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讲稿.docx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和交流的题目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党的*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今天,我以党的*报告为基础与大家交流和讨论,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背景与国际环境;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阶段;三 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重点;四是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以及主要内容; 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与国际环境我主要从经济角度来与大家交流学习党的*报告的体会。因此,我呈现给 大家的相关数据,也以经济领域的数据为主。下面我简单分享几组数据。第一组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GDP为12551美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球 第二位,达到了 17.7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体量十分庞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 长的重要支撑,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被称为“世界工厂"。第二组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收入3.51万人民币,约合5355美元,占 人均GDP的比重为43%。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居民收入一方面可以随着其 创造财富能力的提升而提高,另一方面还会因为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而得到相应 改善。因此,收入分配改革,也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改革支撑。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坚持扩大内需, 在扩大内需基础上推进生产才是高生产力才隹进构建有效的交易体系、交换模式, 同时做好产品流通工作,使产品或服务有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在产品流通过程 中,我们还要做好其所形成的收益分配,即如何在生产者、劳动者之间进行合理 分配和配置。这是第一个平衡,即基于现有需求和供给,以完善统一大市场为核 心的静态平衡。第二个平衡就是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动 态平衡。党的*报告对相关表述进一步完善,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 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静态平衡,我们强调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做好需求管理;另一方面要优 化供给,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包括了生产、流 通、分配。在此情况下,把供给和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对于动态平衡,党的* 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什么是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无夕呼需求能够有效地拉动供给,而供给又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稳定收入;就 业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扩大需求,需求又可以带动供给的提升。这种层面的供给的提高,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得 到相应改善和提升的。在上述体系和逻辑之下,我们要把各项工作有效落实落地, 从而使中国经济在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之下取得持续不断的增长动力,而且中国产 业体系在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撑之下,也可以取得持续升级的良好局面。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础,有效实现国内大循环 中形成的。在此情况下,中国国内市场对于世界市场的贡献力将持续不断提高, 同样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也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完善,得到不 断丰富和提升。这种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丰富和提高,相应也会为中国参与全 球竞争做出产业基础准备,使之具备竞争水平。因此,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高国际循 环质量和水平。这就是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的基础 上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构建和对发展全局的有效统领。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党的*报告指出,加快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 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 合理增长。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着力”及其所对应的发展特征和内容,在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的过程中找准方向、找到抓手,全力以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稳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 展工作。党的*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与主要内容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把有 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统一起来。按照高质量发展 的内涵和特征,我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明确为以下四个方面:创新驱动、共 同富裕、市场经济、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即创新驱动和新型举国体 制。从创新驱动角度出发,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拥有全世界最 具潜力的大市场。我们可以直接做终端产品创新,而不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度纠 结于创新的前沿和应用的后端。因为中国的产业体系十分完备,只要有了终端产 品前沿的产业体系,马上就可以将终端产品前序的中间产品和基础材料纳入产业 体系的涵盖范围。中国市场广阔,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只要有了终端产品后序的应用场景和 渠道,后序问题就不用过度操心。因此,创新驱动的总体落点就落在“创新"二 字。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能力的提高,我们越来越站在了世界 前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地方也就越多,也需要我们在世界上去寻求一个相 互协同友好的合作环境,并把这些相互协同和友好合作,转变为自身创新链条、 价值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既要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技术开发、国际技术合作, 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技术水平。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 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总体定位;将教育、人才和创新融为一体,深入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 教育优先发展,二是科技自立自强,三是人才引领驱动。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支撑中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是关键。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党的领导制度与市 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的制度结果。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 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举国体制可以让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抢占科 技前沿创新高地等方面发挥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 -,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第二,虽然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 们必须明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在既定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方面向前探索;第 三,在资源配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缺乏协调、 协同能力的特点。彼此之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地协调沟通,往往会出现一种"撕 裂”的现象,最终导致所形成的创新成果、创新模式,很难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效 的融合和兼容,从而产生一系列整合效应、综合效应、全局效应。因此,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同时更好地发,同时更好地发充分运用于举国体制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挥政府作用。第一,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打破现有资源配置的机制和 模式,去接棒挂帅,去支持创新理念,从而创造科研条件来进行实验和创新。第 二,在产品协同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体系下,企业坚持市场 方向,不断提升协同力。第三,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体系之下,对于 相关知识产权主体、职务发明专利权主体,该明确产权人就明确产权人,该按照 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就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真正意义上把激励 机制落实下去,从而将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得更好,将举国体制的短板和问题有 效克服和调整。党的*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 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 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可 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在提高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提供重要激励和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收入分配改革。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推动收 入分配改革。共同富裕发展的立足点是收入分配改革,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 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原则上也属于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里谈的是 更广义的社会改革,而不是与收入分配改革的构成层面相叠加的社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收入分配改革与一般意义上 的社会改革的最大区别是:如果是收入分配改革,对于合法、合规条件下所形成 的财产积累,我们要进行有效保护;如果是社会改革,哪怕是合法、合规的财产, 也有可能成为改革和调整的对象。所以,这个落点很清楚,我们做的是收入分配 改革,对于合法、合规所形成的财产积累,我们要尊重它。收入分配改革要坚持以下四点:第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供分配的财富。 如果创造不出更多可供分配的财富,收入分配就成了无源之水。换句话说,收入 分配改革的第一条是要激励生产,而不是阻碍和限制生产。第二,要有有效的机 制和方法,在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下,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其分配给劳动者。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把劳动报 酬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才能有效地激励生产、激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可供分配的价值。第三,要兼 顾好普通劳动者、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并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 不同的策略措施。第四,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上述改革当中,我们还要再重点突破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壮大中 等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第二,在共同富裕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坚 持多劳多得。坚决用好各种调节措施和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第三,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财富积累机制当中,不外乎是两种情 况:一是代际,即本代人和后代人财富积累的关系。二是按照财富的特征,我们 将财富分为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性财富和不直接用于生产的非生产性财富。在此 条件下,我们就拥有了一个二维的世界,在二维的世界中又拥有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中都会产生对财富积累机制的需要和财富积累机制的治理的特征,从而使 财富积累机制得到有效改善。党的*报告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作出了以下工作部署:第一,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 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第二,实施就业优先 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 发展的机会。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 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 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第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 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 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维护产 权体系、要素市场体系的稳定,拓展其能力和范围,巩固和支持市场主体,让它 敢于发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党的*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 的市场经济要加一个定语"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要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 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形式公 平,也要切实做好实质公平。在发展当中,要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到核心而首 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和支持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 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 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 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 手中。这里不仅包括粮食产量的概念,还包括粮食质量的概念,因为饭碗里边盛 的饭是老百姓愿意吃、满意的饭,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累加。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陷口、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 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制度性开放表明了一种开放思维,反映了开放的稳定性和公 平性,不再是简单地以有利还是没有利作为开放的标准,而是以应该还是不应该 作为开放的核心要求;制度性开放是由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来构建和保障的,其对 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支撑性作 用;制度性开放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水平承接国际上的优秀治理体系和治理 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创造条件。比如我国自由 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目前实施的就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贸易自由 便利政策制度体系。原则上,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部分符 合要求的生活资料,其实处于一种无增值税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经营环境上与其 他无增值税的国家处于趋同的环境特质,特别是其税收环境特质。因此,上述自 贸区和自贸港在某种意义上就具备了形成取得更好互信、增加更多共识的有益尝 试的开放区域。这是制度性开放所形成的特色。(四)低碳发展我们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从绿色低碳发 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讲,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 特征层次,它告诉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所依托的资源能源究竟是如何保障和供给 的,以及我们如何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协调统一、与人民生活需求发展的协 同一致。第二个层次在其应用端,着力于三条:第一条,如何进行污染的有效治 理;第二条,如何实现环境的有效恢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 三条,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针对上述内容,我们既要有明确的递进性指标进程,还要有操作思路、方案 和抓手。党的*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 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 展。“从操作层面,党的*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总 体要求: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比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 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深入 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比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才隹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第三,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比如,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 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 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第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比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 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 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持续改善,人们对 于消费品以及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改善,往往意味着要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好的物质生活。预计到2035年, 中国GDP总量将比2020年翻一番,总规模将为35万亿美元。F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了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 们也非常重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平、稳定、协同,并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与相关国家保持有效沟通联系月虽调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和衷共济、 共同向前。在此体系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 成就。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将会 出现变化和调整,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 对国际经济秩序以及相关事务的话语权和支配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些 变化,我们要着力维护国际经济关系、外交关系、安全关系的稳定,以新理念新 思想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我们要积极与相关 国家进行沟通、协调,求同存异、和衷共济,这样也会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 持。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第一,在国际经济格局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以及在国际经济秩序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能会对在碳达峰阶段,我们要做好两个协调,一是化石能源之间的协调,二是化石 能源与清洁能源发展之间的协调。化石能源依然是基础能源,因此进行勘探、形 成储备、扩大来源、降低价格,都是化石能源改革的核心要求。此外,对于化石能源的发展,我们还要有效推动清洁对非清洁的替代,排放 少的对排放高的替代,优化化石能源体系的内在能源构成结构,有效控制内部碳 排放强度。同时,我们还要理清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碳达峰 阶段,寄希望于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基础地位,甚至较大部分取代其基础地 位,都是不现实的。在当前阶段,受制于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的储量和发电水平, 我们还需厚植清洁能源的基础,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包容性, 加大对清洁能源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推广和提升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风光水核发展,在此过程中,既重视大项目的落地, 也要重视分布式点状项目的有效推广,坚持推进购电侧改革、配电侧改革和输电 侧改革,使电力体制改革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发展结合在一起。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以下要求:第一,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 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 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 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 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 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使经济数据、决策与实际运行高度统一。第二,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货币改革是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支撑。在财税体制政策方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 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 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 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 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 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的 管理制度。第三,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 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 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 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 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 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 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从资金融通的角度上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从控制和防范重大风险的 角度上说,金融要坚持完善自身,降低风险累计;从功能上说,金融要有效提升 风险识别能力、定价能力和产品创新、创造能力,为风险的有效定价和有序分解 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持。以上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核心要求。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形成了由基础到理念再到目标的一体化的支撑体系。我们相信,在党的*精神的指引下,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以高 质量发展为统领,做好创新驱动、收入分配、市场经济和绿色低碳方面工作,深 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圆 满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学习和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国际经济体系的创新抱有疑虑,甚至会形成巨大阻力。这种疑虑和阻力可能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要在人口众多的国家, 实现整体的现代化。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其次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 不是其中一部分人民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意味着更高生产 效率、更大经济总量,同样也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获得感和 幸福感。因此,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如下疑虑:当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所要占用并耗费的资源和能源数量也将显著增加,如此大 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数量的变化或增长,其结果是否会导致一些国家的能源和资源 既得利益被挤出,从而造成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被堵塞?如此庞大的 经济体量,一旦挤出别国既得利益和发展空间,会不会导致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和 安全问题?面对这种疑虑,我们必须要给出明确回应,这个回应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 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高水平的、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其建设 的核心路径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换句话说,在发展 当中,不可避免将会消耗一部分资源和能源,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 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新增能源和资源,我们将主要依 靠以下两个路径来解决: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新增资源的耗费。二是促进资源化再利用。对已经进 行资源化利用的资源,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 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风高浪急和 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不能让步,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 因此我们要敢于斗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有坚持不懈的 精神和奋力前行的勇气。另外,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安全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会显著上升。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对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应的是风险。面对风险考验,党的*报告指出, 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说明在决策治理、评价体系中, 对安全目标和风险的考量将越来越重。但是在风险纳入决策因子、评价指标以后, 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异化现象,即当风险的地位提高、重要性增加以后,在人的决 策体系中容易出现的最终结果不是效率的最大化,也不是长处的最优化, 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异化对于发展、改革、创新会形成巨大 阻力。因为任何改革、创新都意味着对既有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打破,当然, 我们还会构建并形成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而在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新的平衡状态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风险肯定是增加的。如果以风险最小化作为我们决策思考的因素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因子,其结 果就容易导致没有办法作出决策,没有办法以坚定信心推进改革,瞻前顾后,摇 摆不定。因此,面对风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这里的底线是指风险底线。换 句话说,在风险没有触及底线之前,我们不应该把风险高低作为决策考量的核心 因素,而应该把产出是否更大、效率是否更高、模式是否更优,作为决策考量的 关键。当然,风险一旦累积达到并超过底线,我们就不能只谈创新、谈改革,而 是要下定决心把风险降低,然后再来谈发展、谈改革,这就是底线思维。有效贯彻底线思维,就要把风险约束在风险底线之下。如何有效加强风险治 理?总体思路有三个。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创新效率,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来化解风险。第二, 坚持科学发展,把风险因素纳入发展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并融合。发展本身就是 解决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发展也为解决和化解风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 有力的支持。因此,把风险嵌入发展当中,存在内在统一性。第三,借助专业服 务,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有效疏解和化解。这些专业力量,能够有效识别风险, 为风险精准定价,并依托精准价格当中所需的最优风险贴水(风险溢价),按代 价最小的方式,将合理的风险贴水转化成可交易、可分散持有的标准化产品,然 后释放到市场中,将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和疏解,这就是金融机构。从某种角度来 说,金融机构就是能够为风险定价,并提供风险分散渠道和产品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我们要把金融作用发挥出来,把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服务的核心 内容,真正提升中国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我们还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当中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 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特征有效贯通起来,同时在前进道路上把握好五大原则:坚 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与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实践现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成熟经 验和实践成果,也包括了世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有效 做法。这些我们都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特征之中。此外,还要与中国所处 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富足,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然后是精神富足,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 升,制度文明水平显著改善,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 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 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 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 代化。以上五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与之相应的,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发 展指标来反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并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 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 从二O-O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建章立制,明确主线,厚植 基础,统一思想和确定战略模式。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重点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重要支撑。下面我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 和*报告的内容,介绍我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主要着力于完成内部体系机制的构 建,而党的*报告则主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能力、特征和规律。如果说党 的十九大报告主要是构之于内的话,那么党的*报告就主要是形之于外。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 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 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两个:一个是质量第一,一个是效益优先,两者 不可偏废;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去寻求经济的表象,而是要植入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内涵当中。质量第一。不能简单地就微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治理质量来谈质量第 -,而应该更注重宏观质量的特征和核心表现,这是质量第一的主体内容。坚持 质量第一,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配置的主要对象,对 于用差异化产品来匹配个性化需求,往往要求传播尽可能多的具体信息。这种信 息的增长将是海量级的,而为了避免因海量级信息的增长而降低市场的配置效率, 我们就需要对信息做减法。如何对信息做减法?最简单的就是共性信息无需传达。 怎样的信息叫作共性信息,而且无需传达还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呢?很简单,质量信息。质量第一,质量合格是底线要求,对质量合格要求的信息无需向消费 者传递,因为它是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这就是质量 第一的宏观意义。效益优先。质量和效益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能简单地以降低效益的 方式去寻求所谓的质量改善,也不能以所谓的质量提升的逻辑,来把一些低效益 的生产方式和模式作为重要推广对象。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隹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 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 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动能。三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体经 济的质量提高、规模扩大、效率提升为目标的产业支撑。四是人本身。人在生产过程当中提升技能,而生产的不断发展又为人的生活 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积 累。在这个体系下,还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用"三大 变革"来总结,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上就把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构成基础和主要特点说清楚了。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党的*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 为指导,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加快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的新发展思路。党的*报告在十 九届五中全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和凝练,提出了更加完备的发展内容和要 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国内大循环"称之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所谓畅 通国内大循环,就是有效地推进更加平衡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这种平衡和相互促进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 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