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docx
-
资源ID:66946943
资源大小:49.4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docx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 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 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8882.*)机密外交部,1907年1月1日1904年4月8日,英法达成协约(英法协约,Anglo-French Entente),两 国各阶级、各党派无不慷慨推诚,以示忠信、热忱之意。两国真诚努力,消弭众 多分歧,由此,这份协议才能最终诞生。若非协约告成,这些分歧可能会造成两 国永久的摩擦。英格兰普遍希望改善英法关系,英国政府顺水推舟、乐见其成。 和衷共济的愿景其来久矣,但协约只是在最近才初有成绩。英国政府希望利用一 切机会,尽可能接近各邦亲善的理想状况。在这种理想状况下,英国和所有邻邦 保持体面的和平。实现理想状况,必须满足两种先决条件。首先,法兰西政府应该意识到,礼 尚往来的政策有利可图。从它的观点看,这种政策或许要做出某些眼前的牺牲, 但结果会消除来自强邻的一切争执。其次,法兰西政治家如果执行这种政策,必 然会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而没有公共舆论的支持,他们就不会有执行政策的力 量。近年来,激烈的战争和仇恨毒化了法兰西的心灵,它怀疑英格兰的计划和意 图。这种状况理应改变,它应该信任英国政府的坦率和忠诚,英国政府不仅会履 行目前的约定,还会秉着和解和睦邻的精神,处理未来的一切纠纷。自然,两国 的信任不会一步到位,但可能经过缓慢演进的过程,渐渐增强。变化之快出乎意 料,切中要害。无疑,这应该归功于国王持之以恒的主动和机智。对此,英吉利 海峡两岸都报以热情的认可和欢呼。法兰西国民觉得,国王对他们的国家怀有个 人的爱慕,他们认为:陛下的措辞和举动意在调和两国的政治分歧,为真挚而长 久的友谊铺路,建立利益和期望的共同体。两国确信摩擦的原因已经消除。这种信念对和平有直接的贡献,本身就有独 立的价值。除此之外,两国还因此获得了整理一般外交关系的更大自由。英法两 国谈判人员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在国民权利或要求的问题上,其他国家 的反对可能造成外部的困难。两国政府总会担心第三方对争议问题的可能看法。 我们可以合理的预期:其他列强可能会积极参与冲突,即使它们没有直接的利害 关系。确实,根据经验,其他列强对冲突的态度主要不取决于冲突本身的性质, 而是取决于各方现存关系的一般发展趋势。如果这些强国的地位使它们能够对另 一方的势力均衡施加极大影响,那么它们这种牢固可靠、范围广阔的友好关系的 建立,其重要性怎样高估都不会过分。如果某国得天独厚,它的外交关系正好适 于保卫其正当利益,而且它总能指望最强大邻邦的同情,该国就永远(至少在本 国武备维持适当水准时)无须恐惧或担心下面这种司空见惯的情况:国家由于国 际间流行的猜忌和敌意,经常不得不放弃正当权益,仅仅为了防止更严重的邪恶 和危险一一可疑、不友好的邻邦趁机发动侵略、敌对行动或侮辱性干预。英格兰 和法兰西都敏锐地意识到,它们都可能卷入其他列强的偶发冲突。英法谅解至少 可以排除这种形势固有的危险。仅仅考虑到这一点,爱国的利己主义就有正当理 地土著要求英国保护的正式请愿信件,并出版伪造的格兰维尔勋爵信件,蓄意欺 骗帝国议会和德国公众。直到今天,德国人可能仍然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俾斯 麦在国会发表好战和威胁性讲话,在全德激起反英的情绪。德国人突袭圣卢西亚 湾,仅仅由于罗德斯先生(Cecil John Rhodes)的机警计划才会流产;德国索取 桑给巴尔苏丹的大片领地,用暧昧的手段如愿以偿;德国首先提出在新几内亚划 界,诱使英格兰推迟早已宣布的意图(占领部分新几内亚),然后自己马上在新 几内亚的大片土地上升起国旗;德国要求驱逐从萨摩亚到斐济的英国殖民者一一 这些事件使英国内阁第一次领教德国人的手段:把敌意伪装成受到伤害的友谊和 清白。英格兰由于最近对埃及的占领(俾斯麦刻意鼓励的举措)和俄罗斯在中亚 的麻烦(德国使团煽动圣彼得堡的直接后果),处境危疑。当时,英国海军相对 软弱。格莱斯顿先生的政府仅仅由于这些因素,才没有考虑坚决抵抗德国人这些 做法。不过,人们感受正确的是:虽然德国人的方法有侵略性,且粗暴的实施自 己的愿望,但并没有受到英国政策的坚决抵制。俾斯麦获得大部分领地,都曾经 遭到英格兰的反对,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如果英格兰最近考虑占领某些地方,原 因不是为了谋取新的省份,而是为了避免这些地方落入法兰西贸易保护主义者之 手,后者不可避免会扼杀所有英国贸易。看来,人们几乎可以肯定:如果德国人 一开始就向英格兰提出友好的建议,它表现没有敌意以后,最终也会如愿以偿(得 到经常通过无端的攻击最终获得的东西),那么,两国没有什么困难就能达成双 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英国内阁决定避免持续不断的争执,实实在在地接受了德国侵犯性行动造成 的形势。因此,德国很快就确信:英格兰睦邻亲善,出于至诚。接下来几年间, 类似性质的复杂新问题接踵而来。1885年,随着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上台,俾斯 麦认为邀请英国加入三国同盟的时机已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德国在三敦 促,力图实现这个目的。英国政府太审慎,不能完全抛弃维护大陆势力均衡的传 统政策。英国政府最后决定:鉴于法兰西和俄罗斯当时的威胁性敌对态度,大力 跟三国同盟合作,在1887年签订两个秘密的地中海协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o同时,索尔兹伯里勋爵暗示,他乐于默许德国吞并萨摩亚,但合 作未能功德圆满,仅仅因为美利坚合众国拒绝放弃它在德国所觊觎的诸岛的条约 权利。然而,这些英德亲善的证明为时未久。由于臭名昭著的卡尔彼得斯博士 (Karl Peters)和其他德国代理人在东非的活动,严重的纠纷接踵而来。彼得斯 博士计划无视现存条约,在乌干达建立德国的权威,切断埃及到尼罗河源头的通 道。他的这个计划失败了,原先英格兰已经抛弃桑给巴尔苏丹,以满足德国的领 土野心,现在,它承认德国占领苏丹的大陆领地,并用为时已晚的宣告,将桑给 巴尔其余的领地纳入英国保护下。黑尔戈兰的让步再次宣布了英德的兄弟关系。 同时,德国照例保证支持英国的政策,尤其是它对埃及的政策。这一次和其他几次,英格兰妥协太过,甚至牺牲了它的下级官员。这些官员 只不过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尊严地执行本国政府的政策,对于这些官员 的做法,德国人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德国政府出于无情的仇恨,把撤回这 些官员作为达成协议的条件在几个事例中,德国政府承认英国官员没有错,错 误仅在德国官员一方,但还是要求,为撤换后者提供便利,英国必须同时撤换它 的官员,这种情况常常造成外界的误解。确实,在一次这样的安抚行动中,一位 德国领事调到其他岗位获得提升,仅仅几年后,他又以更高的级别返回原先犯错 误的地方。对此,英国政府没有提出任何抗议。这样无辜蒙冤的英国官员人数甚多,并非无足轻重。我们观察德国政府的做 法,颇获教益。德国政府所谓的“亲善”很容易效仿伟人俾斯麦最坏、最不配受 人尊重的瑕疵,习惯于卑劣攻击任何外国代理人的人格和地位,经常不考虑他们 卑微的地位,而他们的知识、诚实和履行职责时优秀的表现,被认为阻碍了德国 实现某些特定的(而不是那么公开的)任务。在德尔卡塞先生倒台的有关事件中, 这样的诡诈手段显而易见。同样的手段不仅被用来针对英国政府麾下的人员,也 被用来对付西班牙、意大利和奥地利。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详细叙述相关的争议一一1903年到1904年,德国西非殖 民地和非洲内陆势力范围的边界问题。唯一值得注意的记录是:英国政府为了安 抚德国,准备牺牲确凿无疑的英国条约权利。虽然英国代理人和官员受到挑衅和 侮辱,它仍然没有加入法德之间允许法国进入尼日尔的协议。德国政府冷淡地告 知英国驻柏林大使,法德协议表明:如果英格兰没有更迅速地满足德国的要求, 德国会怎样给英格兰制造不快。罗斯伯里勋爵(Lord Rosebery)的政府和刚果自由邦谈判,准备在坦喝尼喀 湖边修建一条铁路,将英国乌干达保护地和自由邦连接起来。整个计划不涉及领 土的让与,而是以铁路和汽船将开罗到开普敦的英国殖民地连接起来。德国政府 或许出于同样的情绪,坚决抵制。它反对这个计划,并非因为它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次,它对英国使用了最有威胁性的语调。法兰西也参加进来,它反对英国- 刚果协定(Anglo-Congolese Agreement)的其他部分,并为此向利奥波德国王施 加压力。最后,英国政府宣布推迟租借铁路所需地带的条款。德国表示满意。德国政府关于德兰士瓦(Transvaal)的做法更不寻常。当然,所有人都知道 和理解:特别条约规定,该国外交由英国控制。虽然如此,德国肯定希望借助某 些偶然事件,有朝一日会统治布尔人。这样,德国就能实现它的梦想:统治一条 贯穿非洲东西的地带。德国可能以为英格兰会欣然放弃这些土地,正如它以前放 弃其他土地。然而,与此同时,它实施了许多只能被称为是深怀敌意的阴谋。德 国明目张胆地鼓励比勒陀利亚反对英国利益,它如此肆无忌惮,以至于英国驻柏 林大使只得在1895年提出抗议。德国承诺向德兰士瓦提供财政援助,以便购买 德拉瓜湾(即马普托湾)铁路。这是英国关注的项目,被葡萄牙非法没收,当时, 此案正在诉诸国际仲裁。这个建议失败后,德国向里斯本内阁提出:一旦仲裁有 了结果,德国和葡萄牙就签订铁路合作协定。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1895 年),英国吞并阿玛通加汉德(Amatongaland),此地紧邻葡萄牙东海岸殖民地边 界南部。德国认为有必要警告英国:德兰士瓦不承认这次吞并。它鼓励德国商人 狂热活动,购买德拉瓜湾附近所有可以获得的土地。同年,德国随即暗示:英格 兰“反对德国在德拉瓜湾的利益”。没有任何一届英国政府曾经承认过这种利益, 而德国认为此事构成它对英格兰不怀好意的正当理由。因此,德国政府破格宣布: 维护德兰士瓦独立,是德国国家利益所在。接下来就是詹姆森袭击事件和德皇致 电克鲁格总统(“克鲁格电报”)。德皇的政府完全理解这种做法的敌对性质,因 为德国舰队已经做好了防止英国突然进攻的准备。但此事最重要的效果是,英国 公众首次认识到德国官方政策的敌意。在此之前,英国公众一直敦促政府尽量减 少英德不断冲突的恶果,避免事态恶化。由于德国侵略性行为的不愉快细节受到 最大限度的隐瞒,英国公众实际上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国家不断受到条顿表兄弟的 凌辱。英国公众对德国干预南非的任何可能性持坚定的反对态度,促使德国政府 (但不是德国公众)放弃了在比勒陀利亚排挤英国的计划。但德国根据它的习惯, 为这种“牺牲”索取回报一一列强最终瓜分葡萄牙殖民地时,需要英国默许它获 得一定份额的回报。德国人如愿以偿。但索尔兹伯里勋爵对德国的做法深恶痛绝, 因为德国首先恐吓葡萄牙政府,然后又迫使愤怒的英国内阁加入瓜分最古老盟友 的计划。更有甚者,他无疑意识到,德国这次转瞬即逝的“亲善”不会比以前许 多类似的做法更长久。仅仅12个月之后,德国皇帝鉴于最近“抛弃布尔人”,厚 颜无耻地威胁,:除非萨摩亚主权问题最终解决,否则德国就要重新考虑它对德兰 士瓦的态度。萨摩亚问题当时正在谈判,很快就以有利于德国的方式解决。英国 和德兰士瓦当时的冲突正处在战争仲裁的临界点上。不足为奇的是,英国政府开 始放弃希望,不再继续通过友好让步和妥协来保障满意的英德关系。但即使在那 时,英国政府都没有试图改弦易辙。德国代理人在德国政府的公开支持下,在萨 摩亚群岛恣意践踏1889年萨摩亚条约的明确规定。这份条约是三个利益攸 关的强国在柏林签署的。他们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不顾我们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抗 议,签订了明确将萨摩亚割给德国的协定。南非战争爆发不久后,德国政府威胁 说:除非英国政府放弃一项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海上交战权,否则德国就会最 坚定地敌视英国。这项权利指的是,在处理战利品的军事法庭监督下,搜查并传 讯涉嫌走私战争禁运物资的中立国商船,英国一再表示愿意在它无可争议的权利 下做出友好安排,实际上等于搁置行使,这样就引起了新的英德纠纷。德国大臣 随即向帝国议会自吹自擂,充分暴露了柏林缺乏和解态度。他声称:英格兰干涉 中立国无可置疑的权利,德国的坚定态度迫使英国人放弃了完全不公正的要求。 德皇随即呼吁他的国家加快建设一支拥有压倒优势的舰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德国不能更激烈地维护德国利益,仅仅因为缺少优势海军力量。这里仅仅提示一下就够了:德国政府在南非战争期间,肆无忌惮地在德国全 境鼓动对英军的毁谤,没有任何政府官员公开反驳过。而且,跟随英军身临战场 的德国军官已经给他们提交了忠实的报告,他们仍然照样污蔑。当帝国议会继续 以史无前例的风格叱责英国内阁大臣时,比洛亲王完全可以对听众公开这些严重 歪曲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他其实了解真相。我们已经报道过他和一位著名的、 有代表性的英国绅士的谈话。这次谈话发生在张伯伦先生的著名演讲后的第二个 星期。而德国人宣称他的这次演讲是敌对的根源,但是,谈话的正确版本证明德 国报刊广泛报道的污蔑毫无依据。比洛亲王表示:当时,他的政府对英国大臣的 态度没有任何抱怨的理由。但他几天后就自甘堕落,向帝国议会表示他同情德国 人对张伯伦所谓的讲话和英军所谓的暴行的愤怒抗议,而他明知这一切纯属子虚 乌有。张伯伦庄严的答复引起这位总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要求英国政府道歉, 因为英国人冒犯了他不体面的煽动。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以后,他仍然向帝国议 会暗示:英国政府已经作出解释,以前说过的任何话都不是有意侮辱德国人。德国在其他领域提出新的要求,表现出同样的敌意。不过,对方越来越不愿 意像原来一样迁就。长期以来,德国在中国的举动对英国极其不友好。1895年, 它试图向中国政府索取扬子江口的舟山群岛为加煤站,而没有事先告知英国政府, 但众所周知,英国根据业已确立的条约权利,在该群岛享有优先权。德国攫取胶 州湾,违背了任何公认的政治行为准则,无视英国或其他列强宣示尊重中国独立 和领土完整的条约。但德国不满足于攫取青岛港,还计划进一步吞并广大富饶的 山东全省。德国之所以能够从中国政府强索让步,在不小的程度上归功于它声称 获得了英格兰的支持。不用说,它根本没有告知或咨询过英国。况且,这样的协 定严重违背英国的条约权利,使一个有价值的省份对英国贸易和企业关门,英国 政府定将反对。大约在这时,德国秘密接近俄罗斯,想要达成协议。德国渴望通过这样的协 议,涉足相当令人垂涎的扬子江。当时,人们认为扬子江实际上是英国保留地。这些提议遭到拒绝。德国人希望它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至少不能让英国人得到。 它向英国内阁建议签订克己协议,谁都不要从中国获得领土利益,如果第三方试 图这么做,两国就采取联合行动。英国政府并不掩饰,他们非常不喜欢这种安排。他们正确的预见到:德国会 默认自己对山东的图谋、俄罗斯对满洲的侵略为例外。与此同时,英国人却会当 真放弃它在扬子江赢得的根深蒂固的地位。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确实如此。英 格兰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束缚自己的手脚,却得不到对方任何回报,甚至回报的 暗示。英国人的口味受过去的经验刺激,不喜欢这种单方面的交易。然而,安抚 德国以及满足其明确要求的政策再一次胜利了。协议得以签署,后果不难预见。 德国大臣只关心扬子江,宣布俄罗斯对满洲的侵略完全排除在外。协议似乎只限 于特定地区,德国至今仍然坚持图谋山东。但德国并不满足于让英国放弃领土要求。他们不忠不义,两面三刀,捏造了 许多英国图谋攫取中国战略要地的故事(他们同样孜孜不倦地诬陷法国政府), 从而向北京宫廷索取了更多单独和秘密的保证,以便在所谓的英法德联合占领上 海结束时,反对英国的图谋。兰斯多恩勋爵虽然以最严厉的措辞谴责德国口蜜腹 剑,但向国会报告事件时仍然刻意删除了几乎所有的德国不怀好意的迹象,以免 毒化英德关系。我国军官的报告显示了德国军队在中国北部的活动和德国军事当 局对英印分遣队的不寻常待遇。瓦德西伯爵统率下的英印军队的忠诚不下于任何 其他国际部队,他们产生了最深刻的仇恨情绪,上至英国将领,下至印度部属, 无一例外。委内瑞拉争议后不久,英国政府诚恳地跟德国合作,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只 是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形势突然逆转,多多少少有些虎头蛇尾。英国公众渐渐 意识到,无论为了什么政治目标,英德合作跟英国的利益或尊严不能相容。1884 年以来,纠纷和妥协接二连三。事实上,德国每一个已知的要求都获得满足。英 德关系仍然平静,不受影响。今天和那时没有两样。就这样,德国驻伦敦大使一 再回答质询,始终诚恳地表示希望改善英德关系,以最模糊的概述为遁词。也就 是这样,德国大臣热烈地要求保持最亲密的法德关系,通过英国政府的斡旋实现 这种愿望。这里还没有提到德国新闻界反对英国的战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英国报 纸的反应。在场战役有没有影响两国政府的态度,极其可疑。有些人认为报章论 战是英德冲突的主因,因此相信:只要两国记者怀有兄弟之情,多多少少杰出和 无私的游客相互造访;就能消除冲突的原因。这一点尚未充分研究在大多数 情况下,也不具备充分研究的条件。实际发生事件的纪录清楚地显示:德国政府 的直接指示构成了妨碍两国正常友谊的充分原因。如果德国新闻界在这方面发挥 了什么重要作用,仅仅上因为政府新闻局的规定和影响。新闻局是柏林大臣办公 室的分支机构,其神秘影响并不局限于德意志帝国版图之内。在纽约、圣彼得堡、 维也纳、马德里、里斯本、罗马、开罗、甚至伦敦,这种影响都在发挥作用。德 国各大使馆都跟一批受人尊重、广泛发行的报纸保持相互信任和大体不受猜疑的 关系。直到最近,这种多少令人反胃的工作一直掌握在晚近使馆参赞笨拙的手中。 其人现在已经转而经营开罗。不过,无论负责人是谁;人们都知道,德国人的传 统是:德国政府向英国公众、甚至英国内阁发表意见,都会使用其他间接方式, 而非通过卡尔顿府联排(Carlton House Treeace)外交国务秘书的公开渠道。本文并不声称前面的英德关系概述完整无缺。其实,这份概述仅仅是过去二 十年来英德关系某些重要和典型事件的索引。更困难的任务仍然是归纳合乎逻辑 的结论。当前研究的直接目标是:确定英德对抗是否存在真实和自然的基础。由 此可见:在一系列长期混乱的举措当中,这种对抗一直存在;但原因完全在于单 方面的侵略。英国方面的态度最为合作,永远随时准备一个让步接着另一个让步, 换取对方恢复亲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即使英格兰长期耐心地临时迁就,维系两国的桥梁;敌对仍 然深深地根植于两国关系的性质中。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采取这种观念: 德国蓄意遵循必然损害英国基本利益的政策。除非英格兰牺牲这些基本利益,因 此丧失独立强国的地位;或是英格兰过于强大,使德国没有开战的机会;否则长 远而言,武装冲突无法避免。了解德国整体政策趋势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看法: 德国蓄意追求霸权,首先在欧洲、最后在全世界;铁证如山。在前面的段落中,最重要的是:无可置疑,这就是事实的正确解释。这似乎 进一步证实了以下的情况。德国坚忍不拔地谋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只有世界 政策的设想才能提供始终如一的解释。海军是德国公开宣布的目标,缓慢、但确 定无疑地创造出一种武器;适于威慑任何可能的敌人,无论她在海上多么强大。 不过,论证有一处明显的缺陷。如果德国这样深谋远虑;那么,即使最平庸的德 国人都会看出:计划的成功必须依靠英格兰实质上始终视而不见,保持友善的态 度;直到惨遭致命打击的最后时刻。德国在发展力量期间,理应韬光养晦、竭尽 能力所及的一切手段争取和保持英格兰的友谊。这样不仅完全值得,而且非常必 要。任何坦诚的批评家都会说:迄今为止,德国政策没有丝毫遵循这种基本策略 的迹象。在这方面,参考杰出编辑汉斯德尔布雷克(Dr.HansDelbrtick)博士的雄文 并非无益。这篇文章发表在最近的普鲁土年鉴(Preussische Jahrbticher)上。 这份杂志管理有方,影响甚大;德尔布雷克博士就是杂志编辑。这篇文章极其坦 诚、冷静地探讨:如果德国继续执行雄心勃勃的扩张政策,是否难逃路易十四和 拿破仑一世的覆辙。文章得出结论:除非德国愿意面对毁灭法兰西世界霸权梦想 的同样压倒性联盟,她必须明确决定、公开否定任何进一步扩张边界的想法,用 传播德国文化的更高贵雄心取代吞并领土的计划。这样,德国的理念就会传遍地 球上凡是有人说德语、至少有人教德语或是能听懂德语的地方。众所周知:在德国,公共舆论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微不足道。区区一片文章, 不宜附加过多的重要性。不过,由此得出的结论大概是正确的:或许,有影响力 的阶级、包括德国政府本身以某种含混的方式留恋其他国家对德国曾经有过或者 仍然保有的图谋;但负责任的政治家必定充分意识到,不可能真正付诸实施。那 么,问题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法看待。这种方法提示:德国的宏伟计划其实不过 是模糊、含混、不切实际的政治家辞令。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措辞的意义已经 面目全非。仁慈的批评家还可以补充解释:无论善恶,德国目前统治者的精神和 性情特征是众所周知的。当前德国政治生活方方面面都呈现反覆无常、飞扬跋扈、 经常赤裸裸的侵略精神,不仅限于外交领域。他们应该为此负责,并非不大可能。 这种精神在国内外都激起了不满和警惕,全世界对此越来越熟悉。事实上,德国 并不真正明白她向何处去。她一切荒腔走板的举措、一切两面三刀的诡计都不是 稳定地执行一个精心筹划、无情追随的政治体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形成任 何一部分这样的体系。这种假设对德国政府并不恭维;必须承认:可靠性大概会 面临相当的质疑。不过,这种假设能够解释当前形势的大部分事实;因此仍然可 能属实。当然,俾斯麦主政时期例外。任何假设如果认为:这样伟大的政治家 不清楚自己政策的目标,必定荒谬绝伦。那么,如果要建立合理的假设;就必须 为俾斯麦1884年以后对英格兰的举措提出合理的解释。1890年俾斯麦倒台后, 德国持续不断地敌视英国;应该另有一种不同的解释。这种观念初看起来似乎很 荒谬,实际上却可能相当合理。俾斯麦患有谢夫瓦洛夫伯爵所谓的联盟恐惧症。 无疑,他特别害怕敌视德国的法俄联盟。他要求英格兰加入三国同盟,作为对抗 这种危险的特定措施。或者,他至少要迫使英格兰分别跟法兰西和俄罗斯冲突。 这样,英格兰不可避免会站在德国一方。他知道:英格兰厌恶卷入联盟,不愿意 明确宣布国家权利的政策。因此,法兰西和俄罗斯必定对他寄予厚望。但俾斯麦 同样非常不了解英国大臣抵抗坚定压力的能力。他显然相信:他能迫使英国在德 国和到处反对英国的联盟之间做出选择。德国热议殖民地,给他提供了一个开端。 这时,他最有可能决定,把纠纷带回英格兰。英国在外交事务上温顺而缺乏果断, 没有形成一种政策。英国如果走上明确的路线,保障德国的亲善;应该是最明智 的,至少不是最不受欢迎的。英德联盟能够避免国际纠纷,保障安全。而拒绝英 德合作,可能引起不光荣的冲突;还会面临这样的前景:德国为了损害英国利益 的特殊目的,跟法俄站在一起。俾斯麦自己承认:1886年以前,他处理德国小邦的问题,采用了极其类似 的政策。因此,这种解释相当有说服力。当时,普鲁士故意恃强凌弱,跟所有德 国小邦不和。她坚定地期望:各邦为了和平和安宁,会追随普鲁士、而非奥地利 的领导。1866年战争爆发时,俾斯麦意识到:除了几块实际上已经被普鲁士王 国四面包围的领地,德国各小邦全都站在奥地利一边。与此类似,他毕生事业行 将结束时,必定意识到:虽然有几项捉摸不定的成功迹象,胁迫英格兰亲善的政 策已经失败。然而,到那时,胁迫和冒犯英格兰几乎成了柏林外交部和俾斯麦继 承人的传统。其他的证据显示:俾斯麦的继承人几乎没有继承他的政治能力和专 一目标,似乎把习惯本身当成了一种政策、而非实现最终目标而精心计算的外交 手段。这位重臣迫使英国接受的要求本身并不讨厌,只是提出要求的方式惹人生 厌。俾斯麦对待英国的方式多多少少象理查德三世对待安妮夫人。【译注:在莎 土比亚剧本中,理查德三世谋朝篡位,胁迫(比自己更合法的)敌党王子遗孀安 妮嫁给他。】俾斯麦的继承人显然认为照搬他的方式本身就是目标:咆哮威胁、 纠缠不休,向英格兰勒索有价值的让步。俾斯麦的经验已经向他们证明:这种说 服方式经得起考验,没有激起长期仇恨的风险。如果仅仅通过类比和图解的方式,不考虑字面意义上的确切、允许无礼的措 辞;1890年以来,德国对英国的做法并非不象职业勒索犯。她的手段是,威胁 受害者:如果拒绝,就会发生某些含混而可怕的后果。受害者如果让步,勒索者 就会凭借恶意而发财;但长期一致的经验证明:受害者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宁;但 友好的克制为时不久,肯定会引起更多的骚扰和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开始就坚定 地拒绝勒索,果断地面对一切不愉快的风险;通常能毁掉勒索者的生意,胜过没 完没了的让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决断;双方的关系更有可能不断恶化。如 果人们可以运用这种或许不是非常恭维的方式,解释德国政府的做法;情况就是 这样:德国政府不断用侵略性的恶意对待英格兰,最终导致了几乎永久性的摩擦。 德国和其他各邦的关系不和谐,部分由于德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部分由于 她的做法暗示她缺乏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目标。明智的德国政治家应该认识到任何 世界政策的限度,不能作茧自缚地挑起所有敌对国家形成敌对的武装联盟。他应 该认识到:泛日耳曼主义的大厦及其在荷兰、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奥地利德语 各省、亚得里亚海的周边堡垒只有在欧洲自由的废墟上才能建立。人们必然会认 识到:德国的海上霸权和大英帝国的生存不能相容。即使大英帝国消失;最强的 军事力量和最大的海军力量集中于同一个国家,本身就会迫使全世界联合起来驱 逐这个梦魇。德国在南美洲获得适宜的殖民地,跟合众国政治信仰的基本原则门 罗主义不能相容。在小亚细亚建立德属印度,最终必定妨碍或破坏德国统治海洋 或征服君士坦丁堡和插入德国目前东南边界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之间的各国。每一 个宏伟计划似乎都不能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而德国似乎同时推行所有的计 划,因此甘愿在全世界处处碰壁、引起挑战。这有助于证明:德国的做法多么不 合逻辑,多么缺乏协调规划,残酷的目标隐藏在鲁莽的冲动后面,莫名其妙的突 然袭击,不顾其他民族感受的鲁莽行动。这些就是德国最近政策的显著特征。如果有必要规划和接受一种理论,能切合德国外交政策所有确定的事实; 就只能在下面两种假设中选择其一:要么德国明确以霸权和海上优势为目的;她就会威胁邻邦的独立,最终威胁 英格兰的存在。要么德国没有这样清晰的野心,认为目前只是运用她身为国际议事会列强之 一的正当地位和影响力,谋求提升海外贸易、传播德国文化、扩大国民活动范围、 随时随地利用和平机会在全世界创造德国的新利益,留下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世 界是否有朝一日发生剧变,使德国获得指导跨地区政治行动的更大份额,不象现 在这样局限境内。在现存政治条件下,无须涉及任何侵犯其他国家既存权利的行 动。在两种情况下,德国都会明智地建设她能供给的尽可能强大海军。解释已知的事实,似乎不出以上两种可能。提供较窄的一种选择,也不会更 容易接近确切结论。不过,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英国政府其实没有必要二选一; 因为第二种计划(半独立演进,并非完全不受治国术的协助)在任何阶段都可能 变得跟第一种毫无区别、或是演变成有意识的计划。而且,如果演化计划成为现 实;德国由此积累的地位显然将会对世界其余部分构成可怕的威胁。任何“事先 恶意策划”的蓄意征服造成的形势都与之绝无二致。那么,情况似乎是:在第一种条件下,危险因素一目了然。在第二种条件 下,危险因素有所伪装,仍然存在。无论危险是确实的还是意外的,似乎同样必 须采取一般性措施。任何有能力的人都会就此形成判断,概要介绍方略无甚困难。只要英格兰继续忠于势力均衡的一般性原则,德国就不能把她削弱到弱国的 境地;因为这样会导致法俄联盟掌握同样优势,跟大英帝国同样可怕、甚至更加 可怕。英国无意削弱任何德国现存的权利、领地或其他利益。因此,只要德国的 行动没有逾越保护现存权利的合法界限;她总是可以依靠英格兰的同情、善意、 甚至道德支持。而且,德国这样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国家自然有权维护其合法领域。忽视 德国的要求;既不公正,也不策略。英格兰绝不会吝惜或拒绝对任何外国的这种 权利给予坦然承认。回顾德意志帝国已经取得的扩张,英国的合作或和解精神和 英国式机会均等、不偏不倚原则起了不小的作用。只要德国的发展没有直接妨碍 英格兰的利益或英格兰负有严肃条约义务的其他国家利益,阻碍德国的发展进程 就不是良好的政策。如果德国在这两项条件内找到和平和光荣地增加贸易和航运 的途径,获得加煤站和其他港口,获得登陆权或电缆权,获得保障德国资本和工 业的让步;德国绝不会发现英格兰妨碍她。英国政府也不反对德国建造大舰队,只要她认为保卫国家利益有此必要或有 此愿望。自行决定这些事务、不受外界干涉,这是独立国家的标志。英格兰不能 依仗自己的大舰队,教训其他国家:什么是她们的最高利益所在。这样不仅在道 义上错误,实际上更有可能促使德国坚持造舰计划。还可以插一句:只要德国眼 见为实,德国每建一艘、英国就建两艘,英国始终保持目前的相对优势;她就会 认识到,耗资巨大的海军计划永无止境、实际上毫无希望。没有什么手段比这更 有效。 英国不阻碍德国和平与合法的扩张,也不妨碍她的海军发展计划;同时 尽可能权威地明确宣布:只要英国或盟国的利益受到不利影响,英国的友善态度 就会立刻变成坚定的敌对。这样就会真正有益。只有这种做法才能造就长期令人 满意的英德关系。迄今为止,德国一再提出英德“密切谅解”;并非不可能故伎重演。英国应 对这种可能性,首先就要考虑这种要求的真实意义。英法协约有非常具体的 基础和切实的目标-一换句话说,调整一系列真实存在的严重分歧。英格兰现在 努力跟俄罗斯在类似情况下达成谅解。然而,英德不存在如法炮制、达成谅解的 余地。前面已经说明:两国现在不存在任何重要问题。因此,任何谅解的目标和 范围必定完全不同于德国的希望。德国可能希望为特殊的目的达成合作:进攻还 是防御;一般性政治还是经济;特定地理边界的限制;双方自我克制,不采取行 动或不干预特定事件或行动。或者,德国觊觎的安排可能包括任何或所有诸如此 类的原料飞在最普遍的政治条件下,英国没有理由跟德国结成进攻性或防御性联 盟。这种可能性目前几乎不可能诚实地公开讨论。英国同意任何其他形式的合作 或不干涉体系,必须绝对依赖于环境条件、问题的特殊性、任何提议本身的优点。 英国随时准备从自身利益受到的影响出发,予以衡量和讨论。在这方面,德国必 须满足于其他列强的同等待遇。这里并非暗示:英格兰在最近的事件中更不忠实或更不公正,对德国或德国 的提议抱有偏见,或者在涉及英德关系的任何问题上没有严格地就事论事;或是 她将来有可能这样做。诸如此类的指控已经连篇累牍。柏林新闻局直接或间接散 布攻击英国政府的长篇大论,司空见惯。但没有一个人能举出经得住核查的证据。 当然,事实是贝尔福先生不得不提醒德国人注意。在特定情况下,与英国政府之 间的沟通并非那么惬意;除非情况有所改进,他将来很有可能听到不那么悦耳的 回复。如果过去的经验可以提供未来的向导,这条道路不会导致国际关系、至少 是德国国际关系的永久性改善。因此,这条道路必须抛弃。这条道路由英国的善 意让步铺成-既没有得到公正的认可,又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用这种方式“安 抚”德国、使她更友好,是毫无希望的;必须明确放弃。可能有些人仍然真诚地 保有这种希望。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人、愚昧无知的人,或许对过去二十年的英 德关系没有起码的认识。这段关系只能描述为系统的免费安抚让步政策,导致了 两国关系几乎永久性紧张,极其令人失望。负责任人士的任务是提醒自己,看清 事物的真实面目,不能在这方面陷入永无止境的幻觉。在这里,设想英国对德国的弱点抱有任何歧视态度,仍然是错误的。相反, 同样的规律自然发挥作用,对其他所有列强一视同仁。回顾1898年以前和以后 的英法关系,确实是有益的。官方纪录索引将会显示:1882年以来,英格兰面 对法兰西不断增加的要求。英国权利不断受到侵害。英国的态度同样是准备和解, 跟她对待德国的态度相同。这样的后果并非不自然:历届法国政府都从“挤压” 英国的政策开始,直到“法绍达事件”(Fashoda Incident)那一年。当时,英国 在尼罗河上游的地位遭到威胁。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象他的前任一样争辩:英格 兰的态度明显是半心半意的,将会在法国不悦的持续威胁下崩溃。没有什么能说 服他相信:英格兰在这种情况下将会不屈不挠地抵抗。这个错误的印象依据是: 法国内阁总结应对过去二百年战争边缘的英国政策实践。“法绍达事件”结束, 法兰西理所当然地败北。她在一段时间内心怀不满。英格兰的敌人欢欣鼓舞,因 为他们相信:两国之间的鸿沟已成定局。事实证明,“法绍达事件”是英法关系 新篇章的开端。英法关系保持了若干年的拘谨,此后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干扰。 法国比她以往的习惯更循规蹈矩、更少猜忌、更多体谅;没有产生新的障碍,直 到1904年的英法协约。德国并没有面临法兰西在1898年遭遇的当头棒喝, 但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对德国政府也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启示。显然,英格兰表现出 新的精神。一方是法国,另一方是德国;英国要规范她对双方的举措。事实充分 证明: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在混乱中签署,给德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失望。德 国官方、半官方、非官方各界竞相表示惊愕不满。无疑,此后经历的时间还短。 但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看到:我们和德国的关系即使并非完全诚恳,至少已经实 际上避免了一切直接冲突的迹象。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下次制造新的不和, 需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德国发现:英国在一切事务上始终保持殷勤和体贴;但也 迅速而坚定地拒绝一切单方面的交易或安排,最果断地捍卫英国在全球各地的利 益;它这种态度就会受到鼓励。赢得德国政府和德国国民的尊重,没有比这更确 定、更迅速的方法。E.A.C.克劳先生的备忘录和我加的评语应该交给首相、雷彭伯爵、阿斯奎斯先生、 莫利先生和哈尔丹先生。E.G.克劳先生这份备忘录堪称无价之宝。其中包含过去数年外交事件的相关记录。 我们在目前形势下回顾这些事件,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性,对于指引我们的外交政 策,帮助最大。备忘录全文包含的材料和思考值得细心研究。涉及我们外交政策的部分关系到极为严重的后果,需要时刻予以关注。E.格雷1907年1月28日如何评价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即克劳备忘录?)表面上,中国有一种德国式的外交选择。她似乎可以再度启动陆权对海权的 挑战。然而,这种相似性仅仅存在于地缘形势方面。21世纪初的中国确实与20 世纪初的德国一样孤立无援,易受包围;但德国的产业、技术和军事与英国处在 同一数量级,在某些当时的尖端科技上领先于英国,这一点清楚地体现于20世 纪初的诺贝尔奖名单。事实上,中国外交之所以尚有可为,就是因为中国在数量 级意义上不能构成美国的竞争对手。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其实就是用比较委 婉的语言描述这一事实。如果你有德国的弱点,却没有德国的优点;就不能合理 地指望在德国失败的地方胜利。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失败挑战、苏联的失败挑战、 旧欧洲权力政治的末路、威尔逊世界的整合、美国的秩序输出已经深刻的改变了 世界体系的结构和性质,罗马秩序不会重返雅典时代。迦太基曾经有胜利的机会, 安条克曾经有挑战的机会,托勒密则两者都没有。吹笛手托勒密和克里奥佩特拉 在罗马世界弘扬软实力的资源,只要十分之一就能挽救汉尼拔、重创弗拉米尼乌 斯以及买通斯巴达和雅典的全体公民。然而一切为时太晚,他们的成就仅限于稍 稍延缓罗马秩序展开的速度。人谋不如地缘,地缘不如天命,无论技术多么高明, 春天收割、秋天播种都会事与愿违。假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能够拥有更大数量级的硬实力,那么能否启用 上述的德国式外交选择呢?克劳备忘录已经对此作出了答复。如果有必要规划和接受一种理论,能切合德国外交政策所有确定的事实,就 只能在下面两种假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