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八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
资源ID:67122646
资源大小:32.1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八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八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 德附会制度,所用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黄河也改名“德水”。此举的实质是( )A.为新政权寻找合法性B.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C.论证王位世袭的正当性D.体现儒家思想的包容性2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三公九卿之外,扩充了尚书台,设尚书令(秘书长)、尚书仆射(副秘 书长)和尚书(秘书)六名,六尚书又分管六曹,形成了庞大的新中枢机构。这种变化( ) A.扩充了丞相权力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统治基础D.打击了土族地主3 .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 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 惩罚的。这表明()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C.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4 .在中国,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 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A.消除了纷繁复杂的胡汉矛盾B.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统一了长期分裂的多民族国家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 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 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1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罪疑惟轻”“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二者均重视证据的作用,体 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嫌疑罪的判定,没有体现重罪轻判的理念,也不能体现法律的宽松灵活,故A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律至上的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考生可结合材料“罪疑惟轻”“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 何人”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 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2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斯巴达的制衡和均衡体系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 斯巴达的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可以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体现了公民和国王间的 制衡,c项正确;“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王位世袭”只是强调了王权,没有体现材料“平等”“制衡”的主旨, 排除A项;“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只是强调了长老会的权力,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陪审法庭”则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力,也没有体现材料主旨,而且斯巴达 公民掌握的是监察权而非陪审法庭,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了斯巴达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斯巴达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 .【答案】C【解析】经法律审判任何人都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说明是保 护个人权利不被随意侵犯,体现了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故选C;这一规定针对的是保护个人台法权力,而不是剥夺王权和进行权利分割,排除AB;通过大宪章的规定保护个人台法权利,说明之前并不是自由平等的,排除D。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 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4 .【答案】A【解析】法国三级会议是腓力四世在与教皇斗争的关键时刻为取得国内广泛支持而召开的会议。 该会议主要职能是各级如何分担税收,解决财政困难。会议的召开时间由国王确定,开会期间各 等级分别集会,各有一票投票权。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故选A项;BCD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实现世俗权与教权的分离,打破了罗马教廷和天主教 会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增强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对德意志民族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 影响,可见路德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题意,应排除。材料反映改革对德国近代化是深远影响,并非直接作用和影响,故C项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与分析。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6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一一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 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要求建立一个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廉洁、高效的政府,这就推动了英国文官 制度的建立,故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当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故D项错误。故选:Co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 阶级一一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结合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分 析。本题考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 .【答案】【小题1】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 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小题2】区别:西周层层分封,汉代一层分封。演变:汉初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后来 封国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小题3】评价:初期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积极性居多;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影响稳定,消极性明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汉朝政治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推行分封制的根本目 的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汉初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分析;第三问结合分封制的评价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汉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 能力。18 .【答案】【小题1】成果:保证议会立法权;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中等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小题2】权力分配: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拥有立法权; 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原因: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特点:制约与平衡。【小题3】认识: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 的议会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 分析;第二问结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分析;第三问结 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 能力。19 .【答案】【小题1】科目:孝廉、秀才。区别:一个重德行,一个重才能。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但是举荐权为官僚和权贵掌握,阻断了平民上升通道。【小题2】关联:前者打破了由后者造成的豪强大族控制的选人权,但是前者延续了后者重视群 众舆论和公共意见的特征。积极意义: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吏治澄清,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察举制的内容和双重影响分 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关系以及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 识分析的能力。20【答案】【小题1继承:和亲(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准喝尔部叛乱;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创新:设立理藩院,在青海、西藏设办事大臣,在西南改土归流。【小题2】启示:既耍秉持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调整,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民族 政策。平等对待各族人民,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民族政策。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的民族政策;第二问,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民族政策对今天我们处理民族事务的启示。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民族政策,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A.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B.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C.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D.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6 .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 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7 .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 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慈 禧太后()A.谋求富强同意有限变法B.与光绪帝政治理念一致C.假装变法实为图谋政变D.与维新派变法理念相似8 . 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 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 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9,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五条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 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该规定有利于()A.粉碎国民党的反共围剿B.打破日军“囚笼”政策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国共两党军事合作10 .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 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参考材料,同时指出,我们应该研究日本、西德(联 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的情况,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由此推断,中 央工作会议()A.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A.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C.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思路B.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D.认可了市场经济的作用11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12 .在斯巴达统治者看来,他们的政治体制是绝对平等的。确实,斯巴达公民也自称为“平等的人”。斯巴达的制衡和均衡体系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此,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王位世袭 B.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C.监察官由选举产生,可审判国王D.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陪审法庭13 . 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14 .法国的等级代表会议被称为三级会议,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1302年法王菲力四世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三级会议,法王召开这次会议,意在()A.加强王权统治 B.维护教会权威 C.获取征税大权 D.削弱贵族势力15 .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16 .“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一一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一要求促进了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文官制度的建立D.福利国家的形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 .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久远。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因为封建制和宗法制是二位一体,被封的都是周天子的亲戚,自然起到了 “屏藩周室”, 亦即起到了保护王室的作用。对诸侯来说,实行封建也是为了维持基础的稳固,所以左传文公七年载乐豫的话说:“公族,公室之被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材料二虽然汉初实行封建制在名义上是仿照周代遗意,但在实质上有很大区别。西周的封建 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 六郡不等。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没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 逾古典,而那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以上材料均出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制度的演变。(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封制的评价。18 .议会民主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种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案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689年权利法案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1694年三年法案规定议会是常设性立法机构,至少3年召开一次。1697年年金法案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王继承者必须是国教徒;国王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国王不得免除终身 任职的法官的职务。1832年改革法令废除56个保守的“腐败选区”,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根据阎照祥英国史材料二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 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不少国会议员也意识到,造成“帝王式总统”的原 因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摘编自赵可金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斗争的实质。(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这些反映了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的什么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19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具有因时因势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 种,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察举以举算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 手中。一般没有门路的布农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摘编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材料二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 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 正将人才分为九等,详记年藉各项,并加评语。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 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它的推行一方面解 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 的紧张关系。摘编自李雪松从三国乱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与弊(1)据材料一,指出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以及它们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察举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关联,归纳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的 积极意义。20 .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统治者注意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前期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丰富经验和成果,不仅对后世统治者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对于今天我们看待民族问题、管理民族事务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首先,善待和处理 民族问题需要继承与创新。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面临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较明朝 更为复杂,处理民族事务的任务也更艰巨和繁重,但事实证明清朝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民 族政策方面比明朝更稳妥和有效,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善于继承与创新。清建国初便承 袭明制,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民族地区实施了不 同的民族政策。在处理民族事务上的创新,成为清朝迅速建立起全国政权和边疆长期稳定发 展的重要原因。彭白雪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初探(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朝在民族问题上的“继承与创新”。(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民族政策对今天我们处理民族事务的启示。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会制度,所 用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黄河也改名德水'”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相信“五 德终始说”,力图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改朝换代提供政治传承上的合法性,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替皇帝制注入神圣性”并非是此举的实质,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王位世袭”无关,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D项错误。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认为周属于火德,秦朝代周,水克火, 秦即水德。于是以水德附会制度,所用旌旗、符节都崇尚代表水德的黑色,黄河也改名德水'” 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 等。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三公九卿之外,扩充了尚书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削弱三公的权力, 加强尚书台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根据材料“设尚书(秘书)六名,六尚书又分管六曹,形成了庞大的新中枢机构”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一变化削弱了丞相的权力,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没有体现打击士族地主,D项错误。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在三公九卿之外,扩充了尚书台” 及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 度中等。2 .【答案】D【解析】“亲亲得相首匿” “同居相为隐”“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 要对其进行惩罚的”表明人伦关系影响法律,故D正确;超越法律规定、重视宗法血缘关系、法律体系不健全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故选:Do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 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3 .【答案】C【解析 1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 汉族姓氏”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 故C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时期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只是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故选:Co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结合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 .【答案】C【解析】A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族观念,排除A。“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体现是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故排除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涉及是唐朝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故C正确。“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是清朝康熙帝关于修筑长城的原话,故 排除D。故选:Co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反映唐代民族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 .【答案】D【解析】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虽体现了对官员的监察作用,但设立民拿官制度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中“违旨”和“扰于民”信息显示,“民拿官制度”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 的,所以明律中的规定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符合题意; 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对材料顾问的准确理解和解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选择答案。本题是典型的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 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 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 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I)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 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6 .【答案】A【解析】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与光绪存在纷争,对其改革内容和方式多有不满,故B项错误;虽然后来发生了戊戌政变,但材料体现的是变法之初的慈禧态度,和变法发展中的态度变法无关, 故C项错误;维新派触动政治制度深入变革,这是慈禧不能接受的,故D项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 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结 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是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故B、C两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政党政治思想的演变 及其原因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 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可 以看出是要团结更多的力量建立民主政权,结合陕甘宁边区这一信息,我们可知当时是抗日战争 时期,所以材料中的措施应该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正确;从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可以看出,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地区,粉碎国民党的反围剿是南方革命斗 争的表现,排除A;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是百团大战,排除B;陕甘宁边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D。故选:Co.【答案】C【解析】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是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成果,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学习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先进发展经验, 转变了封闭自守的经济发展思路,故选C项;1978年11月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市场经济的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排除D项。故选: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