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ocx
-
资源ID:67368246
资源大小:155.03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大学生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ocx
毕业论文(设计书)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书)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设计书)中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书)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书)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书)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设计书)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设计书)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书)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书)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书)评选机构将本论文(设计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设计书)。本论文(设计书)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的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手写)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手写) 年 月 日目录第1章 前言及综述11.1 前言11.2 心理弹性的定义和相关研究11.2.1 定义11.2.2 相关研究11.3 主观幸福观的定义和相关研究21.3.1 定义21.3.2 相关研究21.4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和相关研究21.4.1 定义21.4.2 相关研究21.5 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31.5.1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31.5.2 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31.5.3 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3第2章 研究意义与假设32.1 研究的意义32.2 研究假设4第3章 研究设计43.1 研究的对象及工具43.1.1 研究对象43.1.2 研究工具5第4章 研究结果64.1 大学生心理弹性基本情况64.1.1 人口学维度差异分析64.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情况74.2.1 人口学维度差异性分析74.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基本情况124.3.1 人口学维度差异性分析124.4 大学生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174.5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194.5.1 心理弹性在父亲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194.5.2 心理弹性在母亲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21第5章 讨论与分析225.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情况分析225.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分析235.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分析255.4 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265.5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分析27第6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286.1 结论286.2 不足与展望28参考文献:28致谢31大学生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黄世恩摘要: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选择结束生命的原因既离不开其心理弹性低下和缺乏幸福感也受其家庭影响尤其是其父母教养方式的深刻影响。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653名在校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如下:1.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和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显著。2.大学生主观幸福在与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和年级等方面差异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在在大学生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和父母文化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4.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两两相关关系。5.心理弹性可预测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等因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中介作用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sili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arent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ByHuang ShienFebruary,2020Abstract:Author thinks that the low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ack of happiness and influence by their families, especially the way their parents are raised, cause college students to choose to end their l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arenting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study surveyed 653 college students and carried out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2. The overall subjectiv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singleton, place of origin and grade.3. parenting styl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only-child status, place of origin and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each of two them among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arenting style.5.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an be positive in predic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It partly mediates between the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the over-protection of father, the over-interference of mother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Keywords:college student; resili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parenting styles; intermediary role第1章 前言及综述1.1 前言“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千人千言、因人而异,但人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个体缺乏幸福感或必然带来不利于心理健康的问题甚至造成毁灭性打击。当代大学生对于幸福的追求早已不只是满足温饱更要乘着时代的巨轮实现自身的独特意义,必然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更多的风险和挫折,若缺乏在逆境中适应良好并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心理弹性这一重要调节能力,便不敌压力和挑战,无法从挫折中振作,感受不到幸福,严重时,甚至会选择放弃生命。而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投以巨大的关注,急切地想厘清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原因。家庭是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也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单元,对大多数人而言,对于“幸福感”的初次体验便是从家庭成员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中获得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各项发展密切相关。笔者通过本研究以期给予家长、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大学生自身启发进而找到有效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令其顺利成长。1.2 心理弹性的定义和相关研究1.2.1 定义心理弹性虽已有五十余年研究历史却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总结前人提出的特质论(能力论)1、结果论2和过程论3等三种不同定义认为它是个体良好地适应压力和困境并恢复如常的能力。1.2.2 相关研究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究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其中又以研究心理弹性对其他因素的中介作用为一大特色。郭炜砾发现心理弹性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2。苏贵秀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25。刘帅发现心理弹性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16。1.3 主观幸福观的定义和相关研究1.3.1 定义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目前最受国内外研究者认可的由Diener所提出的定义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生活总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价8。1.3.2 相关研究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方面。苏贵秀的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显著25。罗永忠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关联密切33。管夏瑜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34。1.4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和相关研究1.4.1 定义笔者总结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行为、态度和情感的集合体现。1.4.2 相关研究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测量工具编制和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崔哲和张建新结合本土文化的特性提出了新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12。程灶火等人编制出了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的本土化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如编制的问卷13。郭炜砾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且能预测自我妨碍行为22。刘梦图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显著21。1.5 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5.1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王中会发现心理弹性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起中介作用14。吕良成和周凯发现心理弹性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15。刘帅发现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起一定的预测作用16。曹璐发现对于研究生群体此两者显著正相关17。1.5.2 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国外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弹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0。刘梦图调查上海市初中生发现父母教养方式能预测心理弹性21。孟召敏发现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22。郭炜烁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心理韧性23。1.5.3 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郑志萍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并可预测主观幸福感24。张帆发现此两者存在相关关系25。刘帅发现此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 16。第2章 研究意义与假设2.1 研究的意义笔者针对大学生群体对其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为心理学科对此三者关系的探讨提供实证研究,深化学校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具体应用上既为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辨清方向也为高校教育者进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更为广大家长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培养子女的意义和方法给出理论和实证依据。2.2 研究假设本研究根据前人对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三者在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显著。假设二、于大学生群体,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假设三、心理弹性在其他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第3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的对象及工具3.1.1 研究对象线上和线下对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研,共派发400份纸质问卷回收396份,共收回377份线上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为653份。表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n=653)维度分类人数百分比性别男27742.4是否独生生源地年级家庭结构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女是否城市城镇农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双亲抚养单亲抚养寄养父母再婚抚养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大学及以上376197456165208280152165209127611259831119314939715610057.630.269.825.331.942.923.325.332.019.493.63.81.41.247.629.622.860.823.915.33.1.2 研究工具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该量表内部的一致性系数为0.91且被广泛使用。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表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在0.56到0.88之间且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该量表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且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程度在0.62到0.87之间。第4章 研究结果4.1 大学生心理弹性基本情况4.1.1 人口学维度差异分析表 4-1 性别、是否独生差异分析维度分类NMSDSEtsig.性别是否独生男女是否27737619745662.8457.4059.5859.8113.38711.15013.50411.9560.8040.5750.9620.5605.499-0.3000.0000.764男>女*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由表4-1可知性别维度差异显著而男大学生得分高。表 4-2 生源地差异分析生源地NMSDFsig.心理弹性城市城镇农村16520828061.0458.7259.6613.28012.08012.1471.6170.199表 43 年级差异分析年级NMSDFsig.心理弹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15216520912759.5858.9161.3858.1612.39112.22013.44110.7432.1660.091表 44 父亲文化水平差异分析父亲文化水平NMSDFsig.心理弹性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31119314959.1359.2161.5811.79312.51113.4952.2020.111由表4-2、表4-3和表4-4可知在生源地、年级和父亲文化水平差异不显著。表 45 母亲文化水平差异分析母亲文化水平NMSDFsig.LSD心理弹性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39715610058.9359.8362.6212.31612.26612.8413.5500.029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由表4-5可知在母亲文化水平差异显著,母亲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大于母亲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4.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情况4.2.1 人口学维度差异性分析表 46 性别差异分析性别NMSDtsig.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男女2773766.486.331.7351.6871.1320.258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主观幸福感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2773762773762773762773762773762773767.557.7518.5217.3115.3614.5611.8111.4215.7515.2875.4772.652.4282.4293.8663.4433.3363.2972.4602.3633.7263.22912.12511.158-1.0474.2073.0722.0591.6683.0800.2960.0000.0020.0400.0960.002男>女*男>女*男>女*男>女*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表4-6表明性别差异显著且男大学生得分高于女大学生的因子是“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总分。表 47是否独生差异分析是否独生NMSDtsig.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是否1974566.436.381.8441.6480.3380.736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主观幸福感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1974561974561974561974561974561974567.347.8018.0017.7514.7714.9611.7511.5215.4415.5073.7273.902.3842.4373.8483.5993.7283.1532.5672.3393.8313.28212.92411.073-2.2510.805-0.6071.113-0.196-0.1710.0250.4210.5440.2660.8450.864非独生>独生*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表4-7表明“对健康的担心”在是否独生维度差异显著且非独生子女得分高,而此维度的得分越高说明对健康的担心程度越低。表 48 生源地差异分析生源NMSDFsig.LSD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对健康的担忧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主观幸福感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6.616.346.307.557.817.6318.1317.5217.8715.2214.8314.7612.0511.2911.5416.1615.4115.1375.7173.1973.241.8171.7891.5692.3902.5582.3553.7843.7483.5493.6553.3263.1392.4962.4892.2643.8713.4003.17713.20611.70710.5061.7670.5901.3021.0624.7364.6932.8360.1720.5550.2730.3460.0090.0090.059城市>城镇*城市>农村*农村>城镇*城市>城镇*城市>农村*城镇>农村*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表4-8显示生源地差异显著的因子是“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生源地为城市大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能力高于城镇和农村的而农村的高于城镇。在“松弛和紧张”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松弛程度越高,城市大学生的松弛程度高于城镇和农村的而城镇的高于农村。表 4-9 年级差异分析年级NMSDFsig.LSD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1521652091271521652091271521652091271521652091271521652091271521652091276.466.246.646.107.857.987.117.9417.6317.4218.7517.0615.2614.8715.3413.7811.4911.5911.6011.6715.9015.2715.5715.101.7821.5811.7181.7132.5782.2812.4022.3454.0523.5893.2973.6353.1993.4603.1603.3872.4302.1862.4852.5613.2143.1183.5243.9703.2735.5397.3046.7980.1401.5200.0210.0010.0000.0000.9360.208大三>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三*大二>大三*大四>大三*大三>大一*大三>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大四*大二>大四*大三>大四*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表4-9显示年级差异显著的因子是“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对健康的担忧”、“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大三学子对生活的满意与兴趣大于大二和大四的。大三学子对健康的担忧得分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即其担忧程度更高。大三学子比其他三个年级的更有精力。大四学子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得分比其他三个年级的低即其忧郁程度较高。4.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基本情况4.3.1 人口学维度差异性分析表 411 性别差异分析男(n=277)MSD女(n=376)MSDtsig.父情感温暖理解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父偏爱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情感温暖理解母惩罚严厉母过分干涉52.6120.7920.536.6710.6612.9653.1714.9935.0710.3427.7384.8115.7083.9353.41210.9176.0107.62950.7217.8918.517.919.2312.2251.9213.1532.3910.8096.6484.5625.1443.1523.26010.6425.1727.3992.2445.0145.457-2.8764.9782.8291.4674.0954.5110.0250.0000.0000.0040.0000.0050.1430.0000.000男>女*男>女*男>女*女>男*男>女*男>女*男>女*男>女*母偏爱母拒绝否认6.7514.435.7735.2277.8712.855.0924.506-2.5634.0570.0110.000女>男*男>女*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由表4-11可知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之外的其他因子均差异显著。父亲对儿子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父母双方都在对儿子进行更多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拒绝否认”教育。父母都更偏爱女儿。表 412 是否独生差异分析独生子女(n=197)MSD非独生子女(n=456)MSDtsig.父情感温暖理解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情感温暖理解母惩罚严厉母过分干涉53.4320.6820.5610.6113.0754.2815.2135.3510.188.0174.8744.0413.60210.3796.2357.76550.7018.4510.509.5012.3051.6613.3832.7410.7446.8183.0473.3003.20110.8495.2337.4103.0333.4154.2603.4172.6002.8763.5964.0740.0030.0010.0000.0010.0100.0040.0000.000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独生>非独生*母拒绝否认14.515.39513.094.5873.2260.001独生>非独生*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由表4-12可知表中所有因子都差异显著且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表 413 父亲教养方式生源地差异分析因子生源地NMSDFsig.Post Hoc情感温暖理解城市城镇农村16520828053.8751.0150.5111.07110.77110.1145.5690.004城市>城镇*城市>农村*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8.9419.2319.1419.6519.0619.435.146.839.129.859.779.8812.5612.3712.647.7607.7796.5655.1024.4844.7805.8705.5444.4034.0213.5153.3423.6153.1643.3130.0760.74632.4570.0540.3820.9270.4750.0000.9480.682城镇>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镇*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表 414 母亲教养方式生源地差异分析因子生源地NMSDFsig.Post Hoc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城市城镇农村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16520828055.1452.4950.8413.8314.3813.6733.9333.6733.195.126.949.0813.5613.7113.3610.17610.66210.9045.8496.0285.1318.0787.1577.6595.7995.6364.3725.3244.9374.5788.4830.9850.54531.6780.3200.0000.3740.5800.0000.726城市>城镇*城市>农村*城镇>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镇*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由表4-13和表4-14可知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城市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高于城镇和农村的。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偏爱”的得分高于城市的而农村的得分高于城镇的。表 415 父亲教养方式在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分析因子受教育水平NMSDFsig.Post Hoc情感温暖理解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31119314949.5952.1554.7410.32110.70410.42812.7290.000高中>初中*大学>初中*大学>高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31119314931119314931119314931119314931119314918.4018.9920.7818.7419.3020.778.757.434.489.539.9110.3712.4312.4012.916.6056.8458.7544.6794.3865.1624.4395.6445.8733.2953.2694.3783.3593.3363.3135.5029.37834.3922.8241.2170.0040.0000.0000.0600.297大学>初中*大学>初中*大学>高中*初中>高中*初中>大学*高中>大学*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据表4-15可知除“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外的其他因子都差异显著。最容易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的是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父亲,其次是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最容易出现偏爱现象的是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父亲,其次是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父亲。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会比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父亲更严厉地教育子女。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会比“高中或中专”、“初中及以下”的父亲更多地干涉子女。表 416 母亲教养方式在其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分析因子受教育水平NMSDFsig.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