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docx
|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自读要求.进一步培养诵读的习惯。1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2 .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讲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3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自读重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1 .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2 .能准确地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自读导言" 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诵读习惯,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训练说 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自读程序1 .初读。通过查阅工具书、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3 .赛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内容最准确。4 .精读。读荔枝图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次清晰、 详略得当地介绍荔枝的。读山市"无何"至"遂不可见",了解作者是怎样由下到上, 由上到下,再从整体到局部生动地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5 .讲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解说:这样安排自读程序,旨在体现读思练结合的阅读原则。程序1意在扫清文字 障碍的基础上,整体感和课文内容,培养而读习惯。程序2 . 3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 文内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学习把握文章 重点,理解文章特色,培养表达能力。)自读点拨1 .荔枝图序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 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 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 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 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 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 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对其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 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洋,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 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 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 丹、葡萄、楷杷、红缗、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 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 如品其味,可触可感。2 .山市。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笔奇特。先介绍山市的独特:"邑八景之 一也"。并指出能见到它不容易:"数年恒不一见。然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描绘孙公 子禹解口友人在楼上喝茶时"忽见"山市的美景。作者写得精彩绝伦。他接由晴及阴、由阴 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极其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变幻莫测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间蜃景图。作者以时间为序,用"无何"味几""既而""边时""修忽”等表时间的词语使 文章写得极有层次。同时,作者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十分细腻。例如,作者写城郭"中有楼 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特别是写"风走天清"后所见的"危楼",十分细致。 既写了 "楼五架"上的"窗扉",也写了楼上"五点明处"的"楼外天",而且还将它与第 八层所见的"明"作比较。最后写楼上往来的人们和楼由高变低直至"不可见”的情景,更 是细致人微,令人叫绝。(解说:点拨内容中的第1点"作者介绍"在于回忆巩固所学知识和补充课文注释以 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2点"作品简析”在于让学生 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对比阅读,对照比较,切实有力地提高阅读能力。)读思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华如橘然数年恒不一见始悟为山市连亘六七里或凭或立2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居然城郭矣历历在目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3 .读荔枝图序第1段和山市,分别给它们划分层次。4 .试比较两篇文章,想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解说:4个题目按照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顺序安排设计,意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读 能力。)参考答案1 .同"花";永久,文中是很久的意思;觉醒,文中指醒悟,明白;接连不 断;有的。2 .大概是那样.实际上大大超过了我的描述。竟然像一座城市。清清楚楚地呈 现在眼前。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插云天。3 . (I)荔枝生巴如帷益。|叶如桂其实过之。|若离木枝尽去矣。(2)奂山山 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4 .荔文写的是静物,山文写的是动景荔文主要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作者抓住荔枝的树形、叶和花、实,从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 分明,详略得当地对其作了生动形象的介绍。山文主要采用状貌的说明方法,以时间为 序,按由睛及阴,由阴及晴,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层次清楚地对 山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5、蒲松龄山市课堂教学设计一麴山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章,到今天为止,文言文教学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这一次我设想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弄懂,我常用的整体阅读方法有学生自己看课文下的注解, 朗读,老师的讲解,这么多种方法里,最常用的还是老师的讲解,我设想是先通过朗读,再 通过学生自己看注解来解决一部分,然后老师再讲解一下,这样大部分的内容学生是可以理 解的。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来扫清一些学生个别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虽然正音没问题,但朗读的节奏存在问题比较多,所以,我范读了一遍,然后学生读,读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课文下的注解,昨天已经让学生 回家把课文下的注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对号入座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平常有些学 生经常直接抄录整句的翻译,学生反而没有很好地了解注解。对于课文的翻译,虽然学生已 经预习,上课时翻译时遇到的困难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让人恼火的是时间依然是不够的,还 是用了 一节多。也不知道别人通过大量的朗读之后,学生到底对翻译懂还是不懂?懂多还是懂少,因为 我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翻译中还存在的问题的应该说这样做,对词语积累更为 全面,但总的说,用的时间超出了课时规定,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教的?他们到底在时 间和对课文理解方面怎么做出平衡?教学要求不要逐句翻译,面面俱到,但哪些内容可以省 略呢?有些词语翻译存在问题,比如不理解和过于模糊的理解,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 算稍微讲解一下,也要用去这么多的时间,不要说什么具体的语法。今天本来想通过山市一文中的七个时间词,把昨天教学目标巩固一下,但由于时间 不足,我只让学生点出时间词,没时间和昨天学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这失去了一个比较好 巩固的机会。现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学一直教似乎一直一个样,可能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 改变就没有目标,最好是去看看别的学校的老师怎么教,可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教法上 可能差距比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么样的效用,何况我现在很少去听课,要去听听看。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 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 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 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 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 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 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齐读"、"分小组朗读"、"学生个 人演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 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 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 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采取朗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朗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 词的意思,兰亭集序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 告诉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 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朗读 中自己解决了。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 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 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背 诵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也是一节成功的朗读教学课。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法也不是,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