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论语学习心得.docx

    • 资源ID:66913193       资源大小:67.44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论语学习心得.docx

    2023年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的主要内容:此学习笔记,是一个老先生的学习心得与解析 论语一书共有20篇,均以每篇首句前两个字或者前三个字命名,约两万余字,完整而充 分地反映了孔子的如下思想: 1.克己复礼,修养仁德从而成就圣贤君子。 2.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3.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4.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 学习论语的意义: 对当今人们的道德伦理重建和感情操性陶冶,培养智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所裨益,从而真正感受到人的尊严和幸福。 论语学而篇第一要义 这一篇学而,是以篇首“学而”二字命名的。 (1)孔子热爱学习,重视学习。 “学而时习之”的“学”是学习、学习无废业,所以是很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孔子一生所做的努力看,这第一句话,应理解为“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 孔子对他的弟子要求很严,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他们都成为君子和圣人。君子是指人格上的完善,圣人是指仁义上的教化。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给别人做的,是要关系到自己的人生和境界。首先要完善自己,然后再宣扬大道,传播真理,造福人类。无论是对私对公,都要顺其自然,不为外境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才是君子圣人。 孔子很注重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两个理由,第一:提出家庭和社会中实践自己的人生真理时,如果还有优裕的精力,那就要去学习文化。探讨古代典籍遗文,整体上会有一个道的思想体系,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去给他人传授真理,教化天下。第二:君子不是生下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干的。所以需要去学习,这个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智慧,一个是实践智慧。 经常去学习和实践,便会把自己的思想或者学说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那么就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由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以便顺应规律,适应自然。人与人本来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处理问题事务的方式不同。同样的名利,一般的人是争夺,结果往往得不到。智慧的人不争夺,却往往名利随之而来。 (2)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所谓的仁,从人从仁,两个人相处就是仁。仁就是人,真正的人就是爱人,所以才说仁者爱人。人是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的。而人类的各种关系孝悌之道便是根本。(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哥哥。) (3)对父母兄弟所尽的孝悌,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没有任何虚伪与造作。巧言令色就是虚伪了。巧言就是背离了自己的本心而造做出来的语言,令色就是与自己的本质不合的美好颜色。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对待上司、父母、兄弟、朋友,那就是虚伪了,或者是别有用心。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与巧言令色相对的。他每天要反省自己三个方面。对君王上司,为人谋事尽忠心了没有,这是做臣子的职责。对朋友同事,守信用了吗?这是做朋友的本分。对自己的人格要求,老师讲习的真理实践了吗? 曾子三省的,就是一个孝、一个悌还有一个是仁。能够实践老师所传授的真理,才会被社会所承认,并且拔荐为管理人才。 如果管理有千乘车辆的诸候大国,就要抓住仁爱,讲究信义。把家庭中所行的孝悌推广出去,落实在天下人身上。 (4)孔子参与政治靠温、良、恭、俭、让。 子贡是几个得意弟子之一,对于老师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理理解和认识,子禽问夫子是追求参与政治呢?还是别人主动让他去参与的呢?但 子贡却回答说是夫子是因为温良恭俭,让而得到的。避开了求和与直接提出了得,说明是非求非与。是因为夫子的德性和本领而自然得到的。 孔子懂得参与政治的条件,就是温和、善良、肃敬、勤俭、谦逊这五种德性,这五点是一个从政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孔夫子都具备了,所以会得到参政的机会,无需要去乞求。更无需统治者的赐予。 (5)孔子所追求和宣传的一个核心,就是克己复礼。 对于礼的实行,以和为贵。和是一种状态,一种秩序。是一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便有可能造障碍和争夺,社会的秩序受到破坏,天下大乱,对认谁都没有好处,受到损害的是人类自身。 孔子毕竟是大圣明师。其境界的确难于估量。他虽然认可了子贡的境界。但却可更进一层,提出贫困却乐于人生之道,富贵但却实践人生礼仪,才是真正的君子。 (6)孔子主人为人格的培养要如对玉石象牙攻冶那样切磋琢磨。 人生的真正目的,无非就是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那就是君子。 子贡受到启发,便想到了诗经中的如切磋,如琢如磨。以为君子修养自身,就是要砺砥德性,超越现状,切磋琢磨专指对玉石和象牙的工攻治,切了还要磋,琢了还要磨,越切磋越精细,越琢磨越微妙。人格的修养与磨炼也是一样,越修养越圆润,越砺砥越完美,最后会成为一个君子。 论语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各章大意 (1)讲学习是快乐的,讲朋友来是快乐的,讲人不知己不怒是君子。 (2)讲孝悌是仁的根本点。 (3)讲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的。 (4)孔子的弟子曾子与巧言令色相反,吾日省吾身。 (5)讲孔子认为治理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要谨慎从事、守信用、爱惜民力费用、调动民力要有时节。 (6)讲修养有剩遗精力,那么就应该学习文化知识。(这里也有修养比学习文化更重要)这章讲两点,一讲修养,修养是什么?养就是守孝悌、仁德。二是学习,学习包括学智慧和实践两方面。 (7)讲子夏讲要爱贤人,轻美色要努力孝顺父母,舍身服侍君主,诚信与朋友交际,说话要守信用。 (8)讲孔子主张,贤人君子要持重,立足诚信,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害怕改正。 (9)曾参认为慎办丧事,追怀远祖,百姓的德行就归于仁。 (10)通过子禽对子贡的请教知道 孔子参与每个国家的政治,是非求非与,而是以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得到的。 (11)讲孔子对尽孝的解释:父在时要看他的志向,父死后要看父之道行,三年时间不改变父亲所走的路。 (12)讲礼的运用与和关系,和就是恰到好处,礼的运用以和为贵。要达到恰到好处,也要以礼为节制。 (13)讲实行符合道义的诺言是可以实践恭敬合乎礼仪的准则,可以远离羞耻,依靠且不离开自已的亲族也是可尊崇的。 (14)孔子提出对圣人君子的要求和对好学的又一种解释。对圣人君子的要求:食不求饱,住不求适,敏捷办事,谨慎说话,近有道之人,匡正错误。 (15)讲孔子在认可了子贡的境界,即贫穷不谄媚,富贵不骄傲后,更进一层提出贫穷乐于人生之首,富贵但却实践人生礼仪(为什么孔子能够更进一层,因为孔子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更高)于是子贡从此受到了启发,想到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专指对象牙和玉石的政治,人格的修养与磨炼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讲人格修养,坚持切磋琢磨。 (16)孔子讲不要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为政篇第二要义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 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哀公发问,官该怎第去当,才能管理好老百姓,治理好天下,孔子的回答很简单,选拔录用正直的人罢黜那些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了。选拔录用邪恶的人,罢黜那些真正刚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正直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形成风气,那恶的就应该得到惩罚,严励打击,如此以来,社会的秩序就正常健康了。 怎样得到百姓的爱护 要得到百姓的爱护,就首先得爱护倔们。所以,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严肃,那么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对他们表现出了孝顺父母,慈爱子弟,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才会忠诚于你,你选拔录用贤良的人去教导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奋斗了。 论语为政篇第二 共24章各章大意 (1)讲孔子主张仁德政治,实行政德管理,百姓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2)讲孔子认为诗经三百来篇,用一句话把它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就是诗经是可读可学的。) (3)讲孔子认为统治者靠政令和刑罚来统治,人民将会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与法律的处罚,而将变得没有道德和厚颜无耻,如果用仁德来加以引志,那么人民就会懂得羞耻,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则,使自的行为完合符合正义的规范。 (4)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历程。 三十而立,孔子说他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学说,到了三十岁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礼仪。 四十不惑,经过十年对学说的传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经过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终。 六十而顺耳,再经过十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顺耳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再经过十年,能够从心所欲,无非法,即不违背规矩。 (5)孔子对孝涵义的回答,回答孟孙,就是违背,回答樊迟说不违背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礼仪孝敬父母,死后,按照礼仪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讲孔子回答孟武伯请教孝道,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讲孔子回答子游请教孝道,现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够奉养,如只讲奉养,就同犬马畜生没有区别了。 (8)讲孔子回答子夏请教孝道,(学生对老师应尽的责任),孔子认为这是一个令许多人迷惑难解的问题,有了事学生多替他们操劳,有了酒水饭食给老师,难道认为这是行孝了吗? (9)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好像愚钝,其实并不是愚蠢。 (10)讲孔子认为,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观注他们的所从所来,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里能隐藏呢。 (11)讲孔子认为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领会新的知识,也就可以作为师长了。(温故知新是一个很的句子) (12)孔子认为贤人君子不是一个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而是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13)讲孔子回答子贡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的话,成就以后,再去讲说。为什么孔子这么回答,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言一行两种,真正的君子应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人。 (15)孔子讲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习但却不去思考就会迷惘。(不思就不知其义)思考但去不去学习,就会疲殆。(不学没有内容。) (16)讲孔子反对异端邪说。因为人们都来攻击异端邪说对他人思想行为所造成的有害影响也就可以结束了。 (17)孔子讲诚实得知慧。孔对子路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这里。可见达到智慧的途径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 (18)孔子教子张学习怎样去求得禄位,多听道理,保留疑问,谨慎谈论其他的话,就会减少过错,多看情况不干险事,谨慎去做其他的事,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很少过错,做事很少后悔,禄位就在这里。 (19)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去做,百姓才会信服?孔子答,要举用正直置于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会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请教,要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诚而又上进?孔子答,能庄重地对待他们,就会恭敬,教敬慈善,就会忠诚,表彰先进然后教会能力差的,就会上进。 (21)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孔子答:尚书说过,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爱兄长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从政做官。 (22)孔子讲信用,他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他是怎样的?这正如大车小车没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么能正常运行一样。 (23)子张请教孔子,十个世代可以知道吗?孔子答,即使百个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历史) (24)孔子认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谄媚,见到大义而不去做,是没有勇气。 论语八佾篇第三要义 (1)孔子对季平子乱用礼乐的不满。 在礼乐制度极严密的社会里,礼乐的等级就标志着社会的秩序,然而鲁国的大夫季平子既然在家庭的宴会上使用了天子的音乐歌舞,其野心是可想而知了。连这样的事他都能做得出,他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呢?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反映了孔子对于扰乱社会者的无比愤慨。便成了后世义愤至极的代名词了。 (2)仁是人的标志,礼乐是仁的外化和规范 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标志,做不到仁者爱人,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人是在跟人的接触中显示自己的人性的,而礼仪乐章正是对这种人性的外化和规范。这就是仁。礼乐的根本决不是为了形式而已。它一定是人们善良心灵的一种表现和外化。 (3)孔子对诗经石人中的句子的评价,提出了绘事后素,即素先画后,从而使子夏联想到礼乐在仁义的认识之后。 季氏只能祭祀自己国内的山川,既然竟去祭祀泰山,是超越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孔子认为是非礼,巧笑倩兮是说笑颜可爱美目盼兮是说美丽的眸子黑白分明,素以为绚兮是说雪白的面容焕发光彩,这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诗句。在赞美一个美丽的女子。子夏请教,是要问出孔子由此所产生的联想和认识。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思无邪,每一句都可以引出微言大义来,那么,这硕人中的句子,便使他产生了认识,绘事后素。 直接来源于素以为绚,由素变成了绚,绚就好像上了颜色。那一定是在白素的绢子上做的,绘画总是在白布上画的,所以素总是在先而绘画在后,子夏再由此联想发挥,得出了礼后的认识,礼乐是辅助人生仁义的手段,自然产生在仁义的认识之后,有了人类便会有对自身的认识和规范,那就是仁和义,为了使人类的行为都合乎规范的仁义,所以才制造了礼乐。由素以为绚引伸出绘事后素的观点。再发挥出礼乐后仁的思想,都 是由一点很普通的事理引发出了很深层的道理启发我的,是子夏啊! (4)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 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就是古代的制度都好,人民的生活相对都幸福,所以一定要恢复那时候的制度,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5)祭祀神灵要无比忠诚 祭是古代祭祀始祖神的一种大型祭祀活动,祭祀的目的即是确定自己的身份和与被祭祀者的关系,说到底是给其他活人看的。但是,这也应该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祭祀对象,既然祭祀了,就应该无比诚敬,好像祖先或者神灵就在自己面前的上方,享受着自己的供养祭献,任何祭献都是摆设或者样子,只有诚实的心灵才是最最真实的。所以祭献给祖先神灵的,是自己的一颗诚心,没有诚心就跟没有祭祀是一样的,就不能感格神灵。如果说自己不参与祭祀,而是请他人代祝,那么就如没有祭祀是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祭祀的时候,你的心灵才能够净化,与祖先神灵在一起。 (6)为什么文明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东西,为什么孔子进入宗庙都要请教。 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前朝的历史延续,所谓文明或都文化,就是代代相传的东西,包括典章礼乐等等,周代居於夏殷之后,自然继承了前二代的一切文化遗产,版图更加扩大,物产更加丰饶,肯定丰富发展了礼乐典章和文明教化。便是郁郁乎文哉。所以孔子要遵循周礼,孔子为人师表,克己复礼,所以凡所言所行都以合乎礼仪为目标,每次进入大祖的宗庙,凡事都要请教,这是礼仪的表现。但是有些人不知其中的奥妙,便认为孔子不知礼仪,什么都不懂,都要虚心去请教,这也难怪人们没有他那样的深入地研究,自然进入不了他的境界,不理解他也是很正常的,孔子所说的,是礼也。正是对于弟子和天下人的教育,知礼不知礼,他行的就是礼,礼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行的。 (7)用射箭比赛同言行是否合乎礼仪作比较 射箭比赛,只要射中就行,不一定非要穿透靶心才算胜,因为人的力气不同,所以不能同样去要求都能射穿皮靶,比赛射箭,就看能不能射中靶心。人生言行,就看能不能合乎礼仪,只要合乎礼仪也就行了,毋须再讲过与不过,过与不及都是一样的,而且人与人的具本情况不同,都要像天子那样或者像孔子那样去实行礼仪,那就太过分了。 (8)孔子提出君主对臣下必须讲礼仪,诗经是合乎礼仪的。 作为君主,对于臣下的使唤一定要合乎礼仪,那些事情该是臣下做的,就臣下去做,从君王与臣下这相对的两方面来说,君敬王才能忠,臣忠君才能敬。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从诗无邪的角度出发,孔子所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指的是音乐的感觉。诗经都是能够歌唱的,所以听上去快乐却不淫靡,悲哀却不感伤,这便是合乎礼仪和乐仪的典范。 (9)孔子提出“礼”的“三个不要。” 孔子认为,已经做了的事情,不要再去加以解释了。已经完成了的事情不要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再也不要去追究了。也就是说,宰予的说法怎么样且不说,过去的事情,已经沿袭了多年的事情顺着做就是了,不要再去讨论它到底是为了什么了。 (10)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但从他自己的学说出发,管仲的器量就小了,因为他完全可以去实行王道,而不是实行霸道。管仲相济桓公,九合诸候,所行就是霸道,功劳大是大了,但不是王道仁政,所以说他器量小。 (11)孔子谈自己的音乐感受 孔子推崇仁义礼乐,自然会对礼乐有所研究,有所实践和体验。孔子对鲁国的音乐大师谈自己的音乐感受,一开始演奏,会繁美热烈,展开后会和谐纯美,渐渐分明。连绵不绝,最后成就一个乐章,表达一个完整的情景和意象。音乐也像文章一样,所以才叫做乐章,有一个完整的结果和层次,传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思和情绪。 (12)封疆大臣对孔子的评价 仪地的封疆大臣要见孔子,因为他见过的各式各样的人多了,所以一见孔子就可以看出他的使命前程和命运,他出来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还担心什么呢?孔子即使失去官位,或者说做不了官,那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上天就是把孔子当成了教化的木铎,让他来巡迥于道上,教化天下的百姓,来恢复人间的正道,官是给天子做的。而木铎是给上天做的,传达的是上天的教令。这是在高度评价孔子,谒力鼓励弟子们努力弘扬孔夫子的事业。 (13)孔子对韶、武音乐的评价 韶是舜时的乐章,天下和平,人民幸福,所以音乐也是雍雍穆穆,(和谐恭敬)尽善尽美。武是周武王的乐章,歌颂他的征伐殷纣王而获胜,虽然美妙,叫做尽美,但是听上去,声音之中难免杀伐之气,勇武之慨,作用于听觉会有刺耳之声,所以没有达到尽善,因为孔子所主张的音乐,应该是和平优雅,所以只有韶合乎准则,武还不够。 (14)孔子的追求 孔子所追求的是天下的太平,人生的和睦,所以强调社会的秩序,各个阶层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有自己的身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天下的秩序便会健康正常地发展。 论语八佾第三 共26章各章大意 (1)这一章是孔子对季孙氏僭礼行为的批评。(僭礼:超越礼仪)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试图用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当时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 (2)是孔子对鲁国三家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僭礼行为的批评。 (3)孔子提示了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根本,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4)孔子阐述礼的根本,主张礼仪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可过于悲痛。 (5)孔子的着眼点在礼乐制度,他认为文化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没有礼乐制度,还不如中原国家没有君主,但有礼乐制度好,也就是说一套礼乐制度比一个独断专行的君主对治理国家更有好处。 (6)孔子对季氏去祭祀泰山。因为季是大夫,不够资格。 (7)孔子倡导礼让。孔子认为,君子无所争。即使争也要争得有礼,谦让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 (8)孔子与弟子子夏讨论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孔子用“绘事后素”揭示了仁义与礼的关系。礼在仁义之后。礼源于仁,礼的本质就是仁。 (9)孔子自述其学习夏、殷两代之礼的情况,孔子在这里强调文献的重要,孔子虽好古敏求,但文献不足,也不可妄言。孔子的这种求实和审慎精神值得提倡。 (10)孔子对禘祭中越礼行为的不满。 (11)孔子对鲁君行禘祭时违礼不满,为了避讳,不便说明,所以对禘祭道理之问,便推说不知道。 (12)讲孔子对祭的虔诚。 (13)孔子义正严词地指出,心怀不下,巴结谁都没有用,如果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地方去祈祷了,体现了孔子的光明磊落,心地坦荡。 (14)孔子盛赞周朝礼仪制度的丰富完美。周朝的礼仪制度继承夏商两代的礼制,可以说集上古文化礼制之大成,所以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孔子说:“吾从周。” (15)这一章记叙了孔子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虚心好问,诚实恭敬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 (16)以射箭作比喻,记叙孔子尚德不尚力。(见要义) (17)记叙了孔子对周礼的竭力维护。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 (18)孔子慨叹时人事君无礼,反而以为行礼是谄媚。 (19)孔子阐述君臣关系,孔子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与忠的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孔子没有单方面强调臣下对国君的绝对忠诚与所谓的“愚忠”是不同的。 (20)孔子称赞关瞧这首诗情感表达适度,不过头也无不及,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孔子将理智融入情感之中,使理智与情感合一,让人的情感升华,真正使人的情感有别于动物本能性宣泄。 (21)孔子对宰予回答问题不慎重提出批评。对宰予说周代用栗树是“使民战栗”表示满。这里孔子提出三条意见,这三条意见也可以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成事:已经做了的事,不解释;逐:已经完成的事,不劝阻;既往:已经过去了的事不追究。) (22)孔子对管仲某些行为提出批评,认为管仲器量小,不知礼。但管仲相桓公霸诸候,孔子也盛称功业,曾以仁人相许。这一章可与宪问篇孔子评管仲章参读。 (23)孔子描述音乐的演奏过程,从此可知孔子对音乐的精通。 (24)通过仪地边防官之口,对孔子进行了崇高的礼赞,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 (25)孔子对韶与武两种音乐进行评价,提出了美与善两条标准。 (26)孔子对实行礼治提出了三条标准,居上位的以宽为本,行礼以敬为本(敬:庄重认真),临丧的哀为本。 论语里仁篇第四要义 (1)这一篇讲里仁,是行礼的目的,强调的就是伦理道德的完善。 里仁为美,一个人如果能够生活在仁德的环境中,那么一定会感到幸福与安祥。当然,我们要深层地理解一下,如果我们交往的朋友都是仁厚长者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幸福自在的。 (2)仁爱的人心存善良,热爱同类,以及其他,所以会安于仁道。 小聪明的人为财而害人,终于害己。大智慧的人为仁而富贵,利人终於利己。没有了仁的实质,标志着自然也就没了作用。因此,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即使匆忙急促之间、颠沛流离之际,他也不会离开仁德,可以说,仁德是君子的真实生命,他的一切事业和成就都是依靠仁德的结果。正是因为仁德之难行,所以行仁德者才为君子。小人是不行仁德的,放眼望去,茫茫人海,孔子没有看见喜好仁德的人,也没有看见什么憎恶不仁的人,所以不胜感慨。喜好仁义,行为完善贤良,天下的人都会逐渐响应,自然再好不过了。不喜好仁义,只要厌恶不仁道,那也好啊。他不喜欢那些不仁道的事情被施加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不仁道的事情也会慢慢绝迹的。只要你努力去实施仁德,天天进步,没有谁力量不足的,仁德只是一心,只要诚心诚意办任何事情,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力量。 (3)实行仁德就会有力量,有成就。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那就是说天下的任何人都可以实行仁德之道,而且会有所成就,就看你去做不做了。孔子一生努力,便是在寻求人生之大道,传播人生之大道,所以他会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白天听到了人生之道,晚上死去也不会有任何遗憾。可见,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认识、知道这个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人生的大道,是宇宙自然之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合乎了这个规律,便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是生是死,已经无所谓了。只有君子圣人才会去争夺仁义道德,努力实行奉持礼仪,天下人都争于利益,但却归于仁德,如果用仁德治理国家,所以小人都会听信顺从,因为仁德的人才会给他们最合理的利益,所以他们都会拥护仁德政治。行礼是对天下人的尊敬,反过来会得到天下人的爱戴,推让能给予天下人以合理的利益,反过来自己却会赢得天下最大的利益,因此以礼让治国,天下会太平,垂拱而治。不以礼让治国,统治者会很痛苦的,从统治者来说,不害怕自己没有职,怕就怕自己没有担任那个职位的才能德性。所以要想干禄进入仕途的人,首先要培养的是自己的才德,同样,人不要害怕没有知己,因为只要你有被人们认知的才德,自然会有知己的。 (4)孔子的人生之道就是忠恕。 孔子的人生之道是一贯的,而且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忠、恕”。孔子对曾参说了,曾参似乎明白了,所以答应了一声,孔子再没有往下说,是因为简单,还是因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讲述。忠字从中从心,心之中或者中正的心就是“忠”。谓用中正的心去从事事业或者对待他人。恕字从如从心,一样的心或者心里一样,就是“恕”。凡事都该从自己的心里去替别人想想,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等,都由此而来。忠是对待君王上级,恕是对待朋友下级,忠于事业,恕以待人。忠诚于自己所崇敬的人和事,就能够完成自己的社会价值。宽恕地对待自己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讲,曾子所谓的忠恕完全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去实践了。 (5)君子能够用忠恕待行事待人。 能够用忠恕行事待人的,那一定是君子,而君子行事所把握的尺度,就是一个合理或者适宜。这就是义,义者宜也。做事得宜,合情合理就是义,君子明白道义,所以才能实行道义,小人正是因为不能够着眼于道义,只图眼前小利,所以才被命名为小人。为了成为君子,而不至于进入小人之流,那就应该学习和实践,向君子看齐。生活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人智慧而仁义,有的人愚蠢而邪恶,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贤良的人,那就想法赶上。见到了邪恶的事情,回过头来反省一下,有没有做这样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呢?常常这样,自己也就远离小人而成为君子了。 (6)要孝顺父母。 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分昼夜地照看我们,所以在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去回报他们,尤其是他们年老的时候,身边需要有人照料,儿女就应该守在身边,从这个角度讲,子女一般不应该远游他乡,所以父母在,子女不远游,即是远游,也一定要讲清楚自己的去处,好让老人放心。古人有句话说,即使是离开父母在外,独 立三年,也不会改变父亲所教导的人生之道,那才叫做孝顺啊!孝子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的心情会是一喜一忧。喜的是父母高寿,自己可以克尽孝道,忧的是父母越来越年老体弱,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更需要自己的愁心照料。 (7)要谨慎言语。 什么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就坚决不说,生活中常见那些信口答应许诺的人,往往没有兑现的日子。而那些金口难开的人,就往往一诺千金,诺言必信。所以古人说话总是谨慎,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啊。 (8)要谨慎行为。 谨慎语言,更要谨慎行为,言行不二,但要三思而行,凡事以礼仪约束自己,那么很少会有失信于人或者失败的。的确,当你还没有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那就一定要谨慎行事,才不致于招致过错。只要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德性,言行一致,那么一定会有知己的,因为道德是天地万物自然的德性,人皆有之。行德一定有德报,当天下众人都认识了这一点的时候,天下归德,行德的人如何能够孤独呢? (9)实行正义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对待君王或者朋友,一定要明白他们会认识大道的,千万不要屡次揭露他们的短处,人都有脸,有耻辱感,而且一口也吃不了胖子,凡事不要着急。所以,劝谏君王,一旦着急,次数多了,就会招致羞辱,因为他一时还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劝谏朋友,也不能着急,否则时间或者次数多了,连朋友也会疏远了。所以正义是一个事情,实行正义则是另一个事情,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里仁篇第四 共26章 各章大意 里仁:(里:居住)居住有仁德的地方。 (1)孔子教人选择居住的环境,昔孟母三迁,用心良苦。正是考虑环境对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好的环境;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2)孔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够安于现实,体运自如,不因富贵而淫,不因贫穷而移,在这一章论述了仁者与不仁者的处世态度。 (3)孔子阐说只有仁人才能心地坦荡善恶分明,不因私欲而好恶。 (4)孔子阐述立志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立志于仁,这样就会存心善了。 (5)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指出君子不可以须臾离开仁,而且仁应该贯彻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之中。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是在伧促匆忙中是这样,在流离颠沛中也这样。 (6)孔子强调行仁德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不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只是立志去做,是可以做到的。 (7)孔子提出了认识人的一种途径。即通过考察一个人的过失来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人的过失有不同的类型,从而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个体的人格特征。 (8)叙述了孔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孔子强调追求真理,不应贪恋世俗享受。 (10)孔子阐述君子行事只求合于义,而不是非得这样或不怎样,不固执,不教条,这才是君子的态度。 (11)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品格不同,他们所思虑和怀念的事情也不一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孔子指出个体行事的标准应合于义,而不是一己之私利,如果做事都考虑到个人的私利,必然会招致许多怨恨。“放于利而行,多怨。” (13)提出以礼让治国的政治主张。 (14)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孔子认为应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掌握立身处世的本领,而不应怨天尤人。 (15)曾子指出孔子学述的基本思想是忠 和恕。孔子说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大慨是忠恕罢。” (16)孔子阐述君子与小人对义利的不同认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懂得) (17)孔子阐述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8)孔子阐述做儿女的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一方面要委婉地劝谏,另一方面又不要冒犯,不要怨恨,不要伤害父母的感情。他说:“事父母几谏,不见志不从,不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孔子阐述孝喘父母的一个方面。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孔子讲孝的一个方面,他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已见学而篇第11章) (21)孔子讲做儿女的要关心父母的衰老,关心他的健康。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孔子讲谨慎说话的重要,轻诺则寡信,夸夸其谈则往往言行不一。 (23)孔子指出约束自己可以减少错误,对自己严格要求,谨言慎行,这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孔了讲君子的一种品格,说话谨慎,做事敏捷,也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埋头苦干。他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25)孔子鼓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指出有道德的人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论语学习心得.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