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点评-发声练习.docx
人音2011课标版(简谱)一年级下册第五课发声练习教学设计点评执教:珠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童琳点评: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容梅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张蔚本课选取的是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五课游戏发声练习“火车开了”第二课时相关内 容,属于歌唱教学的延伸性技能教学,综合活动课型,教师运用PPT多媒体课件及微课辅 助教学。现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学习者分析、认知结构及思维形成过程分析等方面 做如下点评。一、关于教材分析在此部分,设计者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将本课放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科知识 与技能学习角度思考。童老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中提道:“孩子们学习歌唱,进行练习的时候, 必须考虑音域范围循序渐进地拓展以及头腔共鸣训练的渗透。”同时强调:“头声共鸣训练设 计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需求。重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 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结合孩子们熟悉的火车形象主题歌曲, 鼓励孩子们在模仿演唱、演奏、律动及创编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歌唱及趣味性。”以上表述充 分表现了童老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多维角度剖析小学低学段音乐教学特征, 以此学段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关注歌唱教学核心技能培养和延续性 发展,为学生科学学习歌唱发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编写(一)教学目标制定具体、明确1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教学目标的主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游离不定。新课改的理念 下,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第一关键特征。2 .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设计者结合本节课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获得良好音乐素养上做 细做实,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制定上,能够将本节课涉及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分别写出。设 计者能采用了可观察、可检测性语言进行描述,但不够准确,如:目标1:通过直观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让学生在各个方面找(感受)练声的 乐趣。目标2:采用奥尔夫等音乐方法,围绕歌曲火车开了,在气息、声势、体态律动、 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练声。目标3:引导学生能控制呼吸,用不同方式逐渐体验气息在歌曲中的运用,并能用自己 熟悉的呼吸方式演唱歌曲。(二)对应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各层次目标,将上述目标分析如下: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目标1、2目标1、2目标2、3目标2元认知知识目标3从本课预设目标的知识维度来看,主要是程序性知识,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及学科教学特点。而在认知过程的维度,涉及记忆、理解、应用、创造四个层面,其中记忆、 理解与应用目标较多,能体现教师注重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从课堂实际操作情况 来看,认知过程维度还包括分析这一层面,未具体在教学目标中被描述,具体事例如下:记忆:本课中,教师引导孩子边聆听边演唱第一课时学习过的歌曲火车来了有秩序 进课室,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让孩子进入本课的音乐情境,并为后面练声学习做铺垫。(详 见课例视频00:1100:49)分析:在孩子们观看火车开动视频,感受火车声响长短不一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声响 节奏进行分析,邀请孩子使用瓶子吹气为视频伴奏的时候,鼓励孩子讨论不同的吹奏方法, 并寻找合适的演奏法。旨在培养聆听、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见课例视频04:07 05:16)图1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连续吹奏X2L此难点,启发孩子们寻求解决方法理解、应用:教师巧妙地借用微课插入到本课教学活动中,让孩子直观高效地学习“吹 瓶子”这项技能,从中感受能借鉴于演唱的气息运用方法,同时感知音乐活动趣味性。这项设计是本课亮点之一。(详见课例视频05:3207:07)图2图3学生们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吹瓶子”技能通过“吹瓶子”进行气息练习这一设计体现了童老师能将简单好玩的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于教学中,同时能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与技能系统,并对未来教学内容(包括竖笛教学)有意 识进行渗透与铺垫。活动设计中,紧密联系本课第一课时歌曲中三个核心节奏x XX X-, 以及歌曲乐句结构,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孩子们在活动进行的同时,就完成了为歌 曲伴奏这一实践任务的练习。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应用能力。(详见课 例视频 12:2117:26)XX xxl XX xxl XX XI X - IITK TK TK TK TK T T -Q Q Q QAcVi xxxlx-lxxxlx-llTK T T - TK T T -图4图5学生们运用“吹瓶子”练习并巩固已学核心节奏型创造:本课的“声势伴奏”环节是最大亮点,这是一个惊现孩子们创造力、享受不确定 性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聆听、模仿、联想及创编等环节,既为一年级学生提供模 仿学习机会,也为他们预留出创意的空间,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卡通形象进行学习,拉近了孩 子们与声势学习的距离,也为他们提供模仿范本,孩子们的课堂生成成为教师搜集数据也是 后面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资源。学生也在此过程感受到创造的成就感。新课标要求的发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详见课例视频11:3420:20)图6学生自信地展示自己为X-创编的图7归纳呈现学生课堂创编数据“wu”声势伴奏方式教学目标撰写修改建议建议将教学目标主体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并使用认知/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描 述应采用更明确、简炼、具可测性的语言。例如改为:1 .体验“吹瓶子”游戏,根据所知所学创编声势律动,感受“练声”音乐实践活动的 乐趣。2 .借助微课“吹瓶子”自主学习并解决连续吹奏会 时发现的难点。3 .用己学节奏“X XX X创编一组节奏,同时为其配上能感知歌唱高位置的母音 如"wu”等创编声势进行练声,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三、关于学习者分析教师不仅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还从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分析孩子们认知偏好。 童老师关注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直观经验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理解、 关注学生对活动的态度及参与程度,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本课采用了体验、实践与创编相结合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为参与上 升到思维参与、情感参与,通过难易程度适宜的微课学习、表演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从而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效果。四、关于认知结构及思维形成过程分析2011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 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为此,设计丰富有效的音乐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显得尤为重要J本课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经历“感知体验 一分析思考一自主学习一表演实践一模仿创编”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进对音乐的喜爱,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实践与创编能力。课堂气 氛活跃而充满趣味,一年级学生不但没有走神,还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精心设计环环紧扣 的每一个活动中,学生的分析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创编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 一年级开始,童老师就有计划、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相信在她“故意的” 循循诱导下,学生们的知识架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知识与技能逐步被完善,这种有前 瞻性的、渗透性的训练与教学方式,是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符合音乐艺术教学设计思 路,也符合学生们学习认知规律,同时展现了一节有序、有趣、愉快的课堂。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些建议:本课程设计初衷是为学生初步建立练声习惯,引导学生感 知“头声”,同时学会在演唱时使用腹式呼吸法演唱不同节奏。首先,一般初步建立头声感 觉的练声母音多以“wu”“lu”“Iv”为主,活动五音阶的练声中,引导学生创编配音时可多 倾向此母音。其次,学生在进行配音时,教师应多关注高位置演唱要求的说明,如口腔状态 要求、面部表情要求以及积极的呼吸准备等。尽量建议学生们有准备地演唱。再次,入门级 的练声曲一般建议音阶或母音使用不要超过3个。音阶上下行可以使用同样的音接或母音进 行感受发声。最后,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发声练习,为了引导学生们感受稳定的发声感觉, 尽量少用大幅度律动,以稳为妥。图8课程练声曲所使用音节过多本课为歌曲火车开了学习的第二课时,在活动6中,可以建议学生运用所学的发声 方式进行复习演唱歌曲,这是歌曲演唱的一次深层次探究学习,同时能引导学生感知科学发 声能直接影响歌曲音色的呈现。切片分析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边聆听边演唱第一课时学习过的歌曲火车来了,同时有秩序 走进课室;教师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本课的音乐情景,并为后面练声学习做铺垫。(详见课例视频00:1100:49)在学生们观看了火车开动的视频,感受了火车声响长短不一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声响 节奏进行分析,邀请学生使用瓶子吹气为视频伴奏,鼓励学生讨论不同的吹奏方法,并寻找 合适的演奏法,旨在培养学生聆听、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见课例视频 04:0705:16)教师巧妙地将微课插入本课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直观高效地学习吹瓶子这项技能,从中 感受演唱气息运用法,并体验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这项设计是本课亮点之一。(详见课例视 频 05:3207:07)“吹瓶子”气息练习这一设计,体现了童老师能将简单好玩的学习方法融贯于教学中, 同时能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与技能系统,并有意识渗透与铺垫未来的教学内容(如竖笛教学)。 在活动设计中,教师紧密联系本课第一课时歌曲中三个核心节奏x XX X-,以及歌曲乐 句结构,做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们在活动进行时完成为歌曲伴奏这一实践任务的练习,在 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及能力。(详见课例视频12:2117:26)“声势伴奏”环节是本课的最大亮点,这是一个让学生们释放创造力并享受不确定性的 过程。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聆听、模仿、联想及创编等环节,既为一年级学生提供了模仿 学习的机会,也为他们预留出创意的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卡通形象进行学习,拉 近了学生们与声势学习的距离,也为他们提供了模仿范本。学生们的课堂生成经教师数据搜 集后变成了后面的重要教学资源。学生也在此过程感受了创造的成就感。新课标所要求的发 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详见课例视频11:3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