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
资源ID:66940653
资源大小:102.9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原卷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占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 两大“政治”,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 .秦汉代发行铸币的根本情况如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口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 开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2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 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C.教育权利逐渐下移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 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一一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复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开掘.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 一些元老重臣那么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 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货族化C. “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7 .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 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开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 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8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 (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 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9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那么不 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10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 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 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1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卜个。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稳固D.社会生产持续开展15 .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局部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21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局部地区)359316528551汝南1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开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16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开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给、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康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17 .以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 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开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锋利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8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人才,而判断 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上下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根底.唐代否认了按门第选它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 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认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19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假设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假设出身举人,便随意 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土绅之间关系紧张B. 土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20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 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表达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1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 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 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二、材料分析题(共42分)22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 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蹿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那么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 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魅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假设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绮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那么虽富不 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儿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 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I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 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 举者,那么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 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 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 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一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根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评述。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 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那么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 立,惟秦为最有功焉。一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 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 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阔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 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 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答复:(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决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 果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