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的内涵及对人全面发展的启示.docx
-
资源ID:66948223
资源大小:14.3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的内涵及对人全面发展的启示.docx
客观规律晅主观能动性原理的内涵及对人全面发展的启示人类对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探索从人有意识起便开始了,但一开始只是最朴素的探索,直到近代以来才 逐渐把这一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去进行学理性探究。在近代哲学史上,有这几个门类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究,分 别是旧的唯物主义、古典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出现,他们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问 题做出了科学解释。在此之前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思想中虽然还是有许多较为合理 的认识,值得后世去借鉴研究,但碍于它们自身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并没有完整科学地解释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 能动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科学地阐述了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其全面客观地解释客观 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好了完美的铺垫。正是在这一奠基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对客观世界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涵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做出了深刻而又科学的解释。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所谓“规津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规律的存在不是由人的意志转移的,而是与人的生存、 生产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客观规律对人们的活动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也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它将 永远存在。同时,人作为一种具有意识的特殊存在是不会停止的。在盲目服从规律主导地位的阶段,人们往往要主动认识 和掌握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使客观规律为人类的目的服务,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 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规律是物质世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们是非常客观和稳定的属性,规律具有客观 性、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换句话说,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它不能被人创造或毁灭。当你创造条件时,你 必须做到。这就是为什么人必须尊重规律。但同时辩证法也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认 识世界时,由于规律往往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入现象,理解和把握规律;第二, 当你改变世界时,你需要相信主观能动性。为了研究问题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环境,从而诱发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一)尊重客观规律对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和尊重法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因此,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如果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作为前提和基础,认识和改造自然,尊重自然 的客观规律;同样,要理解和改造人类社会,应该尊重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积极地理解和把握规律,但不能 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一旦他们的客观性被破坏,他们就会受到规律的反作用。人们享有主动权,所以他们可以创造历 史,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随意创造历史。这就像人们只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却不能自主决定选择哪种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也不能自主选择这种或那种社会形态。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必要前提,因为 只有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效用,更好地实现人的目的。(二)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性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类在规律面前就是无能为 力的、无所作为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具有根本的区别,在客观规律面前,其他的生物只能被动的适应,而人们可以通过 自主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客观规律和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并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为客观规律的 作用发挥开辟道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利用规律来设立自己实践活动 的目的;其次是人在认识和了解规律后,利用规律达到加速或者延迟事物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物资缺乏、设备落后、技术创新瓶颈和恶劣的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阻碍着改造自 然界活动的展开。这个时候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为改造自然铺平道路,从 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因此,在认识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时候,人只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 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上,要坚持既反对以尊重客观规律为片面借口来否认人 的主观能动性的极端观点;同时也要反对以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借口,来颠倒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否认客观 规律的重要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而实现人类更好的发展。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对人全面发展的价 值(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思想指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了解和利用客 观规律,同时客观规律的特性也制约和影响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扬与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对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提供了全面而又科学的解 释。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切条件,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正 确地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人类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前提 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得到极大满足。管子牧民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仓縻实则知礼节,衣 食足则知荣辱”。说的就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不难想象,在饥寒交迫的年代 里,生存和吃饱饭成为人们的最大愿望。那时候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除此以外的问题,什么精神世界、文化 产品对他们而言都是不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物质资料高度充足,可以实现按需分配, 人们才有时间、精力去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情。其次,劳动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人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必需,从自在劳动到自为劳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人们为了获得生活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他的劳动是为了资本家在劳动,劳动所得的产品和剩余价 值全部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或许人们想说,“可以选择不出卖劳动力”。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工人,没有别的选择。正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写的“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 时候才能找到工作。”最后,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 来,即表现出入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人想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必须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竖立刚健向上的道德人格现如今,受多元思想文化冲击的影响,有一部分年轻人都抱有“咸鱼”心态,不愿奋斗,盛行“佛系”态度和“躺平”的 人生态度,只想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拒绝吃苦奋斗。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成了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 青年学子身处其中,不免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信息网络中不乏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着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动摇着青年的信仰,使青年出现意志力薄弱、信念淡化、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提 出了人主体的刚强自建的思想,鼓励人们要发挥出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勇于创新,这 一思想精神指导着后人如何在人格境界中,始终坚持奋斗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超越自我。因此,应当积极引导青年 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点燃青年的奋斗之心。在帮助他们宣泄心中压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鼓励他们要 努力学习原理知识,多读原著,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解决困难挑战时,坚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 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呼唤青年承担其责任、负其担当,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三)改造客观世界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尊重自然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这一热度也丝毫没有消减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低下等恶果,也正在被人们自己所品 尝,这些苦果往往会呼吁着人们对规律的关注及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但其实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也往往是并向同行 的,应当把它们看成一致的,而不是互为敌手的。例如,只有从多路径高标准地去提升科学家、科技人员的素养,才能 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因此,对社会成员的培养应当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齐下,以尊重规律指引科学技术 的发展、以科学促进对规律认识的提升,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约束在尊重规律之下,才能缓解科学与规律的对抗性矛盾, 并且实现尊重规律和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这把“双刃剑”为人类所使用,造福人类社会。三、总结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颇受关注的问题,吸引了无数海 内外学者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人们用辩证统一的思维观念来分析社会矛盾运动中所蕴含的逻辑,这就要求 研究者必须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就当前社会来看,以这样的辩证思维来把握新时期当下的 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它才能不仅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而且为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新时期的发展 过程中,善于用科学的理念引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发展,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的方法运用到 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去,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的辩证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 证法在人类世界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高超运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又一次伟 大胜利。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定 要努力学习原理知识,多读原著,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解决困难挑战时,坚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 上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