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点亮记忆中的乡愁.docx
乡村民宿,点亮记忆中的乡愁浙江省湖州市德清莫干山镇五四村民宿区。 谢尚国摄游客走在陕西西安长安唐村的民宿内。新华社发湖北咸宁梓山湖打造精品民宿,促进乡村振兴。资料图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意境燃起很多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绿水青山,山野田园,走进一间民居 小院,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今,乡村 民宿不断涌现,它们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带动乡村 经济增长、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乡村民宿发 展也存在特色不足、低端复制、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 题。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 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乡村民宿 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1 .乡村民宿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在贵州白岩村,来自广州的游客白郁林对位于层层梯田之上的“牧云涧”民宿赞不绝口: “梯田风景非常美,在这里吹风、 听虫鸣,喝下午茶,真觉得心旷神怡。”原生态的人文自然环境, 让牧云涧有了不小的名气,在盛夏时节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休 闲避暑,也让店长刘会杰忙了起来。“很多游客都是看中民宿有 不同于酒店的住宿体验,在我们这,不仅能欣赏风景,还可以体 验稻田抓鱼,感受苗族民俗、餐饮和文化。”刘会杰说。为一间房,赴一个村,乡村民宿不再只是旅途中的歇息之地, 而成为游客踏上旅程的最初因由。相较普通酒店,乡村民宿更具 风俗气息,风格多样,无论是美食打卡、生态观光、文化研学还 是康养度假,都可以暂别城市的喧嚣,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 慢节奏生活。“这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游方式,短途游、 周边游替代长途旅游成为主流,随着夏日旅游市场回暖,城市周 边乡村旅游升温,乡村民宿市场也热度不减。以乡村民宿为重要 产品的乡村经济综合体,已逐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途家民宿副总裁胡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 的乡村民宿极具发展潜力,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的民宿将迎 来爆发式增长。从途家民宿平台数据看,今年“五一”小长假期 间,乡村民宿的订单量占比超过城市民宿,达51%,较去年提升 20%o 7月,平台民宿预订量环比6月翻了 1倍多,其中亲子游 订单占比达到60%。意见的发布,再次鼓舞了市场信心,从规划布局、产品建设、规范发展、经营模式等多方面明确了具体思路。随着乡村振兴政策不断出台,乡村民宿发展迎来重要机遇, 很多市场主体开始布局市场。过去一年,携程在各地打造了多家 度假农庄,接待客源覆盖全国30个地区。今年暑期,各地农庄 迎来“避暑大军”,订单量环比增长147%。“高端乡村民宿能 为目的地带来更强有力的标杆效应,带动目的地周边民宿转型升 级和消费增长,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重振特色文 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新业态。”携程集 团CEO孙洁说。2 .提升乡村民宿的文化表达“撞”去旧宅院的尘土,古村老屋“变身”民宿,一座座历 史悠久的古村落焕发生机,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丰富多彩的民 俗风情,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让乡村散 发出独特的魅力。“我国幅员辽阔,乡村是保留多元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区。 游客之所以选择民宿而非酒店,很大程度是基于对当地民俗风 情、特色文化的向往。如何发挥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表达,是乡 村民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 学学院教授崔莉说。在各地,不少乡村民宿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和文物资源,汲取 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文化元素,成为展示乡土文化的载 体。新疆温泉县博格达尔村依托游牧民族西迁定居的历史文化发 展庭院经济,成为网红旅游村;江西井冈山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建 设一批“红色记忆”民宿;山西康家坪民宿由百年晋南窑洞古村 落整体改建而成,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内蒙古峡谷雅宿结 合漫瀚文化、渔家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和窑洞文化等打造 主题特色客房,凸显黄河大峡谷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民宿的文化表达,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也体现在饮 食、节庆、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中,如传统美食制作、手工制作、 非遗演艺、农事活动、乡村民俗活动等,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富。“要深入挖掘本地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进行乡村民宿开发建 设,在民宿装饰装潢、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融合本地农耕文化、 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不过,目前也有不少民宿因盲目复制成功案例导致同质化、 特色缺失、文化表达不足等问题。此次意见提出“文化为根” 原则,要求“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将进一步引导乡村民宿高质量有序发 展。3 .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去农场给奶牛挤奶,去养鸡场捡蛋,在地里采摘草莓,挖沙 拓印,骑马钓鱼在北京延庆区界碑石村,这家名为“熙熙宪 宪de乐园”的民宿原是刘添文为他两个孩子精心打造的园地, 现在已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亲子民宿。“我觉得乡村民宿的灵魂 一定是落在乡村文化和体验上的,因此我和村里合作,将原汁原 味的乡村体验融入民宿服务中。”刘添文说。如今,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不再停留于自然风光,单一的 住宿体验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在 “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全面提升,丰富乡村 旅游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开拓更多空间。“为增加乡村深度体验消费,游客的停留时间至关重要。能 否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增加在特产、美食、生态产品、有机 农产品及其他旅游项目上的消费,民宿的品质起决定性作用。好 的民宿可把旅游短平快的消费转变成黏性消费。”崔莉指出。意见提出,丰富乡村民宿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延 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助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 合。目前来看,不少乡村民宿盘活了乡村资源,不仅将空置房屋 合理利用,还带动了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当地将初级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和伴手礼, 带动农民增收,从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民宿是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是整合乡 村资源的黏合剂,需以民宿+'为抓手,开展多元业态经营, 全面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全面助力'民宿+'的三产融合 模式,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民宿助 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石培华说,具体来看,包括“民宿+共享 农业” “民宿+渔牧业”“民宿+农副产品加工”等新业态,依托 共享农庄、共享牧场、共享渔场开展稻田摸鱼、果蔬采摘、农产 品精深加工体验、垂钓等活动;“民宿+手工制造” “民宿+非遗 体验” “民宿+文创”等新业态,开发展示并销售民族服饰、非 遗手工制品、织绣染等产品;“民宿+演艺”等新业态,结合乡 村生活故事,编排戏剧、实景剧场、话剧、脱口秀等文化演艺;“民宿+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打造乡村 数字生活新服务。4 .民宿管家等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我们这里很多村民都做起了民宿管家,为客人提供定制化 服务。”在天津蓟州区西井峪村,石美丽是途牛桐画精品民宿项 目的民宿管家。这几年,村里旅游业迅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 回乡,石美丽也动了心,“不仅能在家门口谋得一份工作,还能 掌握一项技能。”石美丽说。随着乡村民宿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升级。美 团数据显示,2022年,“00后”民宿从业者数量猛涨了 75%。 近日,人社部公布的18个新职业中,民宿管家在列,对众多旅 游从业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民宿管家作为民宿的从业和管理人员,将专业、标准和高 品质的管理营销方式带入乡村,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乡 村旅游事业发展。”崔莉说。在专家看来,在经营管理、旅游发展理念、如何利用资源禀 赋、如何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等各方面,专业人员带来的理念尤为 重要。对于意见提出的“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复制”等要求, 崔莉认为,这需要经营开发者对相关法律法规、旅游者需求及自 身美学设计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防止大 拆大建,促进差异化发展,这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引导培训,也需 要引入专业人才,如驻村规划师、民宿管家等,为研究当地文化、 消费需求和法律法规等提供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整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社会企业 等力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作用,定期开展各种类 型的培训,加大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力度。”石培华说。止匕外,针 对乡村民宿当前存在的软硬件设施配套等方面短板,要加强政府 引导和统筹规划,提升乡村民宿在治安、消防、食品、卫生、环 保、服务等方面的标准。石培华指出,要找准乡村民宿发展定位, 从硬件和软件上发力,构建完善的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加强乡村民宿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民宿软实力,打造能体现当地独特 人文特色的高质量服务。(记者鲁元珍)(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