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读与写作主题素材:劳动者之歌.docx
高考作文阅读与写作主题素材:劳动者之歌不老的雕刻师王搏寒在故乡的重山中,朝阳跃过山峦与树林,走进了这一片庭院。“砰,砰,砰。”每天清晨五点,村里都会传来敲石料的声音,这是陆怀民多年养成的习惯。“师傅! ”红色的漆木门被吱呀一声推开,弟子陈墨跑来呼喊道:“师傅,有活了!村里的庙要新 建一座观音像,让您去雕一个。”现在市场光景差,陈墨盼了好久,才盼来一件活。陆惊民放下手中的锤子,呵斥一声:“陈墨,和你说了多少次,做事要稳重。像你这么急,怎么做 石雕? ”陈墨挠了挠头,小声嘀咕道:“师傅,那咱还去吗? ”老陆拍了拍手上的石粉,“走,咱 们先去看看。”到了庙里,老陆听了主持的要求,立马走回院子里,在快要占满整个院子的石料中左挑右选,终于 选好了一块大小、质地都合适的。“陈墨,把我的工具拿来。”“好嘲,师傅。”陈墨跑进屋,拿出工具。老陆拿出这套工具,心中便生出熟悉的感觉。这是他师傅传给他的。老陆那布满皱纹的手,像轻抚 孩子一样抚摸着它们,人与雕刀合二为一。老陆拿起锤子,锤出大致的模样后,便改换雕刀,快速地雕刻起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但这句话用到陆怀民身上完全无用。直刀,平推刀,顺行刀,逆行刀,刀 法娴熟自如,行云流水。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少过路人被老陆技艺所吸引,也有些人看懂了他的厉害之处。在 如此高速的雕刻中,他的施刀、运刀精确无比,没有丝毫误差。有些雕刻师,哪怕只是微调都会细致地下每一刀。只因为雕刻一事,覆水难收,一旦出现一刀差池,整个材料将毁于一旦,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万 十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陈墨在一旁更是看呆了。他一直想不通,师傅这双手,尽是皱纹与伤口,指缝全是石头灰,但怎么 一做起事来比他的小胖手灵巧不知儿倍呢?陆怀民抿了 口茶,立即盖上杯盖,转身投入到雕刻中。对他而言,宗师级的手艺水平并不是顶点。突然,人群出现骚动。庙里的主持从人群中挤出,笑道:“老陆啊,实在不好意思,镇上给庙里请 了几尊铜像,就不用你的石像了。”陆怀民听了一怔,眼睛失了神,伫在那里。他望向人群,人群像潮 水一样退去。陆怀民苦笑了一下,点了点头。等人都散去了,陈墨怯生生地问:“师傅,这可怎么办。”陆怀民看着石料,说:“这块石料是废 了,交给你练习吧。”“交给我? ”老陆点点头,把手中的雕刻刀重重放在陈墨手上。当年王奕心老陈把笔架在耳朵旁,手指关节轻轻敲响中华赏的壳。小张又看入迷了,他不是一次沉醉在师傅发 出的这动听脆耳的旋律中了。老陈是做中华邕面具的,小张跟了他两年半。选壳时,老陈会用中指关节轻敲已经处理好的壳。多年如一日的敲,指关节这个地方,都有些凹下 去了。小张不知道这一点,也学着敲,可声音总是沉闷,害得他有时会把好的壳当作坏的壳扔掉。最让 小张疑惑的是,老陈有时的手明明伤得厉害,已经用纱布包上了,或割伤,或擦伤,或撞伤,可每当做 面具时,总要把纱布取下。有时露出一个大大的疤,看得让人胆战心惊。“师傅,中华邕的背上可是有刺的啊!您要不还是把纱布盖上? ”小张再也忍不了了,小心翼翼地 开口询问。老陈摇摇头,看看手,发发呆,摸摸手。小张顺着海风看向老陈的手 简直是一个老中华宣! 撕起的死皮仿若中华赏背上隆起的刺。红、棕、蓝、白的颜料卡在指甲缝里,好像刺尖尖留下的颜料, 沟壑纵横间,细沙流走的是光阴。在握笔处,手指上的骨头也变了形,好像中华赏的尾骨节。“看什么呢?还不赶快去磨颜料!”老陈的衣襟顺着海风飘。小张赶紧溜回颜料间。阳光下,老陈竖起壳,透过壳打着底稿。刻刀左削右削,血流在中华赏削白了的壳上。五年后,小张去了一个面具展览。一幅中华赏面具摆在角落。刻的是食塘小箸村。缝里有暗红色的血迹角落里标的是一一老陈的名字。小张的记忆便如倒带般流转开来。老陈一只像中华赏那样的手,三年前就废了,废得只剩下血迹。小张也是三年前从老陈身边离开的。在他的记忆里,老陈从未做过这副面具。此时,一只空荡荡的 衣袖飘来,另一只手同样像极一只中华邕。就这样看着,用所有目光和所有距离,像风住了,风又起。小张知道,身后站着的,定是老陈。耳畔是老陈中指敲击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中华赏面具趴在了小张心上,弹也弹不走。后来,小张也成了师傅,扎根在小箸村。现在敲壳,也能像师傅一样清脆了,指关节渐渐凹下去。尽管手已被划得鲜血沁出,仍是要揭下纱布。有时也会发发呆,摸摸手总是在徒弟关心自己之后。他现在懂了,没有纱布的手,就是再痛,也是与面具的亲密接触。顺着海风,将石塘的纯,中 华赏的真,融在一起。亲身感受,才能以真流传。面具上会有一丝血迹,壳上仿佛有岁月的指纹。像当年一样。半截赵允壹桌上放着半截蜡烛,蜡泪凝在一边,还保持着它滴落的样子。灯芯黑黑的,蹭就留下一道黑黑的痕 迹。它脏兮兮的。外公是个木匠。他的手是黝黑的,布满褶皱的。那双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的颜色是暗沉的,一捏, 只有薄薄的一层皮。那只右手,只有四支半的手指一一他的食指只剩下了半截。我从小就知道外公的手 和别人的手不一样。妈妈说,外公年轻时不小心把手碰到了发动着的锯子,刚好从第二个指节将半截手 指削去了。多年之后,伤口早就长出了一片光滑的皮肤。外公也早就习惯用中指代替食指,可每当我看 见那个圆圆的骨节,心中总会有一阵恐惧。尽管蜡烛是那么遹遢,但只要点上灯芯,它还是能发光发热,蜡泪也能继续往下滑,滑到底部,再 凝固成蜡,能再次被燃烧,也能稳固蜡烛的底盘。外公虽然失去了半截那么重要的手指,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木匠活。他不避讳别人提到他的手,也不 顾忌切伤了的手的那台机器,尽管工作速度慢了点,外公也不愿他的活计像他的手那样残缺不全。大的 家具,人们说,质量不减;小的工艺,人们夸,说有独特的风格。我12岁那年。外公用木头为我刻了 一对老鼠,作为我本命年的礼物。那对老鼠立在圆形的木板上,嘴巴咧开,鼻子长长地伸出去,一只爪 子微微往前,眼睛扑棱扑棱的看着前面。再细看,往前的爪子竟然少了一根手趾。我哑然失笑,外公是 故意的吗?想象中,外公戴着眼镜,习惯性地锁着眉,中指抵着一把刻刀,小心仔细的切下老鼠的半截 前爪,然后满意又不无得意地笑了。大部分的时候,蜡烛都静静地立在桌角。但有时淘气的孩子看见了,会将它捣鼓一阵,捏、揉、拧、 摔,再把沾了灰尘的它放回去。它好似无怨无悔一一这些孩子多可爱。外公是很喜欢小孩子的。可他的喜欢从不表现在脸上,孩子们都觉得,外公是不苟言笑的。他们不 会看外公眼里流露的和蔼,只会看紧锁的眉头和令人可怖的半截手指。外公就与他手下的活计一样,沉 默寡言,但他对我的关心爱护绝不差那么半截,他会努力用中指操纵筷子为我夹菜,即便只为自己夹也 有些困难,他也会将小小的我高高的举过头顶,就算那半截手指根本使不上力。“噗”蜡烛爆了个烛花,火苗静静的燃烧。蜡烛快烧完了,外公也早就举不动我了,火花跳动,外 公坐在火苗后面,眉头锁着,双手不断对一块小木头进行加工、细雕。刻刀的另一端,正好靠在外公那 半截食指上。漫天红霞林宣妤劳动之歌,永唱不衰。题记不知时间过了多久,天空涌起重重叠的云霞,缱绻不散地停留在漂浮的空中。天际,红霞漫天铺地而来。水镇,纸灯紧随其后亮起。明冷的白光映出纸灯上艳红的剪纸,满街的纸灯,剪映了大部分神话故事,嫦娥登月,女婿补天都 汇聚于此,几乎于一瞬间,同时绽放。火树银花不夜天。剪纸的老头姓温,人随其姓,做事温吞,他坚信:慢功出细活,可以把纸花的细节刻到极致。他总 是安静平和地刻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灯明是晃晃地照着,照在温老黝黑粗糙的手背上,手腕处 青筋突起,由于常年作画,指缝泛黄。起线打稿,线条流畅丝滑,无即是有,色即是空,三笔两画,神 韵皆出。惜墨如金,计白为黑。廖廖数笔丹青,于方寸间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上帝打翻了红墨水,肆无忌惮向远山漫延。温老把线稿和红纸叠在一起,订书机固定,握起刻刀, 刀柄正好抵在中指的硬茧上,手背上紧覆的薄皮绷住,斑斑点点,像老路上风吹雨淋的石板,又像一张 已经张驰到最大限度的网。剪纸之事,可以尽日,可以穷年。待温老剪纸时,我从一打线稿中抽出一张,右手持刀,左手抚纸,一刀一刻,一眼一板地描摩墨笔 的边缘,刻下“五一快乐”四字。可临阵磨枪的劳动者总不是那么出色。后半张,手一抖,刀在纸上留 下了一笔狂野的划痕。我看着破裂的红纸,我不想刻了,一下就破了。刚才一声清脆的声音显然引起了温老的注意,隔着一张桌子,我看到他用龟裂的手推了一下老花镜, 温吞地对我说:“没关系,艺术,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美,它的完美之处在于残缺。维纳斯雕塑是断臂的,玄武岩石碑是又笨又残缺的,有些青花瓷是有裂缝的。我在温老的注视下, 将那张破裂的纸花刻完,温老转身继续完成他的大作。我将纸花摆在灯下,光线穿透裂缝照在刻刀上。 刹时眼前闪过漫天的红霞,恍恍惚惚一片红。我盯着温老劳作的背影很久,抽出钢笔在纸花边缘写下: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今夜年年。以及日期五月一日。“温爷爷,我走了啊。"我朝那个背影喊道。温老细致地刻着,为何说是细致?我很佩服这位劳动 者。在水镇的集市上,我从未见过有裂痕的纸花,也从未见过哪张裂掉的纸花被贴在纸灯上。窗外,那漫天的红霞不知何时没了踪影,现在还是夜的开始,夜幕降临。被针线磨平的双手周舒奕老街如慢炖的粥,不温不热,老宅院中杂草横生,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我越过 重重门槛,寻访那位技艺精湛的绣娘。提至刺绣,脑海中无不是“烟雨江南中小桥、流水、人家,女子轻挑针线、来回穿梭”之景。初见 这老街深处的宅院,便心生好奇,迫不及待想揭开刺绣与这位绣娘的神秘面纱。窗柏台前,绣娘“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缥缈瘦弱的身影在光中若隐若现。令人惊 讶的便是那是一位高龄老人,骨瘦如柴的孤单身影与满墙的刺绣作品相互依存。走近欣赏,一幅幅、一帧帧,构图疏朗、光亮平整、严谨细腻、色彩明快,针线细密且缝不外露, 轻触这些细质面料与纱线,温润如玉。那一个个图案都恰似一个个被岁月冲刷的记忆。针线穿梭的不只 是布匹,织进去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多的是劳动,是时尚,是生活,更是人们连绵不断的情感,或 多或少、或真或假的故事。当我们正感叹于手艺的精巧时,老绣娘缓缓地掏出针线,手把手儿教我们刺绣的初学。但正当她伸 出双手时,我们都为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感到诧异。粗糙的手背如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里外 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硬邦邦的骨节嶙峋,针线磨过的痕迹永远烙在了根根指头上,难以褪去。但每当她拿起针线,又如“纤纤细手织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十根灵动敏捷的指头穿棱不停, 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练得了满手的好本领。绣娘一针一线地示范,轻声细语地指导,轻挑慢捻地细描着,翩若惊鸿。空白的织物被赋予灵感,精美的图文中融入了无形诗行,浪漫古朴之美在灵魂深处绽开了花。刺绣 凭借丰富想象点缀了生活,构筑了梦中江山与诗意年华。绣针流金,岁月涟漪,当那双被岁月磨平的双手再次举起针线,便忘却了外界的一切繁华喧嚣,织 一段锦绣年华,补一方信仰天地。小工素娥潘可心她弯下腰,麻利地抱起一堆碎砖块,丢入麻袋中,一双大手布满龟裂白纹,却十分有劲。她抬起头, 抹了抹汗,却看见了天边刚升起的太阳伴着万道金光,不禁笑了。由于我家正在装修,产生了一地的建筑垃圾,自己打扫不过来,就去西门桥头的“临时工市场”叫 了她来帮忙。她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两鬓斑白却 被整整齐齐地梳在耳后,瘦小却十分能干。转眼间,那堆垃圾便有了下降的趋势天还未亮,地平线边点点晕染的光,寒风凛冽,老人的额前却沁出汗珠。“阿婆,水。”“谢谢闺 女。”她笑着接过,把手放在裤子上擦了擦,拧开盖子,这时突然看到老人的那双手,那是我见过最粗 糙的手,指甲呈乌黑状,手背上青筋暴现,像一条可怕的青虫蜿蜒,手心的裂缝像一条条干涸的河流纵 横交错,手掌上的老茧如小山包鼓起,磨出惨白的光,我不由暗自心惊。那双手旋着盖子,凑到嘴边。“儿岁呀? ”“十五。”“哦,我女儿和你一样大时,也是这样。”她似乎想起了什么,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满足的表情仿佛拥有了全世界。交谈中我得知她叫素娥,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是人民教师,小女儿刚考上公务员,儿子 今年高三。她说起儿女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天幕上的星还闪着温柔的光,太阳的一角已经在山边露了脸,眼见一堆碎砖就搬完了,“阿婆,歇 会儿吧。”“没事,我不累,想我年轻时一口气搬过五批砖呢,那时还带三个娃子,那才苦呢。不过再穷不能 穷了孩子,你看他们个个都这么有出息、,儿子还在读书,我就是再打十年工,也要帮助他考上大学。” 她像是自言自语唠叨了一会儿,又笑了,弯腰更加麻利地干起活来。我注视着她,瘦瘦小小,苍老鬓白。朝阳在她身后越升越高,照着她也亮堂堂的。那双难看的手上 下翻飞,或许布满鱼纹,或许干尽脏活累活,或许永远在底层翻滚。但,也正是这双难看的,劳动者的 手,孕育了生机,孕育了祖国的未来。摊开双手,细腻白洁的手掌让我自惭形秽,方才知道,劳动的手原来最美。致敬劳动者,在这五月来临之际,紧握你开满茧花的手,送上我真心的祝福,聆听你劳动的赞歌。老人的坚守阮禹塘寂静的街,安宁,冷清。昏暗的灯光,在街上映着。灰尘在光柱中游散迷离,绰绰如一个冥冥中的预言。一个橙色的身影映入眼帘,他依偎着斑驳的墙缓缓挪动。他看上去十分懒散,背着一个大筐子,手上拿着扫帚和簸箕。他嘟嘟哝哝地摇晃着身子,用布满老 茧的手拿着同样老旧的打火机,将叼在嘴上的劣质纸烟点着。他的脸上布满沟壑,黄皱的皮肤上嵌着斑 斑点点,干涸的嘴唇无力地张着,只剩下一半的发黄的牙齿露了出来。他佝偻着背,一双浑浊的眼睛在地上扫来扫去,一把扫帚漫无目的地在地上游荡。他来到了一个墙 角,那里肮脏不堪,墙上粘着杂草,周围的灌木几近枯萎,过路的行人都要掩鼻前行。我隐约听见他喃 喃自语:“这里就不扫了吧。”随后,他拖着略显病态的步伐缓缓离去。我心中不由得冷笑,或许是觉得这里不起眼懒得扫了吧。我对他的印象变差了。第二天,落魄得为一口饭奔波的“马路天使”又来了。他在亮着路灯的小街上走着,偶尔将几片枯萎的落叶扫入筐中,瞥了那个角落最后一眼,随后缓缓 离开,滞笨,迟钝。路灯昏暗的光也随着这病态的步伐而熄灭。“让你扫你就扫!哪来那么多借口! ”一声尖厉、气愤的叫声响起,我循声望去,一个领导模样的 人在街头训斥他。他顺从地低着头,唯唯诺诺,如此谦卑。昏暗的灯下,乘虚而入的暮色从四面围拢过来,把他那颗萧瑟的心侵蚀得斑斑驳驳。路灯的围拢中,我下了楼。不经意的一瞥使我震惊:那不起眼的角落,竟是一个猫窝。我站在墙边, 不由得一愣。他无怨无悔地挨骂,居然只是为了一个猫窝。我震惊了。老人竟只用他自己的力量,呵护比他更为弱小的生命,固执地坚守着心底的善良,默默无闻。我觉得,如此,便足矣。挥汗之美葛奕辰五月,是小龙虾蹦跳的季节。小龙虾的特写被挂在各大饭店的招牌上,空气里浸润着十三香、椒盐、 蒜蓉的香味,一盆盆亮银锋红辣辣的小龙虾,配着“咕嘟咕嘟”冒泡的冰镇啤酒,一起出现在餐桌上, 透着初夏的豪爽与清凉。深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躲进路边的苍蝇小馆,一边谈笑人生,一边麻利 地剥小龙虾,在舌尖绽放美味。今天,望着手中馋人的小龙虾,我想起了不久前遇到的龙虾老汉。四月末的天气,就如迫不及待要冲出妈妈温暖绒毛的小鸡一般,向往着外面的清凉,却又眷恋着妈 妈的温暖。在这种纠结的心绪里辗转反复,就使得空气中多了些焦躁与不安,这大抵是天气闷热的原因 吧!日历牌一页页地往后翻,眼瞅着立夏就要到来,可庄稼汉无论如何也无法靠在田边的大樟树下,正 儿八经睡上一觉。相形之下,他反倒更忙了。田中间种水稻,四周养着小龙虾。龙虾旺季到来,人们渴 望着用一顿酣畅淋漓的龙虾褪去一天的疲惫。于是老汉在忙完农活后,便不得不穿上套鞋和防水工作服, 在水田里蹿水捕龙虾了。老汉把一个个地笼展开,打结,用树枝固定在岸边,再洒向水田一一地笼淹没在水田里,绽开一圈 圈涟漪,漾在水面上。老汉叉腰站在田头,用粗糙的大手抹了把汗,深邃的眼神沉没在水田里一一他想 着一个季度前养下去的小龙虾,如今,必定在水田里蹦跳,挥舞着壮硕的大钳子。他知道,在平静的水 面下,此刻,正舞动着许多活泼的小生命。过了大半天,老汉赶来收笼。他费力地穿上防水工作服和套鞋,蹿水到田中间,把一个个地笼吃力 地从水里拉出来。“僻里啪啦”,满耳都是龙虾的大钳子相互碰撞的声音。瞅啾一篮子张牙舞爪的小龙 虾,老汉晒得黝黑的脸上,迸发了浓浓的笑意,嵌在他那千沟万壑的皱纹深处。老汉青筋暴起的手,抓 起地笼的边缘,用汗水与龙虾充实了一个个塑料筐。半年来的风吹日晒终于汇集成了这一筐筐的精品, 将搭上开往餐馆的货车,准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此刻虽已是傍晚,天气却依旧闷热,这方水田里还横着六七个地笼,放眼望去,还有这样十来方水 田。汗水早已浸透老汉的衣服,在他衣背上留下纵横的印迹。聒噪的风不安地吹着,摇动了树梢,吹皱 了野草,荡起一水涟漪。老汉倚在筐边,喘着气,似乎在定神。他望着满篮子活蹦乱跳的小生命,伸手捡起一只。看着它在 自己掌心,张牙舞爪,斗转乾坤,弹着坚实的尾巴,挣脱老汉的手掌,跳回筐里去了。我的目光落在了 老汉那一双黝黑粗糙的手上。这双手因为长时间泡水,黑里发白,起皱,皱纹纵横驰骋,如刀痕般嵌入 老汉嶙峋的手骨,指甲也已经很久没有修剪了,发黑的指甲褪去了本色,两条青筋像山脉般在手背上绵 延开来。儿处被小龙虾咬的伤口贴着油腻破烂的创可贴,有的干脆就让伤口裸露着,任凭淌血发炎。可 就是这么一双手,能将龙虾一手养大,能制服狂躁的龙虾,把它们送上初夏夜晚的餐桌。我的思绪又飘回了眼前这只肥美壮硕的龙虾身上,一口咬开,鲜味伴着蒜蓉的香味,舒透全身。嗯, 今晚的龙虾有些不同,大抵是在这其中,我还品出了挥汗之美和成就之美,才如此与众不同吧!绣手曾虹霖绣手万千,而在景秀心中,最妙最巧的手当属奶奶的手。景秀的奶奶,在未出嫁时,那手就出落得白皙白皙的,一双十指玉纤纤,“腕白肤红玉笋芽”,村 里人见了,都夸这手生的好。出嫁那天,景秀奶嫌轿子上的图案不好看,她自己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 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把轿顶绣了丹凤朝阳,轿顶下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轿子一抬起来, 流苏随着轿夫脚步就和着节拍摆动起伏,真像是在水上走。最出色的是轿前的一对飘带,一边一条金龙, 那金龙的眼珠绣的乌黑闪亮,她又请人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这顶 轿子,从娘家抬到婆家,一路上,万人瞩目,连声称赞:“这家姑娘的手真巧,心思也真妙。”景秀奶奶出嫁来的村子很久就有刺绣的传统,村子里的女人闲来没事就在墙角跟边,沐浴着阳光, 一边刺绣一边聊天。奶奶这双手真是适逢其时,那双洁白细致的双手在白布上纵横驰骋,轻舞飞扬。那时景秀才刚满八岁,奶奶便开始教景秀绣衣,奶奶握着她的小手,一边讲解如何辫线,一边将景 秀的手往布下探去,无奈景秀生得一双漂亮的手,可对于绣衣这件巧活儿,硬是一窍不通。时光啊,如奶奶手中的绣针一般,一挑一穿,便缓缓地逝去了。又是一个新年,这年是景秀的本命龙年,奶奶在大家都吃着年夜饭时,默然无声,步履蹒跚地回到 自己房间,她拿起绣花针,在一块事先就精心准备的白布上,一针一针地开始绣起来,在那些做了记号 的地方如行云流水一般地穿入抽出。似乎她将美好青春的时光,喜乐甜蜜的人生都倾注于针线上,那线 或红、或黄、或蓝、或紫最后一提,一道龙腾祥云图便在白布上赫然显出。可惜的是,奶奶绣完便私藏在那柜中,束之高阁。光阴白驹过隙,悄无声息。景秀逐日长大,奶奶日益苍老。原来那双手,停留在那灰白的病床旁。记忆里那双巧手,如今却变成如此不堪入目:那双润泽白皙的手已变得粗糙深黄,指尖已立起突兀 的倒刺,因病魔的折磨,触目的青筋在皮包骨的手上紧依,手上的老年斑如黑洞一样压迫着奶奶,也压 迫着景秀的心。忽然,奶奶那无力的双手,硬是向床头柜伸去,双手牵扯着身体,终于,她拿到了那木盒。打开,原来是那年新年晚上,奶奶织的龙腾祥云图,在祥云图旁是陪伴奶奶一生的绣花针。奶奶将 祥云图和绣花针递给景秀,抚摸着她的手说:“多好多巧的一双手,别辜负了这双绣手啊!”太公的温度 郭瑾瑜抬起手,望向那儿,仿佛还有着太公的温度。太公是个木匠。小时候去磐横的老家,在石子路上走着,远远地望见了太公与太婆的身影。太公那个时候虽然年岁 已高,半夜。但也算老有余力,闲暇的时候做做木工的一些小玩意儿。听母亲说,太公原先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木匠,村里有什么做门做椅的事儿,都找他。他有一双灵巧 的手,经他加工的各种木质玩具,个个都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那天下午,我们一家前往老屋。天色渐晚,硕大的落日悬在天边,在老屋前的池塘上映出同样硕大 的影子。我坐在老屋二楼的阳台上,双脚垂在半空,享受着乡间的晚风,好不惬意。“吃饭啦! ”楼下传来母亲的叫声。“唉,来啦!”我应着。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最后的夕阳。不久,庞大的落日便落入了池塘,水火 相容,有一种特别的景象。吃饭的时候,太公用左手拿着筷子,好奇的我,也学模仿着左手夹菜,可是筷子就是不听使唤,碗 里的饭菜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和我躲猫猫,怎么也夹不住,倔强的我非要夹出点东西来,只弄得饭桌 前到处都是饭菜。大家都笑呵呵地看着急得冒汗的我,太公用他粗大的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眯眯地说: “囱囱,这可急不来,慢慢学哦! ”每次提到这,母亲便得意地说,用左手拿筷子的人都很聪明哦。但, 细瞧那双握着筷子的饱经风霜的大手,似乎不再那么灵巧了。吃完饭,天色已晚,但我看到太公锯木板,便赖在这儿不肯走。只见太公用手摩拿着木板,那双满 是老茧的龟裂的手在木板上比划着。估摸他当时要做张小凳子,我也不太清楚。我趴在桌子边望着,饶 有兴致。太公锯着木板,扭头看见我,他笑了,那是淳朴的笑。太公拍拍我:“要不要给你做只小兔子? ” 我的眼中迸出光来:“好,我来画! ”说完便拿来记号笔,在另一小块木头上画着歪歪扭扭不成形的小 兔子。太公笑了笑,把着我的手将那只兔子一点点画出雏形。那双布满老茧、沟壑的双手,此刻却充满 了温度。我抬头,对着了一双浑浊但真诚的眼睛。我被母亲拉回家。那晚,我站在路口朝太公和太婆挥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可是后来,我再也没有拿到我的小兔子。太公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我闻之一震,那时也已好久没去老家,具体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只听 说太公跌了两跤,就再也没醒过来。母亲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承受这一痛苦,我也一言不发。我那时还小,但也知道生死离别现在再想,仿佛还能感受到手上留有太公的温度,如何能忘了这一切,再也不能拿到我的小兔子我苦笑。花在布上,手在布后江媛针线间一朵朵鲜花踊跃而上,刺在那昏暗的天空,似星辰般耀眼。她独自一人坐在屋里,双腿用稻草席裹着,一盏煤油灯闪烁着微亮。窗外,是清晨的一抹宁静。天 空还是渲染着浓浓的墨色,空气有些沉重,更多的则是寒意。玻璃中反射着她辛劳的背影,佝偻的身子, 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她左手压着洁净的棉布,右手细握着穿好线的银针,俯下腰,双眼牢牢地盯着那 枚针。只见那手似田间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便轻快地上下翻飞。那针线也依着手的韵律,在棉布 上下变换着,留下一丝红一缕绿。倾刻功夫,一朵娇艳的牡丹花便留在了棉布的一角,鲜艳的花瓣,多 姿的枝叶,似留住了整个春天。天空被层层拨开,映出几道白,使它一下子明亮了许多,煤油灯已被她熄灭,在微弱的亮光下,头 上的几根白发丝格外显眼,手指处满是藏不住的茧和与受过的伤。但那轻盈的模样却不失少女时的傲娇 与毅力。她在心中哭诉,家境贫寒,那一点点仅有的积蓄根本不够孩子们上学、吃饭。她的眼中布满了 血丝,还有那想流而又从未流下的泪水,正是这些如杀猪刀般使她的青春和美貌被夺走。天逐渐敞亮,太阳携着一袭红纱,冉冉升起。她只顾埋着头,双手一如既往地迅速移动着,发麻, 破皮,她的手却不愿停,似乎没有了知觉。终于,太阳升起来了,她放下了手中的针,满意地看了看手 中的成品,花枝招展,艳丽而又不失一股淡雅。她抬头望向窗外那明艳的天空,达不到边的天际,露出 了久违的笑容她是我的奶奶,更是一位默默付出的绣花者。她们的双手受过血泡、老茧与无尽的伤痛,但留下的 却是一片片飘落的花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花很美,绣出来的花更令人沉醉,因为那背后是一双双辛酸的手。阿瑶的手罗若瑜阿瑶要当老师!这个消息从村头传开了。阿瑶是枣林村地主家的女儿。作为枣林村少数的千金小姐,从小便在家中抚琴作诗,挥墨摹画。阿 瑶的手轻抚宣纸,手如柔美,柔若无骨,肤白如新剥的鲜菱,指甲微微泛红,十指尖如笋,腕似白莲藕。 在舍中织件单衣对她来说便是累活。到了适学的年龄,瑶父便让老师来家中单独教学,阿瑶是读书的好苗子,聪颖的脑袋配上勤奋的双 手,让她很快以好成绩考入县里女子中学。阿瑶在县里上学,围墙外就是一所小学,穿过青石板的弄堂,常常飘荡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课间 游戏的欢笑声,这不禁让她脑海中时不时想起枣林村学堂的那一间茅屋与几位单薄瘦弱的学生。从此, 阿瑶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回村当老师。三年的时光,在琴棋书画与枣林的交织中缓缓流过,每到寒暑假,阿瑶总要回村里,召集村里的孩 子们来家里认字,做算术,唱歌,游戏。岁月的韶光缀满了爱的芬芳。可阿瑶的手变得些许粗糙了,也 晒黑了不少。高中毕业的她本可以在镇上获得一份清闲的工作,可她二话没说,毅然选择回到枣林村。枣林村。枣林村偏僻的角落,小学校舍已经沉睡七八年了,杂草丛生,树木倾倒,枯枝败叶,整整满满一园 子。阿瑶便向父亲借钱,从镇上到村里,从村里到镇上,买砖头,买木材,买黑板,找教材,阿瑶在夏 日的炙热下,脸蛋晒得通红,手臂变得黝黑,手心手背被道道荆棘划出血口子,可当她擦干汗水,抬头 凝望的那一刻,内心有说不出的满足。毕业后的那个暑假,当她将最后一根粉笔放在讲台上。枣林村仿 佛被重新注入灵魂。一年,两年,三年,尽管只有一位教师,一个班级从七个人到十个人,到五十个人,离不开阿瑶每 天放学后一家一户的家访,耐心地劝说,许诺垫付学费。从复式教学到包班全科教学,阿瑶最喜欢手把 手教孩子们写字,粗糙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脱皮的手指与泛黄的练习本相互摩擦着, 发出沙沙声,静谧而动听。黑髅髅的手指不再纤细,常常沾满着雪白的粉尘,如同天使的魔法棒,让娃 儿们的字从荷叶般歪歪斜斜变得端正有力。褪去了泛红的温柔与稚嫩,孩子来越发喜欢这双暗沉粗大的双手。春天,孩子们摘来红红的山莓穿 成手链,围成一圈,给阿瑶戴上。夏天,阿瑶带着孩子们到溪边戏水,摸鱼抓蝉,那大手捧起的欢笑声, 令人开怀。秋天,家家户户的庄稼成熟,孩子们下地干农活,累了扑在阿瑶的怀里,轻轻享受着抚摸。 冬天,刺骨的寒风伴随着泥泞的道路,阿瑶拉起孩子们的手结伴上学,那队伍里流淌着每个人手心的温 度。送别第一届毕业生,五十多个小脑袋,齐齐地依偎在阿瑶身边,阿瑶用粗糙的手抚摸着孩子们的脸, 鼓励他们。阿瑶已三十出头,依然没有结婚,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微笑要比那甜美的爱情更滋润,更 温馨。阿瑶一手带出了五个毕业班,三十年,每个星期一,她都会带领孩子们去教室外空旷的场地上升国 旗,干裂的掌纹与绸状的布料相摩擦,五星红旗下的枣林小学,总是显得格外庄重。教育局派了七八个老师来到枣林小学,阿瑶拍拍年轻教师的背,笑道:“国家的事,民族的事,每家每户的事,要好好干啊”!好好干,是阿瑶的初衷。青丝成霜,芳华尽逝。蓦然回首,岁月的时光散落在季节的容颜里,斑驳 了记忆,苍老了韶华,轻拨弦。如今,枣林小学已经撤并镇中心校了,可门口的老榆树下总是放着一把老藤椅,一根拐杖,孩子们 都知道,这是他们的阿瑶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