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docx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1 .群众内生动力难以激发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 参与和推动,因此,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加快激活农村居民 的内生动力。当前,在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方面尚存在 如下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农民异质性增强,流动性增强,难以激活全部 农户参与农村脱贫与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的日益 普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入大城市。现如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去城市工作学 习,使得乡村人力资源出现空心化现象。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大部分是进城务 工所得,小部分是通过务农或其他方式所得,农民与农村关联的粘性降低,因此, 激发农民回乡建设的积极性比较困难。第二、自主脱贫意识淡薄,存在部分缺乏 主动性的贫困户。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福利性诱惑,扶志问 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有的农民以欺骗的形式骗取扶贫物资,占用扶贫 公共资源,客观上助长一些贫困户的惰性,妄图坐享其成。这部分贫困户不想付 出劳动,却要享受发展的成果,置身事外的同时却看重个人利益,对于村级项目 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公共环境建设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 村振兴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影响脱贫态度,还存在部分贫困人员自身能力不足、 科学文化素质低,这部分人对脱贫认识不足,自主性较低、缺乏自信心,影响脱 贫的质量和进程。第三、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难以协调。目前,扶贫多是政府 居于主导地位,由政府主导、行政推动,扶贫方式多以责任捆绑方式自上而下推 进帮扶脱贫,与人民沟通协商较少,致使广大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 难以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我们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 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所以,在通往乡村减贫振兴的路上要全体人民一起奋 斗,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激活扶贫的内生动力。2 .脱贫体制机制衔接不畅目前,脱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工作处于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阶段,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经过全党全国人 民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健全的扶贫体制机制,累积了较为丰 富的扶贫经验。乡村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体制机制方面的要求 与脱贫攻坚不尽相同,体制机制的有效衔接是两大战略顺利衔接的基础条件。目 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衔接 政策不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地方政府开始着手 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目前,虽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形 成,但具体的衔接政策和实施方案还不完善。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二者 之间的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但依然缺乏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具体细 则。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实践中推 动二者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无法有效衔接问题突出。第二,组织协调 衔接较为困难。在脱贫和振兴实践中,负责两大战略实施的机构和部门不统一, 一般来说由扶贫办负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由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 施,二者在产业发展、乡风培育、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等具体事宜由不同部门负 责实施推进,但是存在诸多职能交叉和错位。因此,在脱贫实践过程中,沟通存 在一定的障碍,无法及时有效协调处理,贫困地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组织 衔接不畅的现象。第三,项目规划协调难。脱贫攻坚的某些特定脱贫项目是特惠 性政策带来便利得以发展的,一旦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特惠性政策相应的就会产 生一定的局限性,束缚扶贫工作的深化开展。目前,乡村执行的很多扶贫项目, 无法完全有效衔接,统一部署,2020年后,要将未完成的项目统筹纳入乡村振 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进行衔接或将其独立完成,统筹协调脱 贫项目。例如,脱贫攻坚收官后,在脱贫攻坚战中“保基本”的政策就会影响现 阶段的扶贫工作,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着眼于大局展望未来的长 期发展,必须要转换“保基本”的思路,建设一批生命力旺盛的乡村产业。3 .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困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动力。当前, 虽然乡村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在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产业 升级发展困难。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扶贫产业可持续性不强。在脱贫攻坚实施 时,由于政策压力、市场压力和基层干部自身原因等因素,被选中的产业前期资 源投入较大,得到政府和市场足够的关注,发展势头猛速度快。但是,到了后期 由于农民能力不足或是后续保障不到位,导致供血不足、后期乏力,使得产业助 力脱贫的目的偏离预期。同样,产业发展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发展都有 一定的周期性,大部分产业很难短时间内实现产业的升级迭代,扶贫产业同样要 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市场规律,特别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第二,扶 贫产业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多数地区扶贫产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生搬硬 套不适合地区发展的成功模式,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扶贫效果平平。一方面,部分乡村产业分布散乱,农民对农产品的把控不同,无法形成特色 鲜明的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选择的特色产品都较为集中, 将当前全国400多个贫困县调整产业结构的目录拿来比较,就会发现,各地重点 支持的产业项目极为相似,往往是茶叶、柑橘、舜猴桃、枇杷、苹果、西瓜、桃、 梨、荔枝、蔬菜、食用菌等。由此可见,乡村产业出现同质化现象,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选择充满随机性,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第三,农民主体性缺失。目前,因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认知能力较差,大部分农民脱贫能力不足,部分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且态度消极。 而且,基层政府在脱贫指标压力下易采取资产收益扶贫的方式,通过发放红利分 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但是,通过发放红利分红式的扶贫并没有使贫困人口切实 地参与扶贫,贫困人口依然没有掌握可持续脱贫的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存在 重新返贫的隐患。任何脱离农民自身的产业发展,都与产业兴旺相悖,持续的产 业兴旺需要的不只是外界的帮助,而是贫困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心态和能力。第 四,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虽然,经过八年脱贫攻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仍然 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慢的地区,一般分布在环境恶劣、位置偏远的深度贫 困地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市场经济往往发展缓 慢。所以,产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存在发展需求和外在环境落后相 矛盾的问题,想要实现产业兴旺较为艰难,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阻碍 经济发展的乡村投资环境。4 .农村乡风文明亟待培育乡风文明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 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乡村不良风气盛行,如“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 迷信活动等,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阻碍农村居民自身全面发展的 步伐,更加干扰乡风文明培育。其表现具体如下:第一,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普遍 较低,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如农民文化素养、科技素养 不高、文化生活空虚等,使得农村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目前,乡村存 在重视物质文明轻视乡风文明问题,随着城乡发生变化还存在轻视农民主体作用、 轻视组织活动的现象,部分地区仅仅把文明建设理解为组织文明宣传活动、修建 农民活动室等简单的行为。经研究发现,部分乡村地区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时,仅 仅只盯着农民家里冲水式厕所的改造,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依然处于落后状 态。所以,不仅要提高对乡风文明的重视程度,还应该改变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 第二,中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村居民,千百年来的乡土生活造就了长期居住在农业 社会中的人们思想保守且万事求稳,这是大部分农村人根骨里的特性。所以,对 于精准脱贫攻坚有些人持懈怠消极的态度,自主脱贫的意愿较弱,大部分人抱有 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等待政府主动帮扶、依靠政府帮助的消极思想盛行。因此, 在封建习俗盛行的地区要想摆脱贫困、培育文明乡风,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 清扫消极的思想,人民群众应当以积极的面貌响应,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推脱 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和二者有效衔接。5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是农村脱贫与振兴发展的重要通道,脱贫 攻坚和乡村振兴都亟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扶贫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 境基础。经过八年脱贫实践,乡村发展依然大幅度落后城市,最直观的差距就表 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发展质量较低,水平亟 待提升,这不仅影响农村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和有 效衔接。具体表现:第一,乡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是依然有很大改 进空间。深入推动扶贫振兴,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距离均等化和 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有些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 现了从无到有,但是与城市相比水平依然较低。据调查,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最急 需的是田间道路硬化、公共交通和村内道路硬化等,也亟需建设养老院、路灯、 图书馆和公园、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所以,“四好农村路”建设尤为重要,扶贫 振兴首先要对贫困村公路实施改造,提高公路等级,通过一系列利民工程建设提 高乡村生活质量。第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然较低。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对我国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6个省125个村庄的数据现实,村 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务分别是就业创业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险、住 房保障等。而且,村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普遍大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因此, 要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推动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发展,必须要引导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提高乡村发展的基础 条件。6 .乡村人力资源空心化严重首先,随着我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的日益普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 入大城市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青壮劳动力为了更美好富裕的生活都纷纷涌向城 市,导致乡村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缺乏劳动力。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第 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 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6023万人,占比只有19. 2%; 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4848万人,占比有47. 3%;年龄55岁及以上的10551 万人,占比有33. 6%。所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人力资源的空心 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如今城乡发展的激烈 竞争下,农村人口仅仅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收入是无法维持“一户多口”的日 常生活开支。所以,面对城市提供的高薪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农村青年选择进城 务工,投身城市建设的熔炉之中。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 农民进城寻求发展,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现象。其次,乡村缺乏懂得农业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一方面,农业技 术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化水平低,农业专业的高校学生回流农村的人数凤毛麟 角,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新技术发展困难,难以在乡村推广普及,农业技 术机构职能无法履行。例如河南省息县种子站,17人上班,但是只有58岁的站 长是种子站唯一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农村 出身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城市,而城市的年轻人即便在基层锻炼,一般在合 同期满后也会回到城市。因此,留在乡村的年轻人和专业人才比较少,乡村建设 主体队伍薄弱,既缺乏一线劳动力,又缺乏懂得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 所以,乡村减贫振兴面临巨大的人才和劳动力瓶颈,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回流和 专业农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人力资源缺乏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脱贫攻坚取得 的成果,更制约乡村振兴的开展。7 .中央政策落实效果不佳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部署缺乏统筹协调。从对乡村工 作的考察看来,有的地区在实施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级工程 时会有失偏颇,导致乡村工作中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缺 乏长线思维和大局意识,或是头重脚轻草草结尾的现象。例如,有的地方在进行 扶贫实践时,脱贫攻坚就只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就只谈振兴,严重忽略两大战 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过渡期处于断层状态,导致 扶贫项目交叉、部门功能重叠、人员冗杂等问题。其次,扶贫政策在实施时出现指标化和碎片化现象,易出现政策理解偏差, 导致衔接随意化、零散化。准确理解政策是科学执行政策的前提,真正检验脱贫 工作的不仅仅是党中央划定的一系列指标,而是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真正改 善,人民是否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一方面,重点任务指标化问题突出。从全国扶 贫实践的情况看来,由于从战略层面对重要的任务进行分解处理是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大多数官员在施策时都会采取分解处理的手段。但是,一旦进入执行过程, 就会出现过度工程化、指标化等现象,负责脱贫任务的部门对于脱贫任务有硬性 分解任务、依赖考核和单纯依靠督查等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任务分解是为了更 好的完成脱贫任务,而不是成为僵化的教条禁锢基层扶贫官员。另一方面,政策 碎片化严重。为了更高效的实施脱贫攻坚,不同阶段国家会做出调整相应的政策, 因此,脱贫攻坚在实施过程中会践行各种不同的脱贫政策,不同实施主体在产业、 教育、医疗、生态等实施不同的具体举措,在实施中宏观政策易被拆分为碎片化 的具体措施。当前,各地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的还存在一 定偏差,不同执行主体对政策理解不同或者理解不够透彻,在执行时会产生一定 的偏差,导致脱贫政策效率低下以及结果达不到预期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