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1.docx
-
资源ID:66952951
资源大小:26.3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1.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学案1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导学案诗经两首-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 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学习重点】: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学习难点】:1s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 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 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 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 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 怎样的艺术高度。2、作品简介Is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学习内容】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 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 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 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2、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 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 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 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 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 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卖弄风骚” 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 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 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 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 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 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 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课前预习1s积累字词匪:fei 愆:qian 将:qiGng 载:zai 于:xii 说:tuo 徂:cu 汤:shang 裳: chang 靡:mi 隰:xi 角:ji百o2、通假字: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 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 土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 六章,每章十句。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 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3 .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5 .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7 .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8 .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9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 法?10 .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H.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12 .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13 .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4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 “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 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 “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 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即:社会舆论)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 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 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 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年老色衰说 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 “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 时代,谈谈你的看法。答: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 获得幸福?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 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基础检测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 .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C .“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D. “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 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氓之蚩蚩(chi)乘彼境垣(hudn)修我矛戟(ji)说怪女美(yi)B .与子同袍(pdo)尔卜尔筮(shi)其水汤汤(tang)靡有朝矣(zhao)C .匪我愆期(qian)于嗟女兮(jie)渐车帷裳(chdng)体无咎言(ji£i)D .于嗟鸠兮(xu)将子无怒(jidng)犹可说也(yua) 土也罔极(wdng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B、修我戈矛口至其笑矣土贰其行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土也罔极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4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A .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B .军民同仇敌性,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D .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B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C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D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6 .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一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一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一一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 的。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注解:(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维鸠居之)鸠,斑 鸠。居,侵占。(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方)占有。(将) 陪送,护卫。(盈)满、(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簧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秦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宜:和顺、亲善。:肥大。有萱即秦:叶子茂盛。(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B、桃天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鹊”喻指一,“鸠”喻指;“桃华”喻指“桃实”喻指.“桃叶”喻指。(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 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 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 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 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 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弓I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 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 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 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 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注音并解释: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0乘彼境垣0 0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0 无食桑直()自我徂尔0 淇水汤汤0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0以我贿迁0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0夙兴夜寐()靡有朝矣0 0抱布贸丝()口至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0 言笑晏晏()亦已焉哉0躬自悼矣()2、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 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4、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 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 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 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 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 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 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 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俳恻; 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 艺术美5、整体感知课文:1s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1s “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 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三、合作探究1 .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四、课堂达标与迁移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经两首卫风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s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 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 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 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 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 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 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卖弄风骚” 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 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二、简介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叙事,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 7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 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 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 之 蚩蚩,抱布I贸丝。匪来I贸丝,来即I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四、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 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 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 嗟女兮,无与土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土也罔极,二三 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 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 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一章 第二、五章 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 人公感情的基调。五、鉴赏要点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 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 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 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 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 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 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 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 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表现出她清醒、刚 烈的性格特点。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茸。”又桑叶鲜 嫩,不要贪吃桑意。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形成对照,诗意 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土 “信 誓旦旦”变为“土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 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 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 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 艺术魅力。六、背诵本诗篇三: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两首 氓第1课时导学案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氓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