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 第08章 劳动力供求分析.ppt
第第8 8章章 劳动力供求分析劳动力供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就业总需求函数本章主要阐述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就业总需求函数;分析总人口、分析总人口、劳动力供给率、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吸纳率等变量决劳动力供给率、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吸纳率等变量决定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模型定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模型;分析失业的类型、失业的性质和失业原分析失业的类型、失业的性质和失业原因,并提出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因,并提出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8.1 8.1 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分析 8.2 8.2 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力需求分析 8.3 8.3 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8.4 8.4 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 8.1 8.1 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分析8.1.1 8.1.1 劳动力总资源的计量劳动力总资源的计量 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是是指指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总总人人口口中中具具有有劳劳动动能能力力、处处在在劳劳动动年年龄龄区区间间的的那那部部分分人人口口,又又称称劳劳动动年年龄龄人人口口。按按国国际际统统计计口口径径,常常指指15156464岁岁年年龄龄的的人人口口(最最低低就就业业年年龄龄国国际际标标准准是是1515岁岁,中中国标准是国标准是1616岁)。岁)。劳动力总资源劳动力总资源=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 =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失业人员+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 1 1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失业人员 就业率就业率 =就业人员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100100 失业率失业率 =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100100 2 2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16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但未参加或不要求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但未参加或不要求参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参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16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离退休不再要求就岁及以上在校学生、离退休不再要求就业的人员、家务劳动者、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业的人员、家务劳动者、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2 2 2 28.1.2 8.1.2 劳动力总资源的分布劳动力总资源的分布指指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在在经经济济与与非非经经济济活活动动之之间间、城城镇镇与与乡乡村村之之间间、各各地地区区之之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的的分分布布分分析析,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算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占占总总资资源源的的比比率率,揭揭示示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分分配配的的特特征征和和均均衡衡状状态态,考考察察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形形成与流动的原因,为组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配提供依据。成与流动的原因,为组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配提供依据。3 3 3 38.1.3 8.1.3 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广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劳动力总资源广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劳动力总资源.狭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经济活动人口狭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关键变量关键变量)。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趋势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趋势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亦可配合统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的趋势模型为年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的趋势模型为 此此趋趋势势模模型型的的时时间间序序列列t t的的三三次次方方的的参参数数为为负负值值,说说明明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的的长长期期趋趋势势将将不不是是无无限限增增长长的的,用用此此模模型型预预测测到到20102010年年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将将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79319.2979319.29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逐步减少。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逐步减少。4 4 4 4 8.1.4 8.1.4 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主要是考察人口总量、生育政策、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率等因素主要是考察人口总量、生育政策、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率等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的影响和决定效应,揭示劳动力总供给量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对劳动力总供给的影响和决定效应,揭示劳动力总供给量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人口生育政策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具有较长的时效性。1.1.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分析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分析 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增长率劳动力供给量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 一般来说,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处在年轻型或中青年型的阶段时,劳一般来说,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处在年轻型或中青年型的阶段时,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逐步提高,但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进入年老型阶段时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逐步提高,但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进入年老型阶段时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将逐步降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将逐步降低。【例例8.38.3】1994-2007 1994-2007年我国劳动力的人口定基弹性(年我国劳动力的人口定基弹性(EPEP)的趋势模型为)的趋势模型为 说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不可能是无限增长的,根据其变动趋势预测说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不可能是无限增长的,根据其变动趋势预测20072007年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达到最大值年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达到最大值1.32,1.32,随后将逐步降低。随后将逐步降低。5 5 5 5 2.2.劳动力供给的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分析劳动力供给的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分析 在在总总人人口口既既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劳劳动动年年龄龄人人口口占占总总人人口口的的比比率率越越大大,则则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量量越越大大,反反之之,则则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量量越越小小。因因此此,总总人人口口的的年年龄龄结结构构对对劳劳动动力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国际际上上通通常常认认为为0 01414岁岁人人口口占占总总人人口口40%40%以以上上者者,则则为为年年轻轻型型人人口口国国家家,6565岁岁及及以以上上人人口口占占10%10%以以上上者者,则则为为年年老老型型人人口口国国家家。如如果果一一个个国国家家的的人人口口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则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制约,并且劳动力的负担将加重。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则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制约,并且劳动力的负担将加重。20102010年年以以后后劳劳动动力力的的供供给给将将面面临临人人口口老老龄龄化化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的的后后备备资资源源不不足足的的双双重重压压力力,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不不足足的的矛矛盾盾将将逐逐步步显显现现。为为此此,我我国国的的生生育育政政策策在适当的时候应作适度的调整。在适当的时候应作适度的调整。6 6 6 63 3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回归分析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回归分析(1 1)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基数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基数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中国中国1985-20071985-2007年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回归模型为年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回归模型为 当当年年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的的形形成成既既与与t-1t-1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基基数数)有有关关,也也与与t-15t-15、t-34t-34和和t-36t-36年年的的总总人人口口具具有有显显著著的的关关联联性性,总总人人口口对对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的的形形成成具具有有长长期期的的领领先先的的决决定定效效应应,即即t-15t-15到到t-36t-36年年期期间间的的总总人人口口对对t t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传导影响。供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传导影响。(2)(2)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率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率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 劳动力供给率劳动力供给率r=r=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L/总人口总人口P P从从较较长长时时期期来来考考察察,总总人人口口P P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率率r r都都是是处处在在变变动动之之中中的的,均均具具有有一一定定的的变变动动趋趋势势和和规规律律。为为此此,可可分分别别构构建建总总人人口口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率率的的趋趋势势模模型型或或自关联模型自关联模型,再合成为劳动力总供给模型。即再合成为劳动力总供给模型。即 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L=rPrP7 7 7 7 8.2 8.2 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力需求分析8.2.1 8.2.1 劳动力总就业的计量劳动力总就业的计量劳劳动动力力总总就就业业量量通通常常体体现现为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实实际际就就业业人人员员的的总总量量。就就业业人人员员是是指指1616周周岁岁及及以以上上,从从事事一一定定社社会会劳劳动动并并取取得得劳劳动动报报酬酬或或经经营营收收入入的的人人员员。包包括括4 4类类:1.1.在在岗岗职职工工、2.2.城城镇镇私私营营和和个个体体从从业业人人员员、3.3.农村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4.4.其他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8.2.2 8.2.2 劳动力的就业分布劳动力的就业分布 指指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总总量量在在不不同同类类别别之之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如如职职业业分分布布、产产业业分分布布、行行业业分分布布、城城乡乡分分布布、经经济济类类型型分分布布、地地区区分分布布、年年龄龄分分布布、性性别别分分布布、文文化程度分布等等。化程度分布等等。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分分布布分分析析,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算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量量占占总总就就业业量量的的比比率率、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量量和和总总就就业业量量的的增增长长率率等等分分析析指指标标,亦亦可可采采用用聚聚类类分分析析法法、趋趋势势分分析析法法等等方方法法,揭揭示示劳劳动动力力总总就就业业量量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和和变变动动趋趋势势,考考察察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形形成成与与流流动动的的原原因因,评评价价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分分布布是是否否合合理理,为为组组织织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的合理流动和调配,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业的合理流动和调配,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例例8.78.7】8 8 8 88.2.3 8.2.3 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分析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分析通通常常利利用用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总总人人数数的的时时间间序序列列数数据据,建建立立趋趋势势模模型型描描述述和和分分析析劳劳动动力力总总需需求求的的长长期期趋趋势势。其其趋趋势势模模型型的的构构建建应应根根据据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人人数数变变动动的的过过程程和和轨轨迹迹,选择合适的直线或曲线方程描述其长期趋势,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选择合适的直线或曲线方程描述其长期趋势,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趋势模型为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趋势模型为 1 1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自关联分析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自关联分析 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自回归模型为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自回归模型为当当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需需求求既既与与t t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经经济济活活动动人人口口)显显著著相相关关,也也与与t-11t-11和和t-37t-37年年的的就就业业总总人人数数密密切切相相关关。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自自传传导导效效应应是是由由人人口口的的自自传传导导效应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规律决定的。效应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规律决定的。9 9 9 92 2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因关联分析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因关联分析(1 1)就业总需求的)就业总需求的GDPGDP弹性弹性 就业需求的就业需求的GDPGDP弹性弹性=就业人数增长率就业人数增长率/GDP/GDP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需求的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需求的GDPGDP弹性下降弹性下降。(2 2)GDPGDP的就业吸纳率的就业吸纳率GDPGDP的就业吸纳率的就业吸纳率(v)=(v)=就业总人数(就业总人数(Z Z)/可比价格计算的可比价格计算的GDPGDP在在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经经济济总总量量(GDP)(GDP)一一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越越高高,就就业业总总需需求求越越大大;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越越低低,就就业业总总需需求求越越小小。GDPGDP的的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的的倒倒数数等等于于社社会会劳劳动动生生产产率率(LX=GDP/(LX=GDP/就就业业总总人人数数),),因因此此,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的的高高低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 3)GDPGDP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分析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分析 我国我国1993-20071993-2007年年GDPGDP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模型为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模型为 要要扩扩大大就就业业既既要要稳稳定定原原有有的的就就业业,又又要要通通过过扩扩大大经经济济规规模模、保保持持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来来解解决决新新增增就就业业者者的的就就业业问问题题,从从而而实实现现充充分分就就业业,经经济济总总量量与与增增长长对对就就业业具有领先的作用。具有领先的作用。10101010(4)GDP(4)GDP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动态分析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动态分析劳动力总需求是经济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总需求是经济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就业吸纳率或就业吸纳率)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作用的结果。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GDP)、就、就业吸纳率业吸纳率(v)(v)、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LXLX)都是处在变动之中的)都是处在变动之中的,均具有一定的变动趋势和均具有一定的变动趋势和规律。为此规律。为此,可分别构建经济总量可分别构建经济总量(GDP)(GDP)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就业吸纳率)的趋势模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就业吸纳率)的趋势模型型,再合成就业总需求模型,即再合成就业总需求模型,即 Z=(1/LX)GDP=GDP Z=(1/LX)GDP=GDP 【例例8.128.12】(1)(1)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GDPGDP的长期趋势模型为的长期趋势模型为 (2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长期趋势模型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长期趋势模型为 经济结构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经济结构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GDPGDP的就业的就业吸纳率越高吸纳率越高,;经济结构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经济结构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资本开始排斥劳动力,资本开始排斥劳动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GDPGDP就业吸纳率降低。就业吸纳率降低。11111111 8.3 8.3 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8.3.1 8.3.1 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就业人数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就业人数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产业劳动力的影响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主要受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产业劳动与资本需求,主要受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产业劳动与资本配置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产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产业就业政策、劳动力素配置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产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产业就业政策、劳动力素质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质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1.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2.2.产业结构的演变决定劳动力需求格局的变动。产业结构的演变决定劳动力需求格局的变动。3.3.劳动、技术与资本配置型态决定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大小劳动、技术与资本配置型态决定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大小.当一个国家或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应大力发展技术装备水平高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行业,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应大力发展技术装备水平高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行业,用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需求数量;当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大于劳动力需用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需求数量;当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时,应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以提高就业吸纳率。求量时,应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以提高就业吸纳率。4.4.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转移和流动的重要变量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转移和流动的重要变量.适适度调节产业间、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劳动力度调节产业间、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劳动力就业合理分布、合理转移和流动的重要手段。就业合理分布、合理转移和流动的重要手段。8.3.2 8.3.2 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关联分析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关联分析 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不是孤立的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既有既有此增彼减的负相关形式,亦有同增同减的正相关形式。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此增彼减的负相关形式,亦有同增同减的正相关形式。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的负相关或正相关是劳动力就业趋向、转移和流动的具体体现。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负相关或正相关是劳动力就业趋向、转移和流动的具体体现。产业间劳动力需求关联分析可采用相关距阵进行分析。需求关联分析可采用相关距阵进行分析。【例例8.168.16】12121212 8.4 8.4 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8.4.1 8.4.1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可分为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两种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可分为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两种类型。1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动力总需求量。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动力总需求量。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达到均衡。根据前面的讨论,有如下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和就业总需求函数。力总需求达到均衡。根据前面的讨论,有如下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和就业总需求函数。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L=劳动力供给率劳动力供给率r r总人口总人口P P 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总需求Z=GDPZ=GDP就业吸纳率就业吸纳率 =GDP/=GDP/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LX LX 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即rPrP=GDP=GDP时,得如下均衡条件。时,得如下均衡条件。即劳动力供给率与就业者的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或劳动力供给率除以就业吸纳率即劳动力供给率与就业者的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或劳动力供给率除以就业吸纳率的比值)等于的比值)等于GDPGDP除以总人口的比值除以总人口的比值(人均人均GDP)GDP)时,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要实现劳动力供给的充分就业,使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基本均衡,注意三点要实现劳动力供给的充分就业,使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基本均衡,注意三点 1 1应保持合理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应保持合理的劳动力供给水平,2 2应实现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应实现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3 3应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应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131313132.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均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均衡可可从从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与与劳劳动动力力需需求求的的职职业业分分布布、产产业业分分布布、行行业业分分布布、城城乡乡分分布布、经经济济类类型型分分布布、地地区区分分布布、年年龄龄分分布布、性性别别分分布布、文文化化程程度度或或素质分布等方面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吻合性。素质分布等方面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吻合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2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3 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失衡。8.4.2 8.4.2 失业问题分析失业问题分析 1 1失业的主要类型失业的主要类型(1 1)总量性失业)总量性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总量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总量.(2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对称.(3 3)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4 4)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排斥劳动力造成的失业。技术进步排斥劳动力造成的失业。(5 5)技能性失业)技能性失业:劳动者缺乏技能而不能就业或被解雇。劳动者缺乏技能而不能就业或被解雇。(6 6)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生产季节性的高峰下降后造成的失业。生产季节性的高峰下降后造成的失业。14141414 2 2失业问题的危害失业问题的危害 (1 1)就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谋取经济收入的活动,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就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谋取经济收入的活动,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生存的必要条件。失业则使人们丧失生活的经济来源。生存的必要条件。失业则使人们丧失生活的经济来源。(2 2)就业是对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失业则是对社会劳动力的浪费,)就业是对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失业则是对社会劳动力的浪费,不仅不能生产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费一部分社会财富(因为失业人员总要吃饭)。不仅不能生产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费一部分社会财富(因为失业人员总要吃饭)。(3 3)失业造成失业的社会成员的贫困,并导致一些失业者陷入社会底层、)失业造成失业的社会成员的贫困,并导致一些失业者陷入社会底层、陷入悲惨境地。这也造成失业者社会尊严的丧失。陷入悲惨境地。这也造成失业者社会尊严的丧失。(4 4)失业导致社会不安定。失业者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反社会)失业导致社会不安定。失业者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反社会行为:一些失业者因生活所迫,行为:一些失业者因生活所迫,“饥寒起盗心饥寒起盗心”,偷窃、抢劫,铤而走险,致使犯罪,偷窃、抢劫,铤而走险,致使犯罪率上升;社会失业严重时率上升;社会失业严重时,失业者及其同情者还会举行游行、示威、请愿。总之,严失业者及其同情者还会举行游行、示威、请愿。总之,严重的失业会危害社会安定。重的失业会危害社会安定。3 3失业的基本理论失业的基本理论 (1 1)人口决定理论或者)人口决定理论或者“总量失业理论总量失业理论”: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劳动力总量供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过于求 (2 2)结构性失业论)结构性失业论: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3 3)垄断性失业论)垄断性失业论:垄断使就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失业。垄断使就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失业。(4 4)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有效需求不足使就业机会减少有效需求不足使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增加失业增加 .(5 5)职业社会评价性失业论)职业社会评价性失业论:宁愿坐领失业救济也不从事宁愿坐领失业救济也不从事“坏职业坏职业”,使失使失业增加业增加.(6 6)二元经济结构失业论)二元经济结构失业论:工业为保持自身的高效率不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工业为保持自身的高效率不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7)(7)隐蔽性失业论隐蔽性失业论:非公开性失业非公开性失业 ,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8)(8)综合性失业论综合性失业论:失业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有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失业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有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题。151515158.4.3 8.4.3 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1.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对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对策 (1)(1)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力的供给。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力的供给。(2)(2)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经济增长率。(3 3)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4 4)减少对就业的制度需求,)减少对就业的制度需求,(5 5)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6 6)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7)(7)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8 8)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 2劳动力供小于求的对策劳动力供小于求的对策(1 1)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2 2)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3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用现代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用现代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4 4)提高管理效率,缩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缩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5 5)发挥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国际化或区域化的发展战略。实施国际化或区域化的发展战略。(6 6)延长就业者的离退休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延长就业者的离退休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16161616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8 8 1.1.劳动力总供给有哪些分析模型劳动力总供给有哪些分析模型,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释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释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2.2.劳动力总需求有哪些分析模型劳动力总需求有哪些分析模型,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释劳动力总需求的形成释劳动力总需求的形成?3.3.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均衡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你你认为本章的解释是否合理认为本章的解释是否合理?4.4.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年以后的数据的数据,重新进行劳动力总供求和供求结构分析重新进行劳动力总供求和供求结构分析,根据分析的结论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5.5.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劳动力总供求和劳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劳动力总供求和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的对策,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1717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