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8篇.docx

    • 资源ID:67337757       资源大小:40.7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8篇.docx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8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属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3节,本节内容不仅能起到比较、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两种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还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 1 教学难度 1、直接用教材中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教学导入和情景创设,这对于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是绝佳的,但是对于二线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过“过山车”,并没有亲身体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有共鸣,有些教师索性将教参中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没有达到激疑、激趣的预期效果。 2、本节知识中介绍了体液调节概念,以及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晰,课堂节奏紊乱,气氛沉闷的状况。 3、体温调节过程的插图和老版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老师片面认为插图变简单了,没有意识到这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 4、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限,网上和各种参考书中虽然有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流程都是大同小异,在实际教学中的很多教学难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教学改进 21改进教学流程 在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这个教学流程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太科学,因为从事物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的过程应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对于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是更熟悉,更有体会的,从它们开始入手教学更容易,更自然,同时这两种调节的过程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它们的突破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如此,这两种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中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配合完成,这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发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是协调的、联系的 高中英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过程,则能让学生更清晰意识到,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控制,然后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具体联系?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提问激疑,“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有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比较来,而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思路更自然、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流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22灵活情景创设 绝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的问题讨论“过山车”进行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可是我在两个班上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一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很多同学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过山车”,所以教材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他们都没反应,后续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显得十分沉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可以更换问题情境,针对我的教学流程是先进行两个生命活动调节的讲解,最后进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所以我直接针对水盐调节进行情景创设和课堂导入,如下: 师: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宫锁珠帘(宫2)大家应该看过吧? 生:看过!(同学们都笑了) 师: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怜儿和雍正皇帝深陷险境,身受重伤的怜儿口渴想喝水,但是根本找不到水,雍正皇帝情急之下咬破指头,让怜儿喝血,竟然给怜儿解了渴,那么请问渴感是如何形成呢?喝血止渴,这科学吗?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吧! 就这样学生们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因为电视剧中的场景他们很熟悉,口渴对于他们同样是有生活体验的,而且很快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建立起来了“渴感是如何形成的?是简单的缺水吗?产生了一种科学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同样也起到了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的作用。接下来我又提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口渴,同时结合教材中水盐调节的过程图解,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渴感形成于哪些结构有关?渴感中枢在哪?层层深入又提出喝血能止渴吗?这样也同时达到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对他们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23活用教材问题讨论 教材中的问题讨论“过山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而且里面有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肾上腺素的功能等,还能深层次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经过我的一番思考之后,我觉得可以把它放在课堂教学最后,让其以一个“课后思考”形式出现,并且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 师:电影电视中我们看到的“过山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感受?生活中你碰到的哪些情形可能会给你相似的感受?” 生:紧张刺激,看恐怖片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相似的感受。 师:你会出现哪些生理上的反应呢? 生:心跳加快,甚至出冷汗 师:这些生命活动会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吗?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到“心跳加快”其实与肾上腺素有关,然后同学生一起总结肾上腺素的功能,和一些知识要点。 灵活使用教材问题讨论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我将它安排在课堂教学最后作为一个“课后思考”,学生在已掌握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系统知识之后,就更容易把他们迁移到只是一般了解问题情境中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他们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并且我在提问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设问题,没有拘束在教材的问题框架里,这让我意识到“教材问题讨论”实际上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情景创设的素材,所给出的一些问题只是一种参考,必要时可以增减,也可以自设。如果生搬硬套,有可能成为一种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而没有实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真正目的。 24充分利用教材体温调节插图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非常不错,但这并不意味老师可以不动脑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的插图,可以发现插图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留白”,给教师留下了很好地发挥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一下教学图解和适当地补充一些知识(通过下面我改进的体温调节图解可以看出)加深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生物教师,应该多动脑,多反思,多“磨课”,这样我们就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让我们获得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 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2。 学会写字7个,会读10个字。并能用生字组词。 3。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 课前让学生唱歌。 2。 谈话:同学们,有一个活泼充满好奇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影子描绘得可有趣了。让我们一起走到他的影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二,板书课题,启迪思考。 1, 教师板书:影子。 谁认识这个词语? (影子) 有谁注意过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2, 让学生自由回答。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 2, 学生自读,标出生字新词。 3, 指名试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 四, 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小黑板的生字词:( 影子。 挥挥手。 蹦蹦跳跳。 嘿。 主人。 小矮人。 竟然。 有趣。 捉迷藏。 ) 2, 发挥班内小老师的优势,教认生字。 五, 分析字形,自习生字。 1,读一读字音。 2, 说一说记法:从结构,加偏旁。部首相加等方面帮助识记。 3, 让小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表演: (挥挥手。 嘿。 捉迷藏等动作) 六, 阅读,感悟课文,引导想象。 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我的影子有哪些变化呢?找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 2, 小组交流自由朗读的收获。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课文的方式,把课文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在太阳底下做各种手的动作,让学生说说手的影子的变化。 5, 师: 说说你们手的影子的变化。 生: 我晃晃手,影子也晃晃手。我的小手变成小兔,影子也跟着变成小兔。我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 影子一会儿跑到我的前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后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左面去了,它好像在跟我捉迷藏。 生:接着笑着说: 影子就像自己的小尾巴,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师:是啊,影子就像调皮的小孩子,变来变去,真神奇!还有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呢? 6,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影子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7, 讨论: 一路上,影子总跟着我,可是它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七, 总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你会从中发现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 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 教学准备 复习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 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 (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2)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 (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 3学习“习作提示”。 (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 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 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 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 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 (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 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 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 (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 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 4布置作业 。 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续写做准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 (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 (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 (3)修改提纲。 2放手续写。 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 3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学生各自修改初稿。 (3)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4)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4誉抄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对已学过命令的组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已学的命令的正确使用学会如何画车轮。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学过的命令进行熟练的语言编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及正十边形的命令吗?大家再来复习下怎么画。生动手,师讲解。 师:要是我们画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正多边形就接近圆了,通常我们就用正36边形来代替画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画圆。 二、新授 活动一:画一个边长为10步的正36边形 师:大家动手画个边长为10的正36边形 生动手,展示: 大家看看象不象圆了(很接近圆了) 试一试: 1、大家来画下书P63图2,想一想可以怎么画? 师:除了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外,还可以用其他边数更多的正多边形来表示圆,如360边,边数越多这“圆”就越光滑越接近。 2、让我们来试试画边长为10的正360边形吧。 师:象圆吗?(不太圆)要是把步数改成1呢?再试试。(象) 活动二:用重复命令画直径为80步的车轮(P64图3) 师:这车轮的辐条长度就是半径。我们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前进命令后就是正36边形的边长,已经知道圆的半径,那么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某0。174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某0。0174 思考下这车轮怎么分解?(分解为米字形和圆形) 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大家看看上面的命令画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不好有偏差)知道原因吗?(不够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能?(画360边的)怎么修改? 试一试: 1、同学们看看书P65图5怎么画,这个太阳的半径为80步,光芒长20步,二者间相距10步。 提示:先想想分几步,每步画什么? (第一步:画一个圆;第二步:将海龟抬笔移到圆心;第三步:画类似“米”字形的空心光芒。) 2、大家从书P66图6中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用LOGO命令画出来,大小可以自己决定。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界有目的吗? 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8篇.docx)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