨重彩地描写祥林嫂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独特的构思,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发生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如花的年龄,却要在婆婆家里当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剥夺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春天。 其次,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祥林嫂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的短工,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又把她卖到贺家坳。 再次,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在春天里再次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 1 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端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诚惶诚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恐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命中是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夺走了像祥林嫂这样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祥林嫂是要强的,是上进的,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但她的境遇是悲惨的,这根本的实质还来自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 二、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一)社会原因 1、封建迷信的控制 祥林嫂貌似自杀,其实刽子手很多,最先揪出来的应该是“封建迷信”。小说为什么取名叫“祝福”?“祝福”本是一种迷信习俗,借新年前的祝冬福向鬼神祈求新的一年收成好,事事顺利,将种种追求幸福的愿望包裹在了各种散发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动中,由此营造了全文的迷信氛围,说明鲁镇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整个大环境。“祝福”是封建社会最富有特色的迷信活动,因此在祝福活动中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被赋予得淋漓尽致。文章取名为祝福,为鲁镇、鲁四老爷、祥林嫂等人为何如此相信迷信奠定了大的背景,推动了文章整体迷信活动的发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以表达鲁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相信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 在浓厚迷信神权思想的笼罩下,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宗法的执行者,当祥林嫂刚进鲁家时,鲁四老爷见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皱一皱眉头”,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在鲁四府三番五次祭祖祀神时,鲁四老爷又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祝福用的祭器,认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鲁四婶在安排祭祀福品时的三次喝止,不允许祥林嫂碰祭器,使得祥林嫂一次次的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为了重新获取“祝福”的权利,在柳妈的怂恿之下,带着封建迷信的枷锁,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鲁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的喝止,是封建迷信的歧视,一次次让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了,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祥林嫂可怜又可悲的地方就是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份子,在受尽了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后,却又自觉和不自觉的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自觉的深受迷信的控制和摧残。比如,柳妈嘲笑她的疤痕,用鬼神威吓她,劝祥林嫂去庙里捐个门槛,第二天一大早,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并维护封建迷信思想的威权,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人“千人踏,万人跨”,好赎自己一世的“罪名”,试图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在封建迷信的高压与愚弄之下,祥林嫂的灵魂被一次次的残害扭曲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而且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它,对灵魂的疑问,希望死后不至于受到鬼神的惩罚,可见祥林嫂对鬼神的迷信之深。然而一切都是枉然,祥林嫂无法挣脱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摧残,成为了封建迷信控制下的奴隶,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鲁家,后来沦落街头,成了气概,就在家家户户忙着”祝福“的时候,失去祝福权利的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2、传统礼教的束缚 在旧社会,封建礼教成为人们思想中的一个毒瘤,鲁迅先生在祝福中,以祥林嫂之死为我们打开了传统文化极具毒性的一面,祥林嫂作为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不仅自己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2 而且来自周围群体伦理道德的指责,封建礼教的思想毒素不仅流散于整个鲁镇,更进一步侵蚀着每个人的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怎会没有祥林嫂们的悲剧? 祝福中的祥林嫂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但是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她的那种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机会的希望已很难维持了。当她初失丈夫,成为寡妇时,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抡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在封建礼教下的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 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二)个人原因 1、反抗性质盲目 主人公祥林嫂在迷信的控制和传统的束缚下并没有一味地顺从,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反抗,可对抗到最后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并最终沦为乞丐,主要还是祥林嫂反抗的性质是盲目的。 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的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据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由此可以看出抗争的性质是非常盲目的,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而是进了“狼窝”,最后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2、反抗软弱无力 正因为反抗的性质盲目,所以导致祥林嫂反抗的软弱无力。她的追求和抗争大致是由出逃、抗婚、捐门槛和问灵魂四个层面构成的,而每一次的抗争似乎只是对封建社会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第一次反抗是出逃,因不愿被婆婆逼迫改嫁,祥林嫂逃到封建正统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家做工,他勤快地“工作”“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日子很快的过去,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地主家受着剥削,似乎她心甘情愿地做奴隶,并且很满足,因此第一次反抗却也成了与封建正统的妥协,为以后祥林嫂抗争无果做了铺垫。 第一次反抗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遭受更大的打击。当祥林嫂的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们也会表明他们的坚定态度,鲁四老爷不会因为她做活勤快而保护她。对于倔强的祥林嫂是要以死相拼的,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这“出格”的闹,“异乎寻常”的以死抵抗确实撼人心魄! 3 然而她抗争的原因其实就是她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从一而终”的夫权思想。因此,她的这种抗争却维护了封建礼教,她根本无力冲破那浓厚的封建礼教和沉重的枷锁,只能成为它的牺牲品。祥林嫂反抗后屈从了,“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在别人看来她完全是白折腾,甚至让人们怀疑她当时是不是假装的。 第三次反抗是捐门槛。当夫死儿亡后,再到鲁家时,鲁镇人们都把她当成一颗灾星,每个人都鄙视她、冷漠她,她不甘被人唾弃,于是在柳妈的“好心”指点下,不惜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多次反抗的失败,使她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是用祈求神灵的方式,希望自己的命运有所好转,然而事与愿违,在冬至祭祖时节,做的很出力,却遭到别人的大声呵斥,精神上再次受到严重打击,最终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而被主人赶出去。 第四次无声的反抗是在她临死前的一天,对灵魂的质疑。祥林嫂遇见我。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对灵魂怀疑的反抗带有浓厚的悲剧意义,她对封建礼教和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只是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而又不被锯成两半,至始至终都沉浸于封建制度的控制下。 三、悲剧命运所揭示的社会本质 勤劳、善良、质朴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性格。这个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和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这个真理。鲁迅先生用其对民族、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的广大而深刻的关爱,继“救救孩子”之后,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发出了又一声呐喊:“救救祥林嫂!”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黑暗落后的根源整个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而推翻这个黑暗的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 四、健全的社会制度对人健康生存心态的影响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他们的心态构成了社会心态体系。社会心理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积极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消极的社会心理状态。积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昂扬的社会情绪,它推进这社会朝着进步发展的方向前进;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心理,由于其不成熟的心理表现使得社会朝着后退和腐败的方向行走。 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有一些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所有人,呼唤具有现代合理性的健全社会。健全社会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健全的社会机制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文化精神和健全的个体心态。社会制度与个体心态始终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势必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下,人们能够按照各自的意愿生活,自由、平等是社会的主流。个人心态同时也映射着社会制度,当个体心态健康和谐是,社会一定会向着更加民主、更加理想的制度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第一版; 2、陈思和、宋炳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第一版; 3、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一版; 4、朱晓进、唐纪如主编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5、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杂文集,海天出版社; 6、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 7、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1981年版; 8、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6月第一版; 9、李国平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6月第一版。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谢青春) 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再认识 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分析 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祥林嫂的眼睛 祥林嫂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