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碳材料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
先进碳材料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一、先进碳材料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用高强、高模碳纤维系列产 品,突破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等高性能聚丙烯月青基碳纤维产业 化以及大丝束等大规模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突破石墨烯材料 按需规模化稳定制备技术,鼓励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海洋工程、生 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企业加快石墨烯材料应用。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形势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 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化两聚一 高实践,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增加值达3. 5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 1/8,贡献了全省34. 5%的地区生产总值、39. 1%的税收,6个集群在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7. 8% 和46. 5%,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8. 0、6. 4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 业营收占比由31. 6%下降到28. 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 去产能任务。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 效园区提升发展。支持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园区建设运营。支持和引导各地区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工业集中区改造 提升,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效率的空间利用,高质量打造一批 特色产业基地。(五)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竞争新优 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持续推进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内对外 开放,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新空间,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 纽。(六)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内开放主动对接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制定长三角国家先进制造 业集群一致行动计划,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 服务、物联网等领域联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重大项目 统筹布局,协同推进沪宁合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 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 展,成立长三角产业链发展联盟,共建一批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完 善产业承接转移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区域协作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合作对接,引导产业链部分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基地。(七)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围绕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重点先 进制造业集群,省市联动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 设,促进内外资共享制造知识和文化溢出。支持省内企业巩固发达经 济体等传统市场份额,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高水平建设境外经 贸合作区,支持制造企业输出优势产能、资本品牌、技术标准和管理 经验。指导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组建产业联盟,打造 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A)做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平台放大自贸试验区政策集成和开放优势,提升产业全球协同创新和 资源配置能力,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 域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中韩、中德、中以、中 日等合作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供 应链紧密协作,培育国际特色产业合作园区,举办东亚企业家太湖论 坛。深入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 设。六、开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图景坚持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智能制造引领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打造制造业 全面数字化转型江苏样板。(一)分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全链条、全要素赋能制造业发展,坚持制造企业数 字化普及、网络化推广、智能化示范并行推进。支持骨干企业推动工 艺创新、装备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示范车 间、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升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落实工业和信息化 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研发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 模块化的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引导企业 积极开展管理体系贯标,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加快建立数字化 转型闭环管理制度。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 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二)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基础突破高性能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加 快研制一批技术工艺水平先进、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推动各类通用、专用制造装备加速迭代升级。大力开发面向产品全生 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软件,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装备服务商、互联网平台企业等跨界融合,培育一 批熟悉工业机理、专业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支 持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 提高行业标准试验验证水平和能力。办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和敏捷化服务的系统集成融合为方向, 引导链主企业持续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 业务流程,建设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的智慧供应链,带动上 下游企业同步实现智能化升级。结合重点行业特点,培育推广网络协 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 进智能制造进集群进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导区, 打造若干区域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数字化 转型。(四)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支撑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 支持建设数字开源社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重点打造一 批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 支持企业建立全流程的数据归集体系,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加强5G、千兆光纤宽带、数据中心、标识解析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规模部署和 创新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完善企业内网,创建国家5G+工业 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建 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0个。参考资料: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度达2%左右、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 占全国1/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 2万家,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74 个、数量全国第一,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航空级钛合金材 料、高标准轴承钢等基础材料、零部件和工艺取得突破。制造模式加 快转型,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平台中 枢、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家、智 能车间1307家,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标杆工厂95家,5G 基站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企业指数达 63. 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年营业收入超百 亿元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1374家。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然是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 是建设科技强省、开放强省的主战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一是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形态演进的 重要力量,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将发生系统性再造, 为我省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再工业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兴经济体利用要 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对我省巩固 制造强省和开放大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建设科技强省, 带来新的挑战。三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产业 结构、发展动力、技术体系、体制机制等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我省 制造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江苏放在全国制造业 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方向,以创 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建设制造强国扛起江苏责 任、贡献江苏力量。四是江苏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基 础实力、完善的配套体系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但大而不强的特征 依然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 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 于人,投资类产品和中间产品占比较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和品牌,制造业资源能源消 耗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践行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全力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厚 植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 塑竞争优势的新引擎,推动江苏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强 省。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巩 固提升,实现创新高水平、制造高效率、供给高品质、结构更优化、 区域更协调、环境更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一 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持续提高,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竞争 力大幅提升,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更加协调,有力支撑我 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 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 业比重分别达48. 5%、42%,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二)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保持2%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瓶颈, 在若干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的策源地。(三)数字转型铸就新动能全省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普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数 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四)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安全低碳技术装备普 遍应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 降低17%,鼓励部分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重点行业和企业绿色安全生 产方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五)壮企强企取得新成果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融通发展,营 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 3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 业。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制定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案,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 心。(一)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研发 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新型研 发机构,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境外研发基地,建立全球性研发网络。通 过提升完善标准、质量等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落实支持企 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对基础研究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 企业按增长额度给予财政资金后补助支持,在龙头制造企业设立独立 核算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到2025年,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 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500家。(二)加快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国家有需求、江苏有基础的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装备) 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支持机制,分领域组织高端装备、关键材料、 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数字技术融合等领域攻关计划,力争在若干 领域取得突破、补齐一批技术短板。运用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应用 和服务升级,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到2025年,每年组织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攻关 项目50项左右。(三)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在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共性技术突破中的引 领作用,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 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挥省产业技 术研究院在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 围绕省重点集群建设区域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市场导向、 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基础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 到2025年,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0家以上。(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我省科教资源创新活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国 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对接地区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一批创新成果 转化中心,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 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到 2025年,建设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 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五、形成特色彰显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强化全省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因地制宜发挥基础优势,彰显产业 特色,深度协同共建集群和产业链,支持沿江、沿海和苏北三大区域 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全省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 发展贡献江苏方案。(一)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江产业带完善新兴产业生态,推动优势产业焕新,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苏锡常、宁镇扬等地区加强创 新资源、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培育物联网、高端新材料、生物医 药、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与显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汽车、核心软件、新兴数字产业、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高技术 船舶、节能环保等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跨江融合产业园区共建, 聚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创新引领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扬子江先 进制造产业带。(二)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海增长极制定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高起点布局、高 水平规划、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 要素资源吸纳能力,提升建设通州湾、徐坪、滨海港等一批产业载体, 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 术船舶、高端新材料、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承接沿江地区重化工产业转移,推动化工、钢 铁等临港产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 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加强与上海港口资源联动,壮 大现代航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 先进制造新增长极。(三)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苏北产业崛起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激发苏北地区产业基础和活 力,支持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 作用,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 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 集群,推动石化、轻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苏北地 区产业振兴。完善南北合作共建机制,搭建南北共建产业合作对接平 台,定期举办全省产业转移对接大会,支持苏北地区提升承接能力, 依托苏宿工业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等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新路径。(四)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载体能级把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培育集群和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引导 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目标,提升产业 创新能力和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建设智能制造广泛推行的智慧园区, 探索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园区联盟等模式,带动本地区或跨区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