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分析.docx
辎法展方式5皴与经济法的互动分析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以较快速度发生转变,依靠消费的拉动型经济已经有了雏 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协调、可持续。经济法能够为我国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指导,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在我党制定的国家发展报告、经济发展规划 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多次被强调,经济法必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经济法理论,优化经济法的实施。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指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方法,运用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合理分配经济收入、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效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等。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 资和出口,通过消耗资源、增加物质生产总量来拉动经济增长,发展模式比较被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依靠“三驾马 车”,协调好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需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 式的弊端,更新经济管理理念,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发展方式中,我国经济属于片面地追求“量”, 通过创新和转变,需要做至'量”和“质”同步推进,注重以人为本,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1。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一)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区域经 济失衡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包括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经济失衡、城乡经济失衡等,部分地区在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 上互相排斥,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法能够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作出 先导性指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好的方向转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经济 法进行参与和监管,全面实施对经济活动的优化和调控,解决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区域 经济长远发展。当前我国在改革文件中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唯一途径,所有的国家发展战 略、经济发展政策都需要将方式转变放到突出位置,促进企业等经济主体应用先进科技以及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效率 的快速提升,让经济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法对利益主体进行改动,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果实, 让私营企业在当前时代充分发挥价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找准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全面 实现经济统筹发展2 o(二)有助于全面提高社会效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对称的,包含了生态环境、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企业发展 需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缺乏创新力,经济发展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可持续性较低,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 如投资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能源消耗较大等,是一种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容易衍生各种各样的社 会矛盾,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开,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同步。低层级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后果,需要运用较长时间、较多 资本进行补救,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非常急迫,只有全面优化并调整经济结构,着重把 握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才能逐渐改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将可持续发展落实。 经济法属于指导性纲领,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基础,让社会上的经济主体不断朝着节约、低碳、环保、低耗 的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社会效益3 o三、经济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作用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必须要建立在长期性战略的基础上,并 且还需要法律先导,提前规划出经济法的计划、执行策略,抓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创新力。经 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它不但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整,还能通过实践应用规范市场行为, 形成集约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推动以消费为主的拉动型经济消费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发展,以消费为主的拉动型经济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助力产业结构 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人们可 以通过网络渠道完成消费,参与各种各样的网购活动,追求新型的消费欲望。在实体消费层面,人们追求服务和产品质 量的升级,传统的消费需求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消费端升级,为供给端创造了发展压力,这会进一步刺激供给端, 有利于供给端引入创新科技,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获得提升。 消费能够对价格机制的调整和改变产生重要作用,市场能够调整价格,而价格的改变能够间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创新, 生产者能够快速捕捉到市场信息,了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掌握市场中某类产品的生产成本4。以消费为主的拉动 型经济本质上是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能够有效增加人民的收入,提升民众的消费水平。在这种经济发展模 式下,企业可以有效处理过剩产能,市场自身的淘汰机制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从经济法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已经从拉 动消费的角度上出台了众多法律,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且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维护消费者 权益,这些都能展现经济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二)逐步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粗放型经济模式中,经济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和发展速度,生产企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生 产效率较低。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社会中的各类经济主体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获得经济收入,生产厂家不断扩建 厂房,增加劳动投入。这种经济增长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属于比较低级、低层次、低阶段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我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获得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矿产资 源被开发殆尽,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大量被浪费,人均资源越来越紧缺,资源消耗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排在前列。集 约型的发展方式可以实现低投入和高产出,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其核心思想是“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一种较高阶段 的经济发展方式5 o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政策、国家经济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的,能够快速强大国家实力,增加供给,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当前我国 已经在经济规模上达到较高水平,需要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同步推进、协调 发展,正在向着绿色、法治的方向进步,例如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土地管理法税法等, 都能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整合我国经济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人力资源素质、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产业特点和产业规模等,在传 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中,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总量、教育条件、医疗水平、居住环境、人均可支配 收入等方面有着天差地别,这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痛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加强调节和控 制,经济平衡发展几乎不可能实现,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这就会造成欠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外流,会使落后的区域更加落后。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干预,与市场的协调功能相互 配合。例如说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方面,政府可以实行乡村经济振兴战略,解决农民工、低保人口的就业问题,全面 加强社会保障,打通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素质,补齐当前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 方面的短板,将进城和下乡协调起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政府需要秉持着陆海统筹、山海共济的原则, 着重发展海洋经济和山区经济,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经济法的角度上,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对经济发展进行 协调,借助企业所得税法,为不同区域的企业发展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全面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U!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法的带动作用正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法的理论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让经 济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也能在经济法理论中得到展现,这些可以促进经济法理论的完善。经 济法能够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活动实践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归纳,理论内容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能够为经 济发展指明道路,对经济活动进行密切协调、跟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及 时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完善经济法中的相关理论,通过实践调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经济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 应性和协调性。当前我国经济法理论在研究内容上比较先进,但创新性有所不足,法律内容与实践存在脱节,绝大部分 的经济法内容更加侧重于对经济领域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缺乏对法律实践之后的反馈,存在总结和更新不到位的问题, 很多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新问题等没有凸显在法律当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带动经 济法理论的完善,让经济法做到以理服人,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法律的客观需求6。中国经济法与经济 发展一直处于同步推进的状态,我国的经济法经过了多个发展时期,在不同阶段指导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解决了不同 阶段的突出矛盾,属于相伴而生的关系。我国在1980年颁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该规定 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状态,能够有效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运作。法律提出要反对垄断行为,并作出了相应的 处罚规定,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合法、合规的经济主体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1984年,我国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以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再是对立的关系,很多市场主体的行 为从“不合法”变为“合法”,政策的枷锁被进一步打开,经济发展的活力被释放出来,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 济法的带动作用。经济法的实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只有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反馈力,经济法才能得到官方认可。当 前我国经济法正处于完善时期,经济法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则,例 如2017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执法机构在进行 管理和查处中的职责,增加了很多实质性的处罚措施,明确了违法者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细致规定了罚款金额,这 就属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法的影响。五、结束语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和人才为支撑,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 影响力。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必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实现国家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之间能够从内容上和外在表现上实 现互动,二者是一种相互契合的关系,经济法需要以社会人类的发展为主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实现 标准化建设,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