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66955771
资源大小:14.2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4故都的秋(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高一语文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型新授编号学习目标1 .赏析画面,体味故都秋景的特点。2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自主学习案作者简介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 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抗战爆发后,郁达 夫下南洋联合当地华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 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 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 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 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合作探究案.理清文章的结构。(1一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之情。(31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 赘美北国之秋。(121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 的眷恋。1 .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J3,再读课文,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请用简短的词语为每幅画面拟写 小标题。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盛景4.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 后?(1)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 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 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 了前后呼应。5.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一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 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 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 讨论、发言)(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 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 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 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 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 界。(景人合一)课后拓展得张正字诗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注】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此年六月,作者因与宰相赵鼎议事不和, 引疾辞官,过着闲散生活。张正字,名娱,绍兴五年,经陈与义荐举任秘书省正 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自己闲居的境况,蕴含有伤老之情、门可罗雀之意,格调低沉。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闲居,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的忧愁相同。C.颈联写景,写诗人所见寺塔孤立、风生鸦飞之景,一静一动,互相映衬。D.颈联语调悲凉,与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的沉郁风格相似。【答案】B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却能保持节操而 归。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答案】C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6分) 答案:(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临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 策马奔驰的画面。(2) “山对酒”和“雪满衣”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3)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