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行动计划.docx
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行动计划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坚 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1 至2个周期的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 术实现突破。围绕血液内科、皮肤性病科、病理科、全科医疗科等学 科,打造一批省内领先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 对河北、对承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 引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 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全面建 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总目标,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 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二)床位适度合理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优化床位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盘活床位存量,提升使用效率,实行分类管理, 提高床位使用质量和效率。1、床位规模扩大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床位总体规模,适度调整高水平高 质量公立医院床位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 院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 定床位数量和结构,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开展家庭病床服 务。到2025年,承德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 47张, 其中医院6. 4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 06张。在床位规模总体增加的前提下,结合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 床医比、床护比、床人比等指标,合理确定床位总量。综合考虑各县(市、区)资源差异、人口密度、床位使用率和区域均衡性,分类制 定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指导标准。2、床位结构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适度控制治疗床 位增长,增量床位优先向传染病、重症、儿科、肿瘤、康复、精神、 老年病等短缺领域倾斜。其中,全市传染病救治床位按照不低于160 张床位配置,以200万人口为基数,每增加50万人口增设30张床位。 根据医疗机构类别和床位使用功能,实行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 位资源急慢分开。3、床位使用质量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 方式,对全院床位实行统筹调配。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规划编制床 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规划编制床位数的要区分情 况逐步调整规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 9天,不再增加床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 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 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 元使用效率,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不高于8天。(三)人力适度提高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标准,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标准, 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 达到3. 95人、4. 29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 到0. 81人。同时,为更好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将执业(助理)医 师、注册护士的配置标准细化分解至各县(市、区)。加强儿科、精神科、康复、老年医学、护理、药学等紧缺人才培 养,到2025年,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 00人, 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 68人,每10万常住人 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 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治疗师达到12. 00 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 54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 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适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合理提高基层人员配 置标准,到2025年,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 93人,按 照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 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合理提高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 市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 83人;每万常住人 口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不低于0. 3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人员数1. 35人;妇幼保健机构按每万常住人口 1名保健人员的比 例配备,按照设置床位数1.70的比例确定临床人员数;急救中心(站)、血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参照有关规定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四)设备根据国家,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坚持总量控制、 严格准入、有效使用原则,坚持梯度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 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重。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 影像机构,鼓励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提高设备使用效 率,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根据保障公共卫生 安全需要及有关标准,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 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承担传染病救治和 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移动CT、聚合酶链式反应仪、 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五)技术1、医疗技术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 分类、分级管理。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 重大、疑难疾病,拓展诊疗方法,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 成技术优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 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 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鼓励开展多组学、 3D生物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 技术的研究。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2、临床重点专科按照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往前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序跟的新模式,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依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普外科、 中医妇科,承德市中医院康复科、老年病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为基础, 继续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市办三级医院以严重危害群众健康 的重大疾病为主线,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从专科规模、 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不同角度,增强普惠性专科建设。 重点加强1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 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 办医院为基础,重点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等基础专科加强建 设,提升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 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原则上,每年建设5个市级专科建设项 目。市直医疗单位加强与省部级医院的合作,开展双向转诊、技术交 流协作、网络协诊、专科联盟等业务,借力提升专科技术水平,争取 在专科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突破。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县办医院为基础,综合考量县域患者 外转等因素,聚焦本地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工作,重点加强神经、心 血管、呼吸等专科防治能力,推广新技术和诊疗新模式,满足县域居 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原则上,各县(市、主城区外市辖区)每年至 少保障1个项目。3、医学重点学科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坚 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1 至2个周期的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 术实现突破。围绕血液内科、皮肤性病科、病理科、全科医疗科等学 科,打造一批省内领先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六)信息与数据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 新技术,遵循制度先行是保障,统一标准是前提,强化应用是关键, 互联互通是核心,业务协同是目的的原则,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 促进智慧医疗和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 水平。1、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2025年,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承德健康云,形成跨部 门、跨县区的卫生健康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 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其中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90%,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80%, 二级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70%;落实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 规范,实现二级以上医院的90项指标;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可根据业 务情况酌情调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基本 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业务信息化提供支撑。实施县域 医疗远程诊室项目。3、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坚持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 一体,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进一步提升远程医 疗应用系统,拓宽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缓解 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问题。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为基础,建设我市的电子健康卡管理 平台,完成与人社、医保、满意承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系统平台的对接,多码融合及公共卫生业务联动等内容,实现缴费、就医、医 保结算、健康查询、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全流程服务。4、信息安全保障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 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提 升网络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重要网络、数据和信息系统的 安全。四、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市、县(市、区)中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县级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 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 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承德市 中医院科研能力,将其打造成市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实施县级中医 院标准化康复科、治未病科等建设项目,力争所有县级中医院基础设 施条件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将滦平县中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 院,支持1、2个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三级中医院水平。在综合医 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比例达到90%o推动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实现全覆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五、优化供给,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提升婴幼儿 照护、妇幼健康、老年健康、康复服务、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健康 教育、职业健康、血液供应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 期健康服务能力。(一)提升托育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服务供给体系,开展多 种形式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扶持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大对农村、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 和指导,强化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衔接。 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 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发展多种形 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扩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建设一批具有 示范带动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 务机构,增加普惠制托育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 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 50个。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支持互联网+托育发展,开发公益课程,开展在线育 儿教育等服务。(二)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健全以妇幼保健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改 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1、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支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标准,县级妇幼保健院力争达到 二级标准,到2025年,承德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30%的 县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规范综合医院产科、妇科、儿科 建设,着力建设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妇产、儿童专科医院。支持社 会资本举办高端妇产医院。市县级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 建设新生儿科。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达到2. 50张、 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 87名,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师和2名 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师。实施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加强生殖专科医 院的服务能力建设。2、建设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有效扩容,均衡布局,坚持扶优扶强,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坚持 均衡布局、精准下沉,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间科学配置,不 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 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统筹平时和保障重大疫情防控需求,提高 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坚持医防并重,加强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 导、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和业务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以治 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 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推动中西医药互鉴互补。加强县级中医 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扩大三级甲等中医院数量,建设区域性中 医诊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 比较优势。改革创新,提高效能,坚持改革和创新并进并重,强化资源共享 和分工协作,推进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弹性和韧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运转效率。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对卫生 健康的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依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第 981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市县级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 儿救治中心,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到2025年,至少建 设1个市级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各县(市、区) 均建成至少1个县级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3、构建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开 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 控项目,减少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缺陷儿出生。推进出生 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建设,协助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培训、 业务指导、信息报送、项目管理等工作。市推进产前诊断机构、新生 儿遗传代谢筛查中心和听力障碍诊断中心建设,县(市、区)推进产 前筛查中心建设,到2025年,全市产前筛查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 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均不低于95%,各县(市、 区)至少有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三)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由老年(病)医院,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连续服务。1、强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引导现有机构转型,转建等形式建设老年(病)医院。市建 设老年医疗学科特色突出的三级医院,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 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科,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 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以上,有1个老年疾病诊治能力突 出、具有区域广泛影响的老年(病)医院或综合医院。加快老年友善 医疗机构建设,到2025年全市85%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 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作用,指导开展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可 将部分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我市至少建成1个护 理院。2、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医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基础上补充(增设)医疗或养老功能,以及邻近的居家 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共营或签约服务的形式,逐步 提高社区助医、健康指导等服务覆盖率,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区医养结 合试点单位。推动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规范签订合作协 议,设立诊所、医务室等,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期医疗巡诊、健 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各县(市、区)打造村幸福院或日间 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开展协议服务的基层医养结合试点,实现资源共 享。(四)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康复中心为主体,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因疾病、损伤导致 的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者提供有效的康复医 疗服务。1、推进康复机构建设科学统筹区域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资源,新建或改造 一批康复医疗机构(含中医康复医院),合理增加康复医院数量。我 市至少要建设1个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支持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 型为康复医院。加强康复中心建设,以康复医疗、中医药服务、医养 结合等为特色,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康复中心。鼓励有条件 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医疗门诊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 位。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中心。鼓励建立康 复专业医联体。2、优化康复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机构按照分级诊疗要求,结合功能定位按需分类提供康复医 疗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类医院康复科和三级康 复医院重点为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二级综合 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中医类医院康复科、二级康复医院、康复中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 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鼓励开展社区和 居家康复医疗服务。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应具备为妇女儿童提供 康复服务的能力。(五)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以各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精神专科医院和有精 神专科特长的综合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病康复机构 等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心理健康 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 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能力。1、健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精神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精神科重点收治重大,疑难复杂疾 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精神疾病稳定期患 者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精神专业临床重点专科和疑难病症诊治中心 建设,加强精神亚专科建设。完善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组成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7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建设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康复工作。2、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 理健康辅导人员;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在县乡村综治中心或 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鼓励基层 医疗机构及社会力量开设精神心理门诊,面向基层开展心理咨询、心 理康复等服务;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引领示范作用,对各临床 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医疗机心理健康服 务能力;依托精神卫生中心成立各级公共卫生应急心理救援中心,组 建心理救援专业队伍。(六)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健全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各类医疗卫生机 构以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职能科室等组成的 健康教育网络,为健康促进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推进各级各类医院、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科(室)建设,提升 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动员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 位、卫生健康行业学(协)会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七)提升职业健康技术支撑能力健全由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 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提 升职业病防治能力。推进各级各类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基础设施、 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信息化等达标建设,强化质量控制,提升监 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支撑能力。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职业病防治院(所、中心)为主干,完善市、县(市、区)职业病及 危害因素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支撑网络;充分利用卫生健康系统内技 术资源,依托条件较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矿山、化 工、冶金、建材、机械等重点行业领域设立工程防护技术指导中心, 构建行业(领域)、市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网络;充分发挥 职业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作用,构建市级并向重点县(市、区)、 乡镇延伸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技术支撑网络。建设 市职业病防治院。(A)提升血液供应保障能力加强血站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确保血站服务体系与本区域 医疗卫生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血液安全管理体系,探索利用信息化 手段开展血液安全监管。继续加大血液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投入力度, 推进集中化检测工作,依托中心血站开展血液集中化检测工作,提高 检测质量,降低检测成本。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工作,将无偿献血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卫生城市创建等结合。推进 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血液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血液质量安全 和调配管理。开展血液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工作,建立监测报告和专 家研判工作制度,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最大程度 降低血液安全风险。提高突发公共事件血液应急保障能力。加强血站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六、组织实施(一)加强规划编制切实强化责任,把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 入工作目标和健康河北承德行动建设任务要求,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等考核。建立问责制,推进规划编制、实施、 评估等系列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本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二)明确责任落实市卫生健康委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将床位等卫生资源 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县(市、区),规划市办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并按 照属地原则,统筹规划行政区域内省办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负责组 织县级编制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 依据上位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的 基础上,编制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规划县办和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设置,明确各项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配置规模,合理控制资源 总量,并按照属地原则,统筹规划行政区域内市办医疗卫生机构;按 照提请上级卫生健康部门组织论证的方式,做好本级规划的专家论证 工作。(三)强化协调联动卫生健康,发改、财政、人社、医保、自然资源和规划、机构编 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推进规划编制与实施。卫生健康 部门牵头编制实施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根据需要按程 序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改部门将区域卫生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 理;财政部门按照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教育部门负责牵头建 立医教协同机制,会同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一步加强医学 教育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有关问题;人社部 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工作;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用地;医 保部门加快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有 关规定和标准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设置。其他部门各司其 职,做好相关工作。(四)做实监测评估市,县(市,区)分别建立规划监测评价机制,健全监测评价体 系,完善规划年度、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 重大政策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价,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发布 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 提条件。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对规划落实不 力的部门单位进行督查和约谈,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目标如期实现。七、多面统筹,建牢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平急结合,防治融合,聚焦防控、救治、支撑三大关键领域, 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医防协同,建牢 公共卫生防护网。(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医院为依托、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依托全民健康信息 平台,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功能,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 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功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基础实验室检验检测、重点疾病监测、辖区公共卫生、 健康信息收集分析等职能,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 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强对各县(市、区)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县(市、区)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 疫措施实施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等职能,重 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购置, 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合理布局全市 实验室检测网络,十四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至少1个生物 安全二级(P2)实验室,市、县(市、区)配备移动检测车。依据国 家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公共 卫生医师制度,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1、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市,县(市,区),乡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 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和应对新发 再发传染病的诊断处置能力。市推进传染病医院建设。县(市、区) 依托一所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推进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疫情发生时按标准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所有儿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和感染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 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 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 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 提升,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 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 显增强。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持平,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 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 合理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统筹规 划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跨区域服务和保障能力。按照三区两城发 展定位和建强医院、建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牢专业公共机构发展 思路,统筹设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和共享利用。疾病科,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加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 储备和配置。2、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严重创伤及急 性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为切入点,统筹市县乡村医疗救治资源,建立 四级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充实设施设备、救护车辆、急救队伍,打通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市依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 院、承德市中心医院、承德市中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第981医院建 设4个紧急医学救援站,县依托11个县(市、区)医院建设10个紧 急医学救助点,组建4个市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和10个县域基层 综合应急分队,承担区域内突发事件的现场伤病员医学救援处置、转 运和接收救治等任务。十四五期间规划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市 中心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第981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根据本单 位专业优势,分别成立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严重 创伤和急性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开展多学科会诊,提高急危重 症患者医疗救治效率。各县(市、区)医疗机构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分 别建立相应的危急重症救助点。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 役制度。(三)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1、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领导、指挥调度、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机制。动态调整公共卫生应 急预案和技术指南,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 制,提升区域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分级分类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 置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和处置能力培训演练。明 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专项储 备、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储备、动态更新、统筹调配、分级保障的物资 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依法可征用 公共建筑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 宣教。推进社会救援组织、民间救援等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2、提升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人群、 区域协同、医防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系统和传染病多 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监测协同, 充分发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医疗机 构和医务人员疫情信息报告责任,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 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设施 设备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提升疫情发现和处置能力。资料整理来源:承德市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一)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 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 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 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1、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1)公立医院分为办医院(按举办层级分为省办及以上医院、市办医院、县办 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省办及以上医院,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提供急危重症、疑 难杂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医学教育、 人才培养、医学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 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个, 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根据国家安排部 署为省办及以上医院发展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市办医院,市办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或专科医 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 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结合实际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康复、传染病等市办专 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设置市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即承德市中心医院;市办三级 甲等中医院1个,即承德市中医院;市办专科二级医院4个,即承德 市第三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承德市儿童医院)、承德市口腔医 院、承德市精神病医院。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市办二级专科医院1个, 即承德市康养医院;改扩建承德市第三医院业务用房。县办医院,县办医院是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康复医 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以及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 医疗支援等任务。在县级区域内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 县办中医类医院。(2)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 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 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满足人民 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优先支持 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 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和中医、检验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 疗机构。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 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每 个乡镇设置1个标准化建设的举办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 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 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 乡村医生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对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 理。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 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 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万至10万居民规划 设置1个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 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居民小区卫生站,每2000人(含)以上的小区设置1个卫生站, 不足2000人的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1个的原则联合设 置。参与居民小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对重点风险人员落实居 家健康监测措施,协助进行发热人员转运;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交办的基本医疗 等任务。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 设置)。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 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 复,传染病报告监测等工作。诊所和门诊部,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 门诊部及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中心(站)、血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市级1个、县 级11个),十四五期间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合理界定功能职 责。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 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及康复 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妇幼保健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