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实用方案.docx
*项目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编制:审核:审批:年 月曰表&2.6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一测向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 远尺,再读近尺。跨越距离(m)观测次数单程测回数半测回远尺 读数次数测同差(mm)三等四等Il等<200往返各一次12200400往返各一次2381225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行完成半数工作 景。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 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上表规定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M、=盾¥(4.2.7T)式中高差偶然中误差(mm);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测段长度(km);测段数。(2)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 对值不应超过上表规定:/1 rwwMw=G 管(4.272)Im-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3)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4)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 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 至 1mm。针对本项目,高程控制点布设位置如下图所示:(项目实际位置)2、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根据项目控制网等级、施工工艺、结构形式和周边环境情况综合 考虑后布置。按布设控制网的仪器选择分为GPS静态控制网和全站仪导线网。GPS 静态控制网适合没有遮挡,且必须在临近高楼上布设控制点时采用,全站仪导线 网适合三、四等以下的控制网,高楼布网时因为阳角太大,一般不采用,如果高 楼布网时,楼顶部有遮挡无法使用GPS时,可采用,但要增加观测次数。(1) GPS静态控制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表卫星定位测置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 (km).固定误差A (mm)比例误差系数B (mm/km)约束点间的 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10<2<1/250000<1/120000三等4.5<10&5W1/1500U0<1/70000四等2(10<10<1/100000<1/40000一级1*<10<20<1/40000<1/20000二级0.5<10<40<1/20000Ci/ioooo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计算方式如下:3. 2. 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 2. 2)式计算。尸,+(8 d)2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计算方式如下:m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且满足下式规 定:mW o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 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 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3)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 倍。4)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 活的布网方式。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牢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 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见下表:等 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10mm+2ppm10mm+5ppm10mm+5ppmlOnm 卜 5Ppm10mm+5ppm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卫星高度 角(°)静态>15>15>15>15215快速静态>1515有效观测 卫星数静态25>524>4快速静态>5观测时段 长度(min)静态309020601545103010-30快速静态10151015数据采样 间隔(S)静态10301030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 因子PDOP46&646&848GPS控制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电量、接收机内存 和可存储空间是否充足。2)观测中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3)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 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GPS数据处理1)基线解算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2)基线解算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基线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4)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 且满足以下要求:WyW忆M:3"式中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 式的要求:W2yfno卬尽2夕。忆(2不ow= jw 汗 wfTW:W<2 go式中n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 2. 11-11)式的要求dW2 VLr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 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 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 中误差的3倍。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位或三维约束平差。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 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相应规定。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 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 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相应规定。(2)导线控制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要求见下表:表3.3.1导线测置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表中n为测站数.等级导线 长度 (km)平均 边长 (km)测角中误差 (")测距 中误差 (mm)测距相对 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 合差1"级 仪器2"级 仪器6级 仪器三等1431.8201/1500006103.6 n<1/55000四等91.52.5181/80000465 H<1/35000一级40.55151/3000024ion41/15000二级2.40. 258151/14000 ,13<1/10000三级1.20. 112151/70001224 -/n<1/5000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1000, 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 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上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 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 合差不应大于13cm。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 大于上表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 7倍。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应联测2个已知方向。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 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 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 四等以下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应符合下列要求: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 读数较差,1仪器不应超过2格,2仪器不应超过1格,6仪器不应超过1.5 格。2)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仪器不应超过10" , 2仪器不应 超过15,6仪器不应超过20。3)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仪器不应超过0.3,2仪 器不应超过1,6仪器不应超过1.5。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当观 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 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 测的最后观测成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水平角观测符合下列规定:表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全站仪、电f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等级仪器精度 等级光学测微器两次 重合读数之差(”)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一”)同一方向值各 测回较差(")四等1”级仪器1696及以上2"级仪器38139一级2”级仪器121812及以下6”级仪器1824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十一测回内2C 互差的限值.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 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 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 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 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上表中 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o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 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 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 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ll1, 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 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 并联测零方向。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表3.3.18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平面控制 网等级仪器精度等级每边测向数一测回读数较差 (mni)单程各测回较差 (mm)往返测距较差 (nim)往返三等5 mm级仪器334547<2(a+6XD)10 mm级仪器44CIO<15四等5 mm级仪器224710 mm级仪器33<10(15一级10 mm级仪器2<10(15二、三级10 mm级仪器1410(152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测距作业应符合以下规定: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 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 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4)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 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L 5m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 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 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50Pao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1)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 离计算。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3)水平距离可按下式计算:Dp =在 2-h?式中Dp测线的水平距离(m);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由;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位)。4)导线网水平角观测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啊=.号(3.3.24)式中4 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71计算4时的相应测站数;N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5)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可按下式进行:1单位权中误差:拈- 7二(3.3.25-1)v cn式中d 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mm);«测距边数;P一一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3. 25-2)式中 根6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P.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目录一、工程概况11.1 项目概况1项目平面图1二、编制依据1三、测量组织机构1四、测量施工准备24. 1技术准备2技术文件学习24. 1. 2建立测量控制网44. 2仪器准备20五、测量的重难点21六、钢结构安装测量211预埋件安装测量216. 2钢柱安装测量223钢梁安装测量237. 3钢梁安装测量资料报验24七、钢结构变形观测24.1钢结构变形观测一般规定247 . 2钢结构变形观测基本方法和要求25八、钢结构测量质量保证措施31九、钢结构测量安全保证措施323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式中加6平均测距中误差(mm)。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上述中的方法计算,也 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 长的权。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 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 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 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 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针对本项目,平面控制点布设位置如下图所示:(项目实际位置)等级观测方向值及各项 修正数()边长观测值及各项 修正数(m)边长与坐标(m)方位角(")三、四等0. 10.0010. 0010. 1一级及以下10. 0010.00114. 1. 2. 3三级控制网三级控制网一般是日常放线所用,即场区平面控制网。一般以各单栋或所有 栋为一组换算施工小坐标,方便放样。外控点最好利用GPS井点做好的附近大楼 上的点,内控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布置成矩形或方形。外控点和内控点 的布设方法参照上述高等级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布设完后计算或直接在平面图上 两侧各栋建筑的施工小坐标,如果各栋建筑分布横平竖直的话,可以用同一个小 坐标系,方便放样。内控点要随层留放线孔,一般下口尺寸为150*150,上口尺 寸为200*200。高程传递一般在核心筒处用水准仪和检定的钢卷尺或盘尺传递。 内控点一般48层复测一次,复测时采用内外控制点相结合的方法。新建场区控制网,可利用原控制网中的3个或三个以上的点组成的点组进行 定位,小规模的也可以利用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边的方向进行定位。对于建筑场 地大于Ikn?的工程项目或重要工业区,应建立一级或一级以上精度等级的平面控 制网;对于场地面积小于lkm2的工程项目或一般性建筑,可建立二级精度的平面 控制网。建筑方格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表8. 2.4-1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边长(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级100300541/30000二级1003008<1/20000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方格 网的对角线;当采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 应在180° ±5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 ±5以 内。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 5。方格网的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8.2. 4-2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 等级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半测回归 零差(”)一测同内2C互差(”)各测回方向 较差(")一级1级仪器52<6<9462”级仪器53<8(1349二级2”级仪器82<12418<126”级仪器84418<24方格网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器往返观测各1测回,并应进行气象和仪 器加、乘常数改正。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 确定归化数据。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值,一 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 ±8,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 ±12";距离偏差值, 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 / 25000,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 / 15000(D为方格网的边 长)。施工层标高的传递,宜采用悬挂钢尺代替水准尺的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应 对钢尺读数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改正。传递点的数日,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 和高度确定。规模较小的工业建筑或多层民用建筑,宜从2处分别向上传递, 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或高层民用建筑,宜从3处分别向上传递。传递的标高较 差小于3mm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施工层的标高基准,否则,应重新传递。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标高传递的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允许偏差项目内 容允许偏差(mm)基础桩位放样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10群桩±20各施工层上放线外廓主轴线长度L(m)L4 30土 530 <L<60±1060 VL<90±1590<L士20细部轴线士 2承重墙、梁、柱边线±3非承重墙边线±3 门窗洞口线±3每层3*H430530<H <6010轴线竖向投测总高H(m)60VH&901590 VH<12020120VH <15025150<H30标高竖向传递每层±3总高H(m)H&30士 530VH460±1060VH490±1590<H<120±20120<H<150±25150<H±304. 2仪器准备为保证测量精度,本项目仪器设备要求每个月校准一次,每六个月送检一次,送检要出具检测报告,并形成仪器校准检测记录。序号检测设备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全站仪TS09PLUS台12全站仪TZ08A13水准仪AL12A-32台145nl卷尺把2510m卷尺把2650nl卷尺把27垂准仪AZJ228对讲机个69油漆桶210铅笔、画笔支1511墨斗个212红色自喷漆箱2五、测量的重难点1、钢结构框架施工速度较快,混凝土楼板相对进度处于滞后状态,楼层板 施工后不能及时浇筑混凝土,内控点无法随柱投放,同时仪器无法稳定安放,使 用全站仪或水准仪均不能准确放样。2、核心筒部分也是钢框架,仪器无法架设在高处,俯视放样。3、利用附近大楼上的外控点,一方面距离一般都较远,另一方面两栋楼扰 动大小及类型不一致,误差较大。六、钢结构安装测量6.1预埋件安装测量1、预埋件平面位置测量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结构图,利用电脑提前标好预埋件四边中点的坐标, 根据二级或二级控制网用全站仪进行放样。对放样出的四个点进行弹线或拉线, 构成十字交叉定位线,分出预埋件的中点,然后根据定位线安装预埋件。预埋件 定位放样图如下:2、预埋件标高测量根据施工结构图,计算出所安装钢柱预埋件的顶标高,利用引设到基坑或楼 层上的标高水准点,使用水准仪进行预埋件顶标高的测算控制。预埋件定位和标 高控制好后,对预埋锚杆丝口部分进行包裹保护,并对预埋件进行固定,固定必 须稳固不可动,避免浇筑混凝土时产生偏移走位,等混凝土硬化后,要对预埋件 的定位和标高进行复核。6. 2钢柱安装测量1、第一段钢柱安装测量第一段钢柱的安装与预埋件基本一致,钢柱标高主要受预制成品控制,标高 控制主要在二段柱及以上通过加垫板或构件加工时调整。第一段柱一般位于地下 室,外包混凝土,钢梁比较少,整体性较差。浇筑过程要加强固定措施,浇筑过 程和浇筑后混凝土终凝前要实时监测,防止施工过程位移。2、其他段钢柱安装测量第二段及以上钢柱都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控制垂直度和标高。钢柱、 钢梁、钢板墙安装完成后进行初步校正,校正完后紧固螺栓,螺栓紧固完成后复 测,复测合格后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再次复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 工序。矩形柱一般校正两个面,圆形柱柱顶一般留置有混凝土浇筑孔,可选择观 测钢柱耳板固定位置。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规定,单节钢柱垂直度 允许偏差小于H/1000,且小于10mm,所以每段柱校正时,垂直度不能超过规范值。 同一层柱柱顶标高高度差不大于5mm。钢柱校正一般采用坐标法,由于在钢柱顶上人难以站立,使用大棱镜不方便 操作,这里建议使用小棱镜进行测量,使用小棱镜进行测量时,手持一定要稳, 要垂直,必要时可以借助小型支架,并且注意调整棱镜参数。如果距离很近采用 免棱镜模式或者反光贴模式也可达到要求。钢柱校正程序如下:安装测量柱顶坐标判定钢柱凋茎方向,挂手拉葫卢钢柱校正摞栓紧固柱顶坐标异测钢柱焊接钢柱焊后复测下道工序施工6. 3钢梁安装测量成品预制柱、梁、钢板墙一般是按图纸配套制作,钢柱校正过程包含了钢梁和钢板墙的校正,一般情况下,除非钢构件加工存在偏差,钢柱校正完成后,钢 梁、钢板墙也就符合要求了。钢构件加工偏差一般在钢构件进场复验时就能发现 并处理了。在复核钢柱柱顶标高时,同时复核钢梁两端高差,一根梁两端高处啊 不大于L/1000且不大于10mm,主梁和次梁上表面高差不大于2mm。6. 3钢梁安装测量资料报验钢柱焊接后复测复核设计要求后,邀请总包、监理、建设方进行现场复测, 及时整理资料,报总包监理审核,待总包监理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钢结构一段柱预埋件等存在隐蔽验收情况,都要待监理隐蔽验收完成,才能进行 下一步工序施工。七、钢结构变形观测钢结构变形观测一般规定钢结构高层、超高成建筑变形观测一般由建设方委托第三方进行,如果合同 要求由施工方进行,应按下列方式进行。变形观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使用现有的二三级控制点,变形观测点,应设立 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位置或监测断面上,一般设置白建筑物的四角,监测 断面一般分为:关键断面、重要断面和一般断面。需要时,还应埋设一定数量的 应力、应变传感器。监测基准网应由基准点和部分工作基点构成。监测基准网应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对变形监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检核监测基准网。监测周期,应根据监 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期 间,应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各期的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2、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4、观测人员相对固定。5、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荷载、温度、降水、水位等。6、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每期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校正,并做好记录。每 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 须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3、建(构)筑物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变形监测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见下表:表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等级垂直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适用范围变形观测点的 高程中误差 (mm)相邻变形观 测点的高差 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 的点位 中误差(mm)一等0.30. 1L5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 构筑物、工业建筑、重要古建筑、大 型坝体、精密工程设施,特大型桥 梁、大型直立岩体、大型坝区地壳 变形监测等二等0. 50.33.0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 构筑物、工业建筑、古建筑、特大型 和大型桥梁、大中型坝体、直立岩 体、高边坡、重要工程设施、重大 地下工程、危害性较大的滑坡监 测等等级变形观测点的 高程中误差 (mm)相邻变形观 测点的高差 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 的点位 中误差(mm)适用范围三等1.00.56.0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多层建筑、 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宜立岩体、 高边坡、深基坑、一般地下工程、危 害性一般的滑坡监测、大型桥梁等四等2.01.012.0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构)筑 物、普通滑坡监测、中小型桥梁等注:1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中误差。2特定方向的位移中误差,可取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作为限值。3垂直位移监测,可根据需要按变形观测点的高程巾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确定监测精度等级。7. 2钢结构变形观测基本方法和要求变形监测的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体的安全性等指标,按下表选用。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表变形监测方法的选择.类别监测方法水平位移监测三角形网、极坐标法、交会法、GPS测量、正倒垂线法、视准线 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精密测(量)距、伸缩仪法、多点位移 计、倾斜仪等垂直位移监测水准测盘、液体静力水准测敢、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质等三维位移监测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法、卫星实时定位测量(GPSRTK)法、 摄影测量法等主体倾斜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倾斜仪、电垂 直梁等挠度观测垂线法、差异沉降法、位移计、挠度计等监测体裂缝精密测(量)距、伸缩仪、测缝计、位移计、摄影测量等应力、应变监测应力计、应变计交会法、极坐标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角交会法的交会角, 应在60°120°之间,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宜在30°150°之间。2、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双测站极坐标法,其边长应采 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3、测站点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变形观测点,可埋设安置反光 镜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置或其他固定照准标志。视准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视准线两端的延长线外,宜设立校核基准点。2、视准线应离开障碍物1m以上。3、各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采用小角法时可适当放宽, 小角角度不应超过304、视准线测量,可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当采用活动觇牌法观测时, 监测精度宜为视准线长度的1 / 100000;当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时,监测精度应按 下式估算:mrnL/ p式中 位移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L视准线长度(mm);p-206265引张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张线长度大于200m时,宜采用浮托式。2、引张线两端,可设置倒垂线作为校核基准点,也可将校核基准点设置在 两端山体的平洞内。3、引张线宜采用直径为6 0.1.2mm的不锈钢丝。4、观测时,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 2mm。正、倒垂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垂线长度,合理确定重锤重量或浮子的浮力。2、垂线宜采用直径为4)0. 8- 4)1. 2mmmm的不锈钢丝或因瓦丝。3、单段垂线长度不宜大于50m。4、需要时,正倒垂可结合布设。5、测站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6、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 2mm。激光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激光器(包括激光经纬仪、激光导向仪、激光准直仪等)宜安置在变形区 影响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区域。激光器应采取防尘、防水措施。2、安置激光器后,应同时在激光器附近的激光光路上,设立固定的光路检 核标志。3、整个光路上应无障碍物,光路附近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4、目标板(或感应器),应稳固设立在变形比较敏感的部位并与光路垂直; 目标板的刻划,应均匀、合理。观测时应将接收到的激光光斑,调至最小、最清 晰。当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工程概况1.1项目概况1.2项目平面图 二、编制依据1、设计图纸2、建设单位提供平面高程控制点3、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 55018-20214、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三、测量组织机构1、测量队组建配备钢结构施工经验丰富,有资格证的管理人员组建测量队,负责控制网的 布设、高程控制布设、建筑物轴线及钢结构定位校正测量、沉降及变形观测。根 据项目大小和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配备24名专职测量人员。每个测量人员均能 独立完成日常测量工作,达到相互校核的目的,同时碰到测量难题也能群策群力。 测量队设置队长一名。具体测量人员配备见下表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联系方式备注1队长测量成果检验、现场实 体检验、成果报验、对 外沟通2组员所负责区域日常测量放 样、内业资料整理3组员所负责区域日常测量放 样、内业资料整理2、测量队职责(1)测量队长职责1)组织学习测量相关的合同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规程。2)组织学习钢结构安装质量精度要求。3)熟悉领会标书文件,核对设计图纸及数据,绘制项目施工测量辅助图,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测量资料。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为测站数.等级底形观测点的高程 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 (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尾测已测高差 较差(mm)一等0. 30.070. 15/70. 2 yfn二等0. 50. 150. 30 yJn0. 4 y/n三等1. 00. 300. 60 G0.8四等2.00. 701 40 Gj2. o n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下表的规定表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水准 仪 型号水准 尺视线长 度(m)前后视的 距离较差 (m)前后视的距 离较差累积 (m)视线离地 面最低 高度(m)基本分划、 辅助分划读 数较差(mm)基本分划、辅助 分划所测高差 较差(mm)一等DS05因瓦150.31.00.50.30.4二等DS05因瓦300.51.50.50.30.4三等DS05因瓦502.030.30.50.7DS1因瓦502.030.30.50.7四等DS1因瓦755.080.21.01.5注:1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2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时,应进行相应等级的跨河水准测量,其指标不受该表 的限制,按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执行。主体倾斜和挠度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采用监测体顶部及其相应底部变形观测点的相对水平位移值计算主体 倾斜。2、可采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