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oc
盐 城 师 范 学 院毕业论文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学生姓名 王金晶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心理教育) 班 级 教育学13(1)师 学 号 13151117 指导老师 刘瑞光 2017年 5 月 7日毕业论文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 本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2、本论文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3、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4、本论文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 王金晶 2017年5月7日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摘 要本研究以某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和镶嵌图形测验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00份。从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班干部这五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了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两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总体水平较好;适应性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维度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在认知风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年级、性别、生源地和是否担任过班干上有显著差异。(3)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部分维度呈显著性相关。场独立型认知风格与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适应性维度呈显著相关;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人际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维度呈显著相关。【关键词】 大学生 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 社会适应性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bstractIn this study, a college freshman to senior students as subjects,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scale and mosaic graphics test as a research tool, a random sample of 35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From the gender, grade, place of origin, whether from the only child, whether served as class cadres of the five aspects made the difference test, this test involv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cognitive style (field independence and field dependence) of two variabl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tter; the dimensions of adaptabilit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and some dimension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 cognitive style,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gender, place of birth and whether they had served as class.(3) The cognitiv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ci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career choice adaptability, self-care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Field-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and role adaptability dimension.【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field independence,field dependence, social adaptability目 录1 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概念界定11.2.1 关于社会适应性的定义11.2.2 关于认知风格的定义21.3 国内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21.3.1 国外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21.3.2 国内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31.3.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的意义32 研究方法42.1 被试42.2 测验工具42.2.1 镶嵌图形测验42.2.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43 结果53.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53.1.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状况分析53.1.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63.2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情况分析93.2.1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总体情况93.2.2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差异分析103.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认知风格的相关分析114讨论114.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124.1.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分析124.1.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124.2 大学生认知风格的现状分析144.2.1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总体状况分析144.2.2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差异分析144.3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相互关系分析155 关于教育的建议165.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选择观165.2 增强大学生环境认同的意识166 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20附 录21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类适应和改善客观环境的过程。对个体而言,个体的成长历程,也是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发展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个体生活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更是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会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来说,今天的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在青春期结束、转向成人时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开始,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克服困难、承受挫折和失败,有效的调节由此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认知风格是一个人的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其影响表现在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自从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这一概念提出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认知风格从初始意识领域延伸到教学,人际关系,行为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1。近些年来, 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其与专业分化、学习、人际交往、职业兴趣倾向等之间的研究,例如张臻峰做过大学生认知风格与职业兴趣倾向之间的相关研究2,袭开国做过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3,姚德雯做过初中生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等,王伟做过大学生认知风格与人际交往状况的相关研究4。可见少有人将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且张守臣也只是做过中学生人格和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5,少有人将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做相关研究。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认知方式都已差不多稳定,大学生认知风格和大学生社会适应又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故我将研究方向选定在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上,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提供指导。1.2 概念界定1.2.1 关于社会适应性的定义适应一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后来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表现较为突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于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是通过动作。朱智贤先生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6。张春兴教授则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来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又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的平衡状态7。著名的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1998),则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适应,在面临困境时,人格特质会进行评估,随后进行危机处理使人格保持平衡。同时大学生不仅要学会适应陌生的外在环境,还需要学会根据社会赋予的“大学生”这一角色要求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认知8。所以王学臣指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要求和外部环境等发生变化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顺利完成学业,为进入社会准备9。1.2.2 关于认知风格的定义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 是指个人典型的或习惯了的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以认知为中心的观点来说,侧重基本认知过程的风格特点,如Gardner和Schocn(1962)提出的认知复杂型、认知简约型,Witkin(1964)提出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型和Kagan(1964)提出的冲动型、思虑型等。其中后两个人的知风格分类影响较大。Witkin(1964)提出人们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存在着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方式10,场依存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更多依赖外在参照物,或者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方面更容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干扰,善于从他人处获得标准,受暗示性较强。场独立型则是指人们倾向于使用内部的感知提示来加工信息,很少受外界干扰,以自我为标准。本篇将认知风格的概念主要定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研究二者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11。1.3 国内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1.3.1 国外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从国外研究结果来看,西方研究社会适应相比我国要早,并且研究也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例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较多的在心理学领域,生理、心理障碍、智力缺陷、弱势群体和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成为主要研究对象。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其实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有对青少年学校适应、人际适应、职业适应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如Wentzel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社会行为、自制能力、师生关系和学业等级等方面,综合性地评价青少年学生的学业适应12;Bhattacharga和Gauri(2000)采用学业成绩的平均等级来对美国南亚移民学生学校适应进行评价等13;Berndt还曾指出,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可能导致学生学校适应困难,甚至影响以后他们的社会适;。Christopher 等人还发现的年级越高,其社会适应水平越好14。1.3.2 国内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国内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是从80年代中期就展开了,研究对象主要为青少年学生,包括大、中学生、师范生、青少年运动员和少数民族学生等。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当今有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一个是对大一新生适应的关注,如:陶沙(2003)对大学生入学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圈的改变、生活方式与角色的改变很容易引发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第二个是对大四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关注,如:王学臣和牛庆忠(2001)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同样地,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也仍然会面临生活环境、交际人群和角色变化等13。方从慧(2008)在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一文得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总体中等偏好的结果15;同样周彩娜(2009)在一文中提到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得出大一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好,大四的最差的结论,可这与Christopher 等人发现的年级越高社会适应越好的研究结论不一致16。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各研究者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原因可能在于所采取的问卷或选择的被试上的不同,不同的问卷具有不同的维度,社会适应的内容也将不同,故本次研究采用信效度都较高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多维度、较为全面的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探究。 1.3.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的意义研究表明,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常常被看作是社会能力的表现。在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表明,人们是必然生活在选择与适应的过程中,有选择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适应,就有心理调整所以,社会适应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王世赏,1996) 17。社会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处在各种社会状况中。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心理和行为具有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义。而社会的普遍行为和氛围,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随着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快速发展,了解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2 研究方法2.1 被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的35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00份。其中有136名男生,164名女生;大一学生79人,大二学生78人,大三学生77人,大四学生66人;农村户口169人,城市户口131人;独生子女136人,非独生子女164人;担任班干部117人,不是班干183人。2.2 测验工具2.2.1 镶嵌图形测验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EFT)来测查个体的认知方式,该测验矫正后的信度为0.9,效度为0.82,信效度较高。测验共有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有9 道题,是为了试熟悉题型而设置的,不记入总成绩里,也不提前告诉被试。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为正式测验题,按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的总数记分。每部分的1、2题各计0.5分,3、4题各计1分,5至10题各计1.5分,全部正确为24 分。成人团体限时每部分4分钟,三部分共12分钟,测验时使用秒表。镶嵌图形测验得个体差异与与认知方式有关。场独立型的被试能克服隐蔽作用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简单图形,而场依存型的被试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对于镶嵌图形测验的结果解释为:将所有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取前27%为场独立,后27%为场依存。2.2.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本次研究采用的是2003年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该量表用likert五点评分方式,1,2,3,4,5分别代表着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和非常符合的程度。有七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共66个项目,项目中分正向计分题和反向计分题,需转换,将所有的题目变成正向计分然后计算总分,总分越高,说明其适应性水平越好。全量表的a系数为0.8978,分量表的a系数在0.5790-0.7759之间,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799,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54430.7759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效度量表作为被试作答平均分为4.828(总分为6)说明测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该量表提到环境总体认同这一变量代表了个体的整体适应状况和各种适应性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18。3 结果3.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3.1.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状况分析通过对30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社会适应性的总体情况,如表1:表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情况维度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 所占百分(Min)(Max)(M)(SD)学习适应性163828.183.62 90.33%人际适应性305541.815.17 98.67%角色适应性204234.453.24 97.67%职业选择适应性184530.715.46 79.67%生活自理适应性123024.412.86 98.33%环境的总体认同92822.014.33 66%身心症状表现255038.585.23 94.33% 适应性总分186286237.518.73 100%该量表在计分时采用的是5点计分法,共有66道题,设有正向计分题1,2,3,4,5,和反向计分题5,4,3,2,1。“非常不同意”记为1,“非常同意记”为5,“不太确定”这一选项记为中等水平,给其赋值为3。例如学习适应性这一维度共有8个项目,因此将24分定位临界值,即中等水平,大于等于24分者为适应性良好。故人际适应性共有11个维度,大于等于33分则说明适应性水平较好;角色适应性维度以及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上均有9个维度,大于等于27分视为适应性水平较好;生活自理适应性有6个维度,则大于等于18分适应性水平较为良好;环境总体认同感这一维度上有7个项目,大于等于21分则可以说明在这一维度上的适应水平较好;身心症状的这一维度上有10个项目,那么适应性水平良好则需要大于等于30分。 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00名被试中,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以及生活自理适应性均达到了95%以上,学习适应性水平与身心症状表现水平也都在90%以上,但环境的总体认同水平和职业选择适应所占比例却不是很高。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性水平较好,人际适应水平和生活自理适应性水平均高达98%以上,说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人际适应水平和生活自理适应性水平的适应程度要高于在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职业选择适应性水平上的程度,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好地可以进行社会适应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3.1.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3.1.2.1 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社会适应程度进行方差分析,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表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男女差异(M±SD)因子男生(n=136)女生(n=164)t适应性总分236.07±21.72238.70±15.80 -1.18学习适应性28.5±3.727.9±3.54 1.41人际适应性40.22±4.643.122±5.26 -5.09*角色适应性33.8±3.0934.97±3.28 -3.13职业选择适应性32.26±6.0629.43±4.53 4.50*生活自理适应性24.77±3.1724.12±2.55 1.95环境的总体认同20.88±4.2822.95±4.15 -4.23*身心症状表现38.42±5.4538.71±5.06 -0.48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5 (下同)根据表2结果可知,就适应性总分而言,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以及环境的总体认同这三个维度上,大学生群体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在职业适应性维度上的适应水平明显好于女生:在人际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方面女生的适应水平要好于男生,在其他方面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1.2.2 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社会适应各维度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M±SD)因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F(n=79)(n=78)(n=77)(n=66)学习适应性27.61±3.2026.92±3.2827.35±3.2731.23±3.2025.72*人际适应性41.53±5.1841.04±4.9140.01±5.0645.14±4.0814.59*角色适应性34.14±3.1333.41±3.9534.25±2.4936.27±2.1710.95*职业适应性27.90±4.0929.22±3.4829.89±4.8436.80±4.9558.19*生活自理适应性23.73±2.5723.64±2.9124.09±2.7626.52±2.1918.32*环境的总体认同21.47±4.1320.99±4.0221.26±4.6324.73±3.4312.63*身心症状表现37.63±4.8537.49±4.7337.95±5.7541.74±4.4011.50*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感与身心症状这几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适应性这个维度上,可以看出,大一与大三、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大一到大四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应性水平越来越好,且大四学生的各个适应性水平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各维度的适应性水平。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3-1 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学习适应性大四大一3.56*0.000大二4.30*0.000大三3.88*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学习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2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人际适应性大四大一3.60*0.000大二4.10*0.000大三5.12*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人际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3 不同年级大学生角色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角色适应性大四大一2.13*0.000大二2.86*0.000大三2.03*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角色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4 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职业选择适应性大四大一8.90*0.000大二7.59*0.000大三6.92*0.000大三大一1.98*0.005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职业选择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与大一年级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5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生活自理适应性大四大一2.78*0.000大二2.87*0.000大三2.42*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6 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身心适应性大四大一4.11*0.000大二4.26*0.000大三3.79*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身心适应性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7 不同年级大学生环境总体认同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环境总体认同大四大一3.26*0.000大二3.74*0.000大三3.47*0.00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环境总体认同上,大四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3.1.2.3 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通过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表4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独生差异(M±SD)因子 独生(n=136) 非独生(n=164)t学习适应性27.89±3.7128.43±3.52 -1.28人际适应性 40.17±45.1843.26±5.26 -5.37*角色适应性33.96±3.0634.88±3.35-2.49职业选择适应性29.23±5.0932.03±5.45 -4.60*生活自理适应性23.86±3.1224.91±2.51 -3.18*环境的总体认同20.57±4.2023.28±4.04 -5.67*身心症状表现38.19±5.1538.93±5.30 -1.21从表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人际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环境的总体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的群体适应性好于独生子女,在其它维度上无显著差异。3.1.2.4 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表5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M±SD)因子城镇(n=131)农村(n=169)T学习适应性28.84±3.1827.66±3.85 2.83*人际适应性41.53±5.1042.02±5.23-0.80角色适应性34.47±2.8434.43±3.530.09职业选择适应性30.52±5.4930.86±5.44-0.53生活自理适应性24.71±2.7124.18±2.951.59环境的总体认同22.20±4.4521.86±4.240.67身心症状表现38.37±5.1238.74±5.33-0.60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学习适应性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它维度上,不同生源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1.2.5 是否担任班干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班干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6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是否担任班干差异(M±SD)因子是(n=117)否(n=183)T学习适应性28.57±3.5827.92±3.631.52人际适应性41.38±4.90 42.08±5.331.15角色适应性34.72±3.28 34.27±3.221.16职业选择适应性31.15±6.02 30.43±5.061.11生活自理适应性24.95±2.3924.07±3.082.77*环境的总体认同22.80±4.40521.50±4.432.63*身心症状表现38.73±5.1538.49±5.300.39从表中可以看出,是否担任班干部在生活自理适应性和环境的总体认同上有显著差异,在其它维度上无显著差异。3.2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情况分析3.2.1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总体情况通过对16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认知风格的总体情况,如表7:表7 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总体情况因子总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N)(Min)(Max)(M)(SD)场独立8119.52421.1911.1873场依存81101312.0740.7164镶嵌图形测验共有三部分题目构成,第一部分9道题,不计入总分,第二、三部分各10道题,每部分前两题各0.5分,3、4题各1分,5至10题各记1.5分,满分24 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分数明显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分数。 3.2.2 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的差异分析3.1.2.1 年级差异通过对各年级进行卡方检验的分析,以下表8为所得结果:表8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与年级的卡方检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c2P场独立18(21.5)19(25)20(17.5)24(17)10.4990.015场依存25(21.5)31(25)15(17.5)10(17)从表8中可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四与大一、大二年级间,事后检验如下表:表8-1不同认知风格与年级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认知风格分类大四大一0.2873*0.012大二0.3259*0.003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四与大一、大二年级间在认知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3.1.2.2 性别差异通过对性别进行卡方检验的分析,以下表9为所得结果:表9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与性别的卡方检验男女 c2P场独立44(35.5)37(45.5)7.2460.007场依存27(35.5)54(45.5)从表9中可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性别存在显著差异。3.1.2.3 生源地差异通过对大学生生源地进行卡方检验的分析,以下表10为所得结果:表10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与生源地的卡方检验城市农村 c2P场独立42(35)39(46)4.930.026场依存28(35)53(46)从表10中可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生源地存在显著差异。3.1.2.4 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通过对大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进行卡方检验的分析,以下表11为所得结果:表11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与是否是独生的卡方检验是否 c2P场独立43(38.5)38(42.5)2.0050.157场依存34(38.5)47(42.5)从表11中可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是否独生无显著差异。3.1.2.5 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差异通过对大学生是否担任过班干部进行卡方检验的分析,以下表12为所得结果:表12大学生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与是否是班干部的卡方检验是(班干)否 c2P场独立42(32)39(49)10.3320.001场依存32(32)59(49)从表12中可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是否是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3.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认知风格的相关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及其各个维度与认知风格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认知风格总体的相关分析(r) 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 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 生活自理适应性 环境总体认同 身心适应性认知风格0.491*-0.442*-0.223*0145*0.565*-0.0120.159*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5 (下同)从表13可知:认知风格与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适应性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与人际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4讨论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某学院300名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上的当前状况,了解了从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这2个变量产生影响,并且分析了大学生认知风格与社会适应性的相互关系。4.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4.1.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分析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总体来看水平都较高,但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大学生都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尤其是人际适应方面与生活自理适应方面,但在环境的总体认同方面和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适应性水平不是很高,稍高于均分。 首先,当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均在中等水平以上,尤其是在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方面,适应得非常好。作为一名大学生,即将要踏入社会,与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不断地锻炼着我们的交际能力;在生活方面,即使离开父母,也能够非常好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可以学着将身心调节到一个适应大学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水平。当然,作为学生,学习是本职,所以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学习适应性水平也都较好。第二,大学生在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得分不是很高,环境认同感次之。究其原因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