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解读.ppt
文化经典复习论语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论语共二十篇。共二十篇。论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发源于此。论语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论语以记言为主,以记言为主,“论论”是论纂的意思是论纂的意思,“语语”是话语,经典语句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箴言。“论语论语”即是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论语成于众手成于众手,记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主要表现:首先,为君“正”、为臣“忠”、为民“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次,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秦诸子)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选自论语颜渊)【注】偃:仆倒,倒下(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 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 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 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1)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为政以德(1)“为政以德”(2)“民生与教化”(3)“先富后教”(4)“均无贫”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伦理思想1、仁、爱人2、孝悌3、忠恕4、礼5、义6、中庸7、信8、恭9、宽10、敏11、勇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33)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6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参考:“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分)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1分)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1分)(2)“礼”与“仁”: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观念1、因材施教 2、启发式教育3、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由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下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1)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2)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重要语录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问问题题探探究究1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君,请讨之。”公曰:公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孔子曰:孔子曰:“以吾从大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者。者。”之三子告,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沐浴而朝”?报告无?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子会怎么做?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沐浴而朝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说明孔子一方面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和“知其不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而为之”的意味。的意味。反复申说反复申说“不敢不告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情。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可”不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品格。出题示例二出题示例二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孔子的言论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永远存在,“为之为之”才有希望。才有希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接舆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接舆”这类这类隐者?隐者?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接舆要表达的意思: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给自己带来危险。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曰:“隐者也。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2 2)如何理解子路的)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的一番言论?(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用意?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2)如何理解子路的)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的一番言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所以说:“不仕无义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有心哉,击磬乎!哉,击磬乎!”既而曰: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子曰:“果哉!末果哉!末之难矣。之难矣。”(1 1)“深则厉,浅则揭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2 2)孔子是如何看待)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荷蒉者”的观点的?的观点的?(1 1)“深则厉,浅则揭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荷蒉者”是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君子之风(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重要语录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参考: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参考:认同。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或者:不认同。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若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周而不比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4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中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根据上述章节,说说孔子对“言”有几点要求。并就其中一点,说说你的看法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辞。要“及义”,即要说正经的、有用的话。要有文采。不要言过其实。高山仰止 领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高山仰止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割鸡焉用牛刀“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则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重要语录摘抄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