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docx
2023年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1) 责任教师:吴会灵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人出了一道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要自己的门人作画。结果,大多数人均以马蹄和花瓣作为表现形式;惟有一人在马蹄四周绘上了几只飞舞的蜜蜂,从而深刻地把握了画题,赢得了主人的夸赞。 由此可见,同一个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绘画如此,语言的运用也如此。 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应该说,“修辞”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的“修辞”通常包含三种重要的含义: 第一、指的是使语言运用达到理想效果的手段、方法或规律。比方说诗歌的创作,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用词要精炼、含蓄、耐人寻味;2.句式要简短、整齐、协调;3.句与句之间要尽量做到平仄对仗,要合辙押韵。要是做不到以上几点,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首好的诗歌。精炼、含蓄,句式整齐、协调,讲究平仄、押韵等等,这些都是诗歌创作中修辞活动的规律。 所以我们说,修辞活动的规律,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 第 二、指修辞活动、修辞行为,即修饰文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的言语行为。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是修辞活动。 1、所谓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利用语言进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 2、修辞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同义语言形式即同义手段的选择。 3、修辞活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任何修辞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一切修辞活动都将失去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体现在修辞的论著等研究成果中。 其次,修辞学只研究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而不是研究一切语言问题。通俗地讲,研究语言自身规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要解决的是对不对、通不通的问题,即有没有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合乎不合乎语言规范化的问题,而修辞学研究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评判各种形式的表达效果,研究采取何种形式在此时此地能够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也就是语言变体的选择。 狭义的“修辞”指的是修辞活动。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修辞就是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二、修辞的原则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那么,什么是“修辞原则”? 修辞原则就是“为有效地表达思想,在运用语言材料美化语言时所遵循的标准、准则”(王德春修辞学词典)。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周代的易·乾·文言就已提及“修辞”的原则:“修辞立其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辞要立足于“诚”。何谓“诚”呢?宋代的大学者朱熹解释说:“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历代学者言及修辞,必将“实”作为修辞的第一要义,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现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我们以为,“实”就是恰切,就是适合,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的修辞要适应题旨情景,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当然,望道先生将修辞的这个原则阐释得更全面、更明确。 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阐述修辞的原则的呢? (一) 满足交际目的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的言语行为都有其交际的目的,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无意的选择那些能达到交际目的的话题目和表达方式,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我国古代修辞学史上间有“文质之争”。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说是说,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言之有物,同时兼顾文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修辞实际上就是形式的问题,它和内容一样,都是实现交际的重要的手段。好的修辞都是以满足交际目的为前提的。 (二) 适应言语环境 1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 (2)社会语境(情景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明代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中的女主人公李翠莲,天生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可她偏偏就倒霉在这伶牙俐齿上。书上说她“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因此常常令人生厌。且看她新婚不久给家人敬茶的一番话: “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 这段话声韵和谐流利,内容也周到体贴,如果是小茶馆里的店小二说起来,定会赢得满堂彩。但李的身份是新婚少妇,在公婆长辈面前如此贫嘴,逢然招来怨恨。果然她的公公听完此话“大怒曰:女人家须要温柔稳重,说话安详,方是做媳妇的道理。那曾见为样长舌妇人!”可见,李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产交际能力。她这段话与语境一点不也符。 2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了,关于“绿”字的妙处,前哲时贤多有评说。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下面举些利用不同语境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例。现代实用汉语修辞16到22页。 (三) 坚持不断创新 修辞贵在创新。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 比如: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造新的修辞样式,一是对旧有样式的革新。 三、修辞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修辞与语法学 语法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语法学研究系统和语言结构规律、规则,告诉人们有哪些及怎样的结构或说法是符合结构规律、规则的。修辞是一种言语活动,它不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修辞学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选用言语材料、修辞手段组建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规律、规则。它告诉人们表达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选用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话语、接受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透过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理解话语,才切合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取得想想的交际效果,显然,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迥异。 梁晓声的最深情的哺育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这句话也可以变换语序说成“我还经常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或火车站出租小人书。”两种说法都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它们各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各属于哪种句型或句式,这是语法学所要研究的。至于它们在表达上各有怎样的特点,用哪一种更适合特定情境的需要,表达效果更好一些,则是修辞学所要关注的问题。前一种说法,疏朗、灵便,用在谈话语体里是适合的;后一种说法,严密、紧凑,适合用在庄重或比较正式的书卷语体里。梁著采用的是谈话语体,如果选用后一种说法,就显得过于正元曲,风格不协调。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虽然修辞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等不能,但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修辞离不开词类、语序和句子的运用,而句子有各种不同的句式、句型和句类。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和语境因素,来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词类、语序和句型、句式、句类等,都需要相应的语法知识。对这样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时,也需要有相关的语法学的知识。 (二)修辞与心理学的联系 1修辞本身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过程,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接受成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有时是非常强烈的心理活动。例如,比喻、双关、映衬、借代、拈连、对偶、叠字、析字等,均在不同程度上用到回忆和联想。 2修辞活动会受到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如情绪、态度、价值观、性格等会影响到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对修辞的理解。 3修辞活动是修辞活动参与者心理互动的结果。 (三)修辞与逻辑学的联系 1修辞活动要遵循逻辑的规律,在修辞表达的准确、严谨、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尤其如此。 逻辑是修辞的基础,大部分修辞手段,尤其是常规修辞,必须符合逻辑的思维规律,因些,逻辑学理论对修辞学建设十分重要。形式逻辑在研究思维的一般逻辑结构的过程中,概括出了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是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总纲。例如,同一律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思考对象和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出现对象模糊、文不对题或者概念含混、思路不清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规定,在论断过程中,不能出现自相矛盾或逻辑矛盾。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两种矛盾的看法面前,不得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规定,在论辩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几条规律,常规修辞必须严格遵守。因为常规修辞要求话语文章必须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这些要求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之上的。 2修辞可以突破逻辑的框框,营造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时会在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突破逻辑的框框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是一种变异修辞,它往往故意违反逻辑,违反事理,造成一种特定的情趣。如比拟:“羌迪何须怨杨柳”,夸张:“白发三千丈”,移就:“天空出现年轻而快活的一抹红”,拈连:“线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等,这些辞格展现的言语都不合逻辑,不合情理,但是却有逻辑所不具有的修辞魅力。 3有时看似违反逻辑的修辞,正是建立在以逻辑为参照的基础之上。 逻辑对修辞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把话说得清楚、准确、合乎逻辑,而且还要说得生动、活泼、新颖,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修辞又不能简单、机械地顺从逻辑,而是要适当地突破形式逻辑的束缚,造成形式上与逻辑相悖的现象。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种表面上看似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语言修辞现象,我们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经常遇到,它打破了形式逻辑的定律,收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被视为发人深省的警句。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7:言语的风格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3:句子的选择 教学辅导1 应用写作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 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一 分层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