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接触教学提纲.docx
语言的接触教学提纲第一节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一、 借词:是读音和意义都是借自外语的词。如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汉代以后借入的: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元代从蒙古借入的:胡同、站、蘑菇。二、借词分类:音译词:沙发、咖啡音译加意译词:哈巴狗、吉普车半音译半意译词:冰激凌三、 意译词:是根据外语里某个词的意思,利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 材料和规则构成的词。特例:仿译词:根据汉语语法构则翻译外来词语,如:足球、黑板、 蜜月。四、 意译词不是外来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 构成的新词,把外语种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 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上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 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 成材料和构成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 因此不是外来词。第二节语言的融合一、 语言融合的原因和情况:原因: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侵略; 情况: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二、什么是语言的融合?语言融合需要的条件: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 交际工具,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产生语言融合现象需要下列条件:1几种语言互相接触,其中一种语言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2各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3在不同民族杂居地区,其中某个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要占据优势地 位。三、什么是双语现象,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双语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 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的发展的两种结果:1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 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2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他们就继续说各自的语言,各族 独立不会融合。一、 融合的过程:语言融合的过程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 语言的统一,是否融合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第三节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一、混合语(也叫克里奥耳语):在特殊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 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 工具的语言。二、洋泾浜(又称皮钦语)和混合语的异同:相同点:二者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 在其立足的过程中又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 分,形成变体。不同点: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洋泾浜只局限于某个有限的范围使用,不能作为母语学习,而混合语的突出特点是被下一代作为母语学习来 使用。三、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属于国际辅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