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66929734
资源大小:28.2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 71个封国。西周中晚期的时候,周王室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如中国、郑国都是由中晚期时的周宣王分封的。由此可知,分封制()A.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B.实现了西周的长期稳定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D.在西周得到持续性贯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 71个封国”“西周中晚期的时候,周王室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可 知,西周初期和中晚期都在实行分封制,可见分封制在西周得到持续性贯彻,D项正确;西周没有建立中央 集权制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实行后期,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故 “实现了西周的长期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造成的,排除C 项。故选D项。2 .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 可知,中晚唐时期()A.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B.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规定具体内容进状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关白御史弹劾之前需要将弹劾案件先告知御史台长官,得到其同意C.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D.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答案】D【详解】材料“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体现的是中晚唐时期 的御史监察有着有严格的流程规定,需要交给上级长官审核,不在经过皇帝,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 化,D项正确;A项与三省六部制有关,排除;材料与监察机构地位的上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3 .自13世纪起,北海沿岸的贸易逐渐兴盛,德意志北部城市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 常常以商业特权来换取德意志北部城市商人的巨额贷款。部分城市的富商和贵族联合起来,以“镇压海 盗”的名义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A.具有深厚贸易传统B.君主专制程度较高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据不完全统计,在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用英文出版的关于中国 政治制度包括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有70多种。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效仿,并于1855年建 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因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答案】(1)因素:“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严重;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官僚系统的腐败混乱;国家管理职 能急剧扩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政治的完善;克里米亚战争的推动。(2)不同:选拔对象不同,英国文官制度只选拔文官(事务官),中国科举制选拔大部分朝臣;考试内容不 同,英国文官考试侧重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科举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制度内容不同,英国文 官制度涵盖文官的选拔和管理,中国科举制度只是选官制度;性质不同,英国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中国科举制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小问1详解】因素:根据材料“一位深受英美分肥制影响的西方政客表示: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 于胜利者所方可概括出“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严重;根据材料“中国的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 次,“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效仿,并于1855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可概括出中 国科举制度的渊源;结合所学从官僚系统的腐败混乱;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政治 的完善;克里米亚战争的推动等角度进行补充。【小问2详解】不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概括:选拔对象不同, 英国文官制度只选拔文官(事务官),中国科举制选拔大部分朝臣;考试内容不同,英国文官考试侧重于国 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科举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制度内容不同,英国文官制度涵盖文官的选拔和管 理,中国科举制度只是选官制度;性质不同,英国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科举制服务于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联邦体制面临危机D.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中古时期的德意志部分城市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可以推知当时德意志地方割据势力强 大,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意志具有深厚贸易传统,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 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 盟,没有建立联邦体制,谈不上面临危机,后来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建立了联邦体制,排 除C项。故选D项。4 .学者音正权指出,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虽 然其内容是先进的,但从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A.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B.阶级矛盾难以调和C.全面学习西方的必要性D.立宪活动的欺骗性【答案】A【详解】材料表明,临时约法与中国两千年的专制传统相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这表明中国不可能蹴而就地建立起民主政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必然是曲折漫长的,A项正确;材料虽提到临时约法 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但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中国不能全盘西化,排除C项;临时约 法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不是清朝的立宪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5. 1979年,深圳市蛇口港工业区率先推行“四分钱”奖励制度,规定运泥工人每日定额为55车,超过定额每 车奖4分钱,此后,工人人均劳动量由每日2030车猛增至80 90车。不久后,“四分钱”制度获得中央 支持得以继续实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推行B.鼓励进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探索C.经济特区引进了西方管理体系D,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B【详解】材料“规定运泥工人每日定额为55车,超过定额每车奖4分钱”体现的是当时深圳注重利用物质 利益来刺激生产,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鼓励进行利于经济发展的探索,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年,排除A项;材料与引进西方管理体制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是民营企业的 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6.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癸卯学制,要求各级学堂要“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伸学生心术壹 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海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这一学制()A.配合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适应了预备立宪的需要C.以巩固清廷统治为目的D.迅速取代了科举选官制【答案】C【详解】根据“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 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可知,清政府培养近代人才,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清廷统治,c项正确;洋 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排除A项;适应了预备立宪的需要不是材料学制的根本目的,排除B 项;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7 .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 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A.提高公务员综合索质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视基层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该 措施不利于扩大公务员考录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贯彻公平竞争原则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优 化基层公务员选拔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以下三种情况可以减免刑罚:第一,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废疾者,犯流 罪以下,收赎;第二,80岁以上,10岁以下,以及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盗窃及伤 人者,收赎,其余犯罪皆不论;第三,90岁以下,虽犯死罪,不加刑。这突出体现了唐律()A.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B.对病人群体量刑较轻C.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D.注重对死刑犯的减刑【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体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 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的“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 及等级秩序,排除C项;D项注重对死刑犯的减刑是对材料曲解,排除D项。故选A项。9 .加尔文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 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该主张()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诉求B.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C.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起D.不利于发挥新教的教化作用【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和所学知识可 知,新教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A项正确;材料与勤俭节约生活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理性主义同启蒙运动有关,排除C项;材料与新 教的教化作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 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民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些规定()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推动了基层群众自治发展C.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D.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A【详解】材料“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权监督并依法撤换不称职的人民 代表''突出的是人民的主权,认为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主义原因,排除C项;D项错在“完善”,排除。故选A项。11 .下表所示为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国对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今我国(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B.奋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时间表彰2017年6月“八一勋章(10人)2018年12月“改革先锋(100人)2019年9月,2020年8月“共和国助章(9人)。“国家荣誉称号”(31人2019年9月、2020年11月“友谊勋查(7人)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借故(10人十10个集体)2021年6月“七一勋在(29人)C.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性 好转【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我国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们国 家给与各行业中的模范人物以各种表彰和奖励,以肯定和表彰他们在各行业中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可 以看出当今我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c项正确;材料是体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未表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依法治国战略的相关信息和体现,排除B项;材料 未体现有关社会风气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 .西汉王朝在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其进 行管理,如在西域设立“都护”,在北方设立“中郎将”,在东北设立“校尉”等官驻地镇守。这些管理措 施()A.体现了 “因地制宜” 原则B.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C.意在防范匈奴对中原的侵扰D.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西汉王朝在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 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可知,西汉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A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西汉对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 并不能防范北方匈奴的侵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 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 .五代后唐时期,契丹军曾与后唐沙陀军大战于定州,下表所示为若干记载。相关记载出处(921年)十二月,契丹寇涿州,遂寇定州。十九年(922年)正月,败契丹于新城、望都,追奔至于涿州(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庚申(921年)存勖(五代后唐君主)至定州遇我军秃馁五千骑,围之, 存勖力战数四,不解。李嗣昭领三百骑来救大战,我军不利,引归(元)脱脱辽史有学生以上述材料研究五代时期的民族政权的并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辽史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激烈的战争场面B.新五代史辽史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C.辽史成书晚于新五代史,故可信度较低D.新五代史与辽史对作战过程的记载相互矛盾,皆不可信【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五代史辽史关于契丹军曾与后唐沙陀军大战于定州的记载有着显著不同, 说明的是新五代史辽史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B项正确;材料中的史料不足以还原激烈的 战争场面,排除A项;二者的史料价值均较高,不能从成书时间判断史料价值,排除C项;二者均有一定 的史料价值,需要仔细考证,排除D项。故选B项。14.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 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 “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演变的过程折射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D项正确;A项不符史实, 排除A项;四大发明是通过西亚传播到欧洲,排除B项;北方和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但不是丝绸之路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但同时又承认了另 一类政治实体,即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成为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B.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C.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D.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 材料中“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承认德意志各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体 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也反映出该和约是欧洲各国政治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是国际法初步形成的标志,A项排除;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 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B项排除;材料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各国 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只能缓和,不能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16.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以人权危机为借口,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了对 南联盟(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前身)的空袭,造成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 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北约的这一做法()A.显示了北约对外援助目标B.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C.践行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D.维护了科索沃人民的利益【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了对南联盟(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前身) 的空袭,造成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及所学知识可得, 这体现出美国的行为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违背了和平的宗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北约对外援 助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践行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主旨说法完全相反,排除C项;材料 没有提及维护了科索沃人民的利益,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二、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 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 世间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 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国情不同导致的民主道路选择差异。阐述:13世纪,英国大宪章签订后,逐渐确立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 级力量壮大,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行,君主立宪政 体逐渐确立起来。此后,英国民主政治在承袭“王在法下”议会中心”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开创了英国式的民主道路模式。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封建专制势力根深蒂固。法 国大革命结束了专制政体后,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法国政局动 荡不堪,政体更换频繁。1875年,经过各派的斗争和妥协,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综上,英法民主道路的 选择,归根结底是国情不同的产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 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 政体”可拟定论点为国情不同导致的民主道路选择差异。关于阐释可从英国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及法国民主 政治确立过程的复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不管是汉族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都根据各自历史背景的不 同,制定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民族政策。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具有开拓性、抚纳性、融合性、同 化性、羁縻性和多面性的特点。特点概说开拓性民族政策中为扩充疆域服务的特点抚纳性民族政策中优待照顾少数民族的特点融合性民族政策中使各民族相互吸收,形成一个非甲非乙斯民族的特点同化性民族政策中使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多面性民族政策中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的特点羁縻性民族政策中给子少数民族一定自主权的特点摘编自张思齐红墙读史根据材料,任选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两个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简要说明。【答案】示例开拓性: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初军事强盛, 南抚夷、越,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 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边地的管辖。多面性:清代因漠西蒙古准喝尔部叛乱, 清军武力打击准喝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西 藏最有影响的佛教领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以“达赖喇麻”尊号,历世达赖均由中央册封,后又派驻藏大 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因西南地区的土司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开始,在西南大规模 推行改土归流。【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开 拓性,民族政策中为扩充疆域服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设典客、典属国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初军事强盛,南抚夷、越,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 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边地的管 辖。根据“多面性,民族政策中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因漠 西蒙古准喝尔部叛乱,清军武力打击准喝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 盟长、旗长;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领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以“达赖喇麻”尊号,历世达赖均由中央册 封,后又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因西南地区的土司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开 始,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选择其他特点结合所学史实进行阐述亦可。三、材料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 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 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 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 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 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 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 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 差” “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 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答案】(1)内容:全民同利;人格平等;公利即正义;以惠民为终极目标;崇尚贤人政治,主张社会各阶层平等参 与政治。评析:表达了社会下层渴望安定的愿望;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才施展才能;理想色彩,在当时无法实现。(2)特点: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的思想;中西兼容;内容全面系统;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原因:理学等传统哲学的启发;西方文明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族危机 加深;谭嗣同政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小问1详解】内容:根据材.料“墨子提倡全民同利”可归纳出全民同利;根据材.料“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可归纳出 人格平等;根据材料“正义在于公利”可归纳出公利即正义;根据材料“它 终极目标在于惠民”可归纳出以 惠民为终极目标;根据材料“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可归纳 出崇尚贤人政治,主张社会各阶层平等参与政治。评析:结合上述分析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表达社会下层渴望安定的愿望、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才施展才能及理想色彩,在当时无法实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可归纳出继承并 发展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根据材料“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可归纳 出中西兼容;内容全面系统;根据材料“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可归纳出带有时代和阶 级局限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理学等传统哲学的启发、西方文明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族危机加深及谭嗣同政治实践经验的积累等角度进行分析。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的政党分肥制在欧美影响深远。一位深受英美分肥制影响的西方政客表示:“在政治上要 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中国的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次。第 一次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回国后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