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关系的研究.docx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前言41文献综述51.1情绪智力51.1.1概念51.1.2情绪智力的测量61.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61.2.1概念61.2.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测量71.3职业规划71.3.1概念71.3.2职业规划的测量81.4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91.4.1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01.4.2情绪智力与职业规划的关系101.4.3职业规划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111.4.4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的关系122.问题提出123.实验研究133.1研究方法133.1.1被试133.1.2研究工具133.2结果143.2.1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规划的基本情况分析143.2.2大学生情绪智力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153.2.4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183.2.3大学生职业规划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203.2.5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规划的相关分析223.3讨论233.3.1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33.3.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43.3.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53.3.4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规划的相关关系264结论26参考文献28致谢30附录31中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知识青年的代表,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毕业后职业走向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然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市场的职业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所产生的压力也日渐增大,因而在面临择业时,往往出现职业规划与决策困难、就业不成功等现象。如何帮助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以及找到理想的、适合自身的职业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展开对大学生职业心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很是关键,也很必要。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职业规划等概念进行阐述,介绍三者的测量工具及其维度结构,并据此展开对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职业规划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江苏省内全日制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情绪智力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生涯决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情绪智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情绪智力较高,在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利用情绪各方面水平都比较高;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上无显著差异,他人情绪管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知觉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各方面能力适中,不分上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年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生涯定向程度较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尚不明确,对自我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目标制定与达成以及职业的选择与矛盾的处理没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其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职业规划与情绪智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职业规划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综上,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规划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pecial group of societ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knowledge youth and the main forc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career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determin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grim.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demand for jobs in the market. In addition,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day by day. When faced with job selection, college students always have difficulties in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even job failure. How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smoothly after graduation, and to find the ideal, suitable careers for their own seem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regard, it is critical and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nd care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introduces the measuring tools and their dimensional structures. As a result, we launch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planning.This paper takes the full-time college stu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s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cale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 this paper,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The results show that:(1)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re above average level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ll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emotional perception, self-emotional management,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others, use of emotions, are relatively high.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dimensions in the only child or professional catego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perception.(2)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is at a medium level and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moderate in their ability to self-evaluate, collect information, select goals, formulate plans, and solve problem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 the only child, the professional category and the grade in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dimensions.(3)Career plan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t a lower level. College students are unclear about career planning, have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self-concept, and have insufficient confidence and ability in self-development, goal formulation and career selection and contradi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its dimensions in terms of the gender,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 and the professional catego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planning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In summar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planning.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career planning前言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每年招生人数也仍在大幅上升。截至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2596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237所;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招生人数达到四百万之多,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613万人,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已突破374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国家科技、文化实力也因此不断增强,位居世界大国前列。然而,本科高校数量与规模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大学生在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本科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市场的职业需求,出现“多人争一岗”的现象,再加上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出现职业决策困难、就业不成功等现象。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顺利就业、找到理想型工作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为此,需要我们研究大学生自身与职业的心理特点,从而预测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平、生涯定向程度,进而帮助学生合理地择业与就业。情绪智力可以体现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它是大学生认知评价、调节与管控情绪的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行为影响很大。情绪智力高的人往往更容易进行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并容易在职业上取得成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可以体现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份职业的评估与信心程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对职业的选择与决策很有信心。而职业规划则是了解自我与职业信息、评估职业信心程度并做出职业选择与决策等一系列过程的统一体。研究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解决相关的职业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内全日制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被试,研究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的现状及相关关系,以期大学生重视情绪智力的培养与提高,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对职业的合理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1文献综述1.1情绪智力1.1.1概念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又叫做情商,是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能够准确评估自我和他人情绪,合理表达情绪,适应性控制并管理情绪的能力1 2 3,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绪智力的发展往往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 情绪智力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的是智力的认知方面,即智商。桑代克(Thondike,1920)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从而妥善处理人的关系的能力1。社会智力概念的提出解释了成功的多个方面并不能够通过IQ来推测与判断,情绪智力被认为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4,此即情绪智力的雏形。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Salovey,P.)和约翰·梅耶(Mayer,J.D.)首次提出并解释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相关的情绪智力理论框架5。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子元,可以通过审视自己和其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并识别与运用情绪信息对个体思想与行为进行导向的能力。此后,情绪智力的概念经过一系列修正,最终于1997年,萨洛维和梅耶提出情绪智力包含四大能力,即: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情绪理解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28。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详细地阐述了情绪智力的涵义、情商对成就的作用及如何提升情绪智力等内容1,从而形成了戈尔曼对情绪智力的基本认知。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五个维度方面的能力:(1)认知情绪的能力;(2)调控情绪的能力;(3)激励自我并具有一定动机的能力;(4)感知旁人情绪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相较于智力,情绪智力对个人的成功影响力更大,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与学习得到相当大的改善与提升。巴昂(Bar-on,1997)认为情绪智力是关系个体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学问与管理能力。巴昂还提出人体智力是由智商与情商两个独立组分构成,认为那些有才干的、心理健康的、有成就的个体往往是情绪智力高的人,相较于IQ,EQ更能预测个体成功与成就。除此之外,巴昂也构建了情绪智力模型,包含五个维度:个人内部成分(intrapersonal components);人际关系成分(interpersonal components);适应性成分(adaptability components);压力管理成分(stress management);一般心境成分(general mood components)1,这些维度成分又由15个子成分能力所组成。1.1.2情绪智力的测量测量情绪智力的工具主要有巴昂情绪智力量表(EQ-i,Bar-on,1997)、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Mayer&Salovey,1998)和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Schutte,1998)5 等,其中情绪智力量表(EIS)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Schutte等人依据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研制出的测量量表(EIS)总共33个题目,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形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国内,王才康教授(2002)6参照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译制出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且该中文版情绪智力量表试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及少年犯样本中,初步证明王才康修订的中文版EI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并编制了不同的情绪智力量表与问卷,如:徐小燕(2003)7 编制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何小蕾(2004)8 编制的情绪智力问卷,田旨臻(2017)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IPIP-EIS)9等,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我国情绪智力后续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1.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1.2.1概念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最先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社会认知心理学概念,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成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能力或水平的自我评估与信念程度11,并通过自我评估与信念程度影响自己的行动与行为。此后,美国心理学家Betz和Hackett最先将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与职业心理学和职业生涯辅导研究结合起来,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且编制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量表表(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Betz&Hacket,1981)。10 12 1983年,Taylor和Betz依据班杜拉(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论和Crites(1978)的职业选择成熟理论,把自我效能感应用于职业选择领域,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我能够成功地完成与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职业相关的行为的自我认识与信心程度。Taylor和Betz将职业决策效能划分成五个维度:(1)自我认知能力理解与评估自身的能力、认知与评价与职业相关联的需求、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2)获取职业与工作信息的能力;(3)目标筛选的能力根据自身需求与职业特点筛选、确立目标;(4)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做出职业决策以后,对具体实施进行安排与计划的能力;(5)问题解决的能力处理与应对职业决策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能力10。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其中,彭永新、龙立荣(2001)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10 1.2.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目前,国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普遍有Betz和Hacket(1981)编制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与Taylor和Betz(1983)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是Taylor和Betz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英文全称为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自身的评价,职业信息的获取、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的解决,每个部分由10个题项构成,共计50个题项,各个题项采用10点计分,即从0到9,分别对应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用于测量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做出职业决策的信心程度。Betz、Luzzo等人对CDMSE的研究表明,CDMSE具有良好的同时信度与效度10。国内学者多以CDMSE为基石,研究并编制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问卷。其中,彭永新、龙立荣(2001)依据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法对Betz等人编制的CDMSE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编制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10,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项目特性和较高的同质信度和区分效度,是当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职业自我效能测量工具。彭永新教授等人编制的量表共39个项目,由5个维度构成,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5点计分,从1到5,得分越高,信心程度越高。1.3职业规划1.3.1概念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全称是职业生涯规划,亦称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管理,最早由管理学家诺斯威尔(1996)提出。对于职业规划这一概念,国内外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看法。国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类 :(1)职业规划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状况及当前受制因素,做出一系列具体计划与实践,从而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2)职业规划是一种动态探索的过程。个体在不断探索中,会根据自身的人格(如性格、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标准等)逐渐形成职业自我概念。13在国内,亦有许多学者对职业规划进行了阐述与定义,丰富了职业相关理论的内容。姜旭(2005)14认为,求职者要找到与个人特征相适配的职业,必然得清楚地了解自身特点,对自我有明确的认知,而职业规划就是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全面测量与评估求职者的能力、个性与职业兴趣、爱好等心理特质,进而让求职者科学认知自我与选择职业。他对职业规划作了如下定义: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体与组织相联合,测量、评价、分析、归纳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即个体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等主观因素和时代背景、职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确立最适合的职业拼搏目标,并为之实现而做出的合理有效的计划与安排。詹发尚(2006)15则认为,职业规划划分成两种:(1)从个人角度定义,即个体对自身特点进行生涯评估,形成生涯决定与决策(2) 从组织角度定义,即职业规划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以个人和企业组织的发展目标为基石。他还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以获取个体与环境信息为基础,设立目标并为之实现而奋斗的过程。李红梅等(2007)16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除了结合个人与组织发展,对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进行评估,确立事业目标之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制订相对应的工作与培训等实践计划,且每一步骤的安排均应合理、规律、有序。陈珊珊(2017)17认为,职业规划是个体或组织的职业选择与进展从设计、实行、评测、反馈到修正的整套过程,是个人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努力实现理想过程中,对其一生在价值观、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目标,所做出的细致规划。本文研究对象主体是大学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职业规划”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研究,有利于本文研究对象,认知自我,确立职业兴趣,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探索 ,对大学生日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发展路径做出一定帮助。1.3.2职业规划的测量研究职业规划通常采用测量法,根据职业规划测量工具测量个体的职业规划相关维度。外国学者一般依据自己的观点编制职业规划量表,起步较早,国内学者则是从修订外来测量量表开始,后续依据实际状况与研究理论制定了符合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量表与问卷。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工具主要是Osipow,Caney&Barak(1976)编制的职业生涯规划量表,该量表总共26个题目,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生涯自我认知、生涯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设定和生涯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研究也有很大进展,现就本文所参考的文献列出国内学者编制与修订的职业规划量表与问卷,见表1。表1 职业规划量表及其维度学者(时间) 职业规划量表 维度结构陈金定(1987) 自我概念 生涯决定量表 自我信心 林香君(1992) 生涯目标制定与达成 职业选择与矛盾 声望地位郭蕾(200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 保障 自我发展 就业信心 职业认识夏海燕(200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 生涯定向 自我认识 规划认知 职业探索 自我认识詹发尚(200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 目标计划 人际关系 实践锻炼 反馈修正注:此表出自于对相关参考文献的整理14-201.4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规划1.4.1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张娜(2006)的情绪智力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的作用21指出:(1)大学生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个维度有着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2)情绪智力各个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部分均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水平显著。(3)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管理情绪对自我评价贡献率较高;表达情绪对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和问题解决部分影响显著;理解情绪对问题解决作用较大;利用情绪对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和制订计划起着主导作用;而情绪发展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贡献都比较大21。王怀勇(2010)等研究22发现,情绪智力各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显著正相关,所得结论与张娜的研究发现相类似。 梁富程(2014)的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23表明,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即对他人情绪调节、对他人情绪评价、对自我情绪调节、对自我情绪评价以及情绪运用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越强。他还指出,情绪智力能够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贾殿臻(2016)的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24同样提出情绪智力的五部分与职业决策五部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情绪智力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预测作用,与梁富程归纳的结论相一致。1.4.2情绪智力与职业规划的关系国内关于情绪智力、职业生涯规划的单独研究有很多,当然,也存在较多对情绪智力与职业相关概念(职业成熟度、职业生涯决策、职业生涯探索等)各个维度关系的研究,但是对情绪智力与职业规划关系的直接考量和研究却很少。总结上述前人对职业规划概念的界定及职业规划量表结构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职业目标的确定、职业选择与决策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参考文献对职业相关概念维度的划分,可以认为,职业规划相较于职业成熟度、职业决策来说,具有更多的维度,内容更加广阔。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前人对情绪智力与职业相关概念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表征情绪智力与职业规划的关系。 张娜(2006)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情绪智力的各方面(管理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运用情绪和情绪发展)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包括决策时间、搜索深度、搜索模式)有不同的影响:(1)决策时间受管理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发展影响,其中,管理情绪、表达情绪作用显著;(2)搜索深度受管理情绪、表达情绪、运用情绪作用,其中管理情绪贡献较大,表达情绪影响也很显著;(3)搜索模式则由情绪运用所主导。她还认为,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个体依靠情绪智力对情绪合理的使用,有利于促进职业决策过程 21。 梁富程(2014)在大学生情绪智力、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23指出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困难具有显著负相关性;情绪智力各组成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三个维度即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显著负相关,由此认为情绪智力愈高,职业决策时的困难度就愈低。他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情绪智力能够负向预估职业决策困难度。杨丹(2016)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25重点研究了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6个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文中指出,情绪智力由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与情绪利用构成,而职业成熟度由职业目标、职业自信、择业价值、职业自主和亲友依赖六部分组成。其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其中,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与职业目标、职业自主、职业参照呈显著正相关,情绪利用还与职业自信显著正相关,而自我情绪管理却与职业成熟度中的亲友依赖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情绪智力各维度对职业规划有着不同的影响,两者具有相关性。情绪智力对个体未来职业规划具有较大影响,个体情绪智力越高,越有利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或设计,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4.3职业规划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梁富程(2014)研究提出,职业自我效能感愈高,职业决策困难愈低,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决策困难显著负相关,且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困难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23。曲可佳、鞠瑞华和张清清(2015)的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26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探索四个维度(环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探索、信心探索)都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对环境探索、信息探索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对自我探索显著正向预测;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显著正向预测目的探索。弓丽闻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前因变量往往可以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来预测职业行为。弓丽闻(2015)的完美主义倾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提出,对于职业决策过程的5个因变量,即平均决策时间、平均点击次数、平均搜索深度、平均搜索模式和平均满意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效应基本上不存在;完美主义倾向与职业自我效能显著交互作用于职业决策的平均点击次数、平均满意度、平均决策时间 27。 1.4.4情绪智力、职业决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