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星共轨GEO分布式星簇轨道设计方法.docx
多星共轨GEO分布式星簇轨道设计方法摘要:地球静止轨道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所能容纳的卫星数目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其开发利用已经创造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大是需求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对在同一个名义定点位置上共位保持由多顺卫星组成的卫星群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针对地球静止轨道多星共位技术的发展需求,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咄上,本文在多星共位轨道的分析、设计以及控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地球静止轨道多星共位任务需求和约束因紊进行了分析,并为多星共位轨道的设计建立了一定的指标体系。其次,在对卫星群的隔离策略与相对运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儿种典型的多星共位卫星群的相对轨道构形方案,并给出了共位卫星群轨道构形的初始化方法:第三,分析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摄动因紊及其影响效果,建立了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摄动方程,并对轨道摄动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第四,为消除轨道摄动对多星共位轨道的影响,研究了多星共位卫星群的轨道保持策略。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以上关于多星共位技术的研究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地球峥止轨道共位卫星群的轨道分析、设计和控制,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轨道资源,有效增加地球静止轨道的容量,而且可以提高卫星群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关键词:地球静止轨道、多星共位、轨道分析、轨道设计、软道保持Abstract: geostationary orbit is a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umber of satellites that can be accommodated is very limited, Geo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s, however,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s created a huge military,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mand is also more and more big, In order to solve the big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and limite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o keep a designated location in the same name in made up of more suitable satellite satellite group research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geostationary orbit more star has 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needs,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base duh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article in multiple star orbit of analysis, design and control conducted fruitful work,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to the geostationary orbit more star in a mission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due to turbulence is analyzed, and the design of multiple star has a track certai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Second, in isol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lative motion of satellite group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star for a son of a typical relative orbit of a satellite group configuration scheme, and gives a total of satellites orbit configuration initialization method: third, analyzed the geo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 orbit perturbation dynamics turbulence and its e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 orbit perturbation eq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orbital perturbation numer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orbit perturbation on the orbit of multi-star, the orbit strategy of the satellite cluster is studie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ove research on multi-star co-location technology is feasibl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Zheng check earth orbit of the orbit of a satellite group of analysis, design and control, can not only make full use of orbital resources, Effective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the geostationary orbit,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atellite group,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promotion value,Keywords: geostationary orbit, multi-star co-location, orbital analysis, orbital design, and soft road maintenance目录摘要1Abstract2绪论4第一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第二章多星共轨技术的研究现状62.1 多星共轨技术的现状现状62.2 多星共轨技术的发展趋势7第三章静止轨道多星共轨轨道设计要求与指标83.1 设计要求83.1.1 系统总体要求83.1.2 星间关系的要求83.1.3 界定条件93.2 技术指标93.2.1 相对距离约束93.2.1 相对方位约束93.2.3 与位置保持有关的约束103.2.4 防碰撞设计指标分析10第四章本文的主要内容114.1 多星共位轨道方案设计114.2 多星共位卫星群的轨进摄动分析114.3 多星共位卫星群的轨道保持策略研究11第五章多星共位轨道方案设计11第六章实验方案126.1研究六个轨道参数对卫星轨道的影响126.2星簇构型及其各样式的特点及实例分析136.3开始STK模拟仿真与迭代优176.4 摄动影响分析17第七章 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分析18第八章 课题研究需要的软硬件条件20参考文献21绪论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随着空间信息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其独特的空间位置优势,与地面网络相比,空间信息网络在对地观测、应急通信、航天测控、航空运输和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利益的高边疆。如何最大效率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新命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空间信息网络重大研究计划和“十三五”规划中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从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球建站受限等不同角度,中国空间信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骨干网接入网”的体系架构共识。其中骨干网由实现全球保障的高轨卫星组成,接入网则包含了各类低轨卫星及各类空基平台。针对骨干节点轨位资源匮乏,卫星平台承载能力弱等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多星共轨GEO分布式星簇的解决方法,此概念是指由空间密集分布的多颗小卫星共同组成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系统,其本质上就是设计伴随卫星相对于主星的运动轨迹以保证主星与伴随卫星的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周期相同;同时轨道的偏心率和倾角应略有差别,以保证其形成一个闭环稳定的星簇系统。此系统利用共轨控制,整合空间邻近且独立分布的GEO星簇卫星资源,在同步轨道上将多颗小卫星整合等效为一颗静止轨道大卫星,实现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军用与民用范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开展在分析多星共轨卫星星群的应用需求基础上,通过基于多星共轨GEO卫星簇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并对其中的轨道参数和构型优化进行梳理,为后续有关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5786公里的圆轨道上的卫星具有相对地球为“静止”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利用它为通讯、数据传输、电视广播、气象、海洋探测、导航等各种业务和科研领域服务。近几十年来,静止卫星已发挥出崭新的应用价值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它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然而,地球静止轨道却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由于各种摄动因素的影响,每颗卫星都在经度方向上分配有一定的漂移范围,以一定的周期进行位置保持。按这样的分配方法,静止轨道所能容纳的卫星的数目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解决大量需求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对在同一个名义定点位置上共位保持由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欧洲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已经有了在东经19°上空共位保持四颗卫星的工程经验 共位的静止卫星群是指名义定点经度相同,通过采取一定的隔离策略。在避免互相碰撞的条件下,位置保持在同一个漂移范围之内的一组卫星。每颗卫星的轨道都有小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利用偏心率矢量之差引起的平面内径向和切向(经度方向)的相对运动,以及倾角矢量之差引起的轨道法向的相对运动来实现隔离策略。 实践证明,多星共位系统确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具有很多优点,促使人们去积极探索和发展这项技术,但是,必须很好地解决轨道上多颗卫星的领率隔离、空间隔离,即必须保证共位系统不受无线电干扰(防干扰)、空间不碰撞、不遮挡,这是多星共位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采用多星共位技术增加地球静止轨道的容量,更是十分必要。我国所在地理位置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的弧段己十分拥挤,空闲位资己经很少,总有一天会趋于饱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问题也日益增多,轨道协调已成为发射卫星前不可缺少的日常工作。同时,我国的通信卫星事业还要不断发展,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把几个卫星放在一个轨道位置上。因此,我国不但要开展多星共位技术研究,还应根据发展规划、按照用户的潜在需要,提供一个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前拿出一个合理的近期和长远技术需求规划,甚至提出若干可行方案供用户选择使用。第二章 多星共轨技术的研究现状2.1 多星共轨技术的现状现状GEO卫星在军用及民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民用GEO系统如SkyLAN, 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多颗GEO卫星组成的空间网络。它以标准化的星间通信接口为基础,将通常由单颗通信卫星实现的功能分布到多颗不同的、更小的、处于同一轨道的卫星上,通过ISL交换信息,执行综合、集成功能的卫星星簇。它将一个大卫星的功能分离或分布到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星簇中;具有卫星数量少,全球覆盖,切换少和卫星控制简单等优点。这种星簇卫星系统很好地解决了GEO卫星的普遍劣势:静止轨道的唯一性造成了其轨道资源异常紧张;无法很好地覆盖较高纬度尤其是两极地区、轨道将达到饱和卫星间的协作问题。美国F6 计划和即分布式星群网络天基群组(星簇)计划:通过ISL来实现互连的SKYLAN系统将一个大卫星的功能分散至各小卫星上从而得以执行综合任务,采用多星共轨组合、超高速空间组网、分布式协同处理等机制,构建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可实现空间网络一体化的信息传输、管理与共享,具备自适应、自组织、柔性可重构及抗毁能力。星群节点由各类不同功能的卫星组成,可作为天基骨干网节点与其它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的中继与高速回传。在部分卫星故障时,通过在轨快速自愈和与新入轨卫星快速重构的办法,使得信息处理和网络功能得以快速恢复。天基群组计划:美国2007年公布的天基群组计划重点用于提升同步轨道卫星的及时响应能力。天基群组中的每个卫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卫星的功能不同,大型单个卫星的功能在多个卫星中进行分解,在天基群组内部具有专门提供服务的卫星以及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卫星。主要包括路由卫星、服务卫星和任务卫星3部分。其中路由卫星为群组提供天地链路等核心服务,在轨服务卫星为任务卫星和系统重构提供支持保障,路由卫星和服务卫星共同组成天基群组的基础设施,保障任务卫星执行指定任务。地球静止轨道(GEO)大部分的通信中继卫星系统和许多气象卫星都采用此种轨道配置。在这种系统结构中,卫星位于轨道高度35787km、偏心率为零、倾角接近零度的轨道上。这种轨道能提供较高的覆盖率,同时其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等,卫星与地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结构几乎不需要天线的定向控制,因此地球站的成本通常较低,且监视和控制也更容易。但是这种轨道的卫星发射成本较高,要求轨道位置保持,且不能覆盖极区。将单颗GEO卫星发展为多星共轨的GEO星簇不仅可以解决轨道拥挤阻塞的问题,也提高了卫星簇的抗毁性和稳定性,因而发展本课题所探讨的多星共轨的GEO分布星簇成为了解决未来GEO卫星问题的一个重要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2 多星共轨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促进了对GEO卫星的需求,这便要求我们研究出集靠性强、覆盖性广并可解决轨道拥挤问题的卫星系统。在国内研究中,单个GEO卫星、编队卫星、星簇卫星的研究都为独立发展,难以满足以上对于GEO卫星的新需求。而未来军事及民用领域都需要可靠性强、信号强度更大、最大利用有效资源、星簇之间可以互通互联的卫星。第三章 静止轨道多星共轨轨道设计要求与指标3.1 设计要求 静止轨道多星共位轨道设计要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另一类是内在的。外在的需求是指来自于共位卫星系统特定任务的需求,如通信、导肮、中继、侦察、气象等不同种类的卫星对共位的需求与约束可能有不同的考虑,外在的需求需要针对具体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关系产生的需求是指为了维持共位卫星群在给定空lbJ范围内安全、有序运行而产生的需求。下面主要对内在要求进行分析。3.1.1 系统总体要求 要在静止轨道上定点保持共位卫星群,不仅要求卫星群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越出给定的轨道窗口(土0,10 E/W),而且必须保证它们彼此保持一定的相对距离而避免发生碰掩,同时必须避免各颗卫星之间的相互遮挡以保证正常的通信、测控。 土0,10 E/W的轨道窗口也就是轨道弧段上的土70km,这一距离乍看起来似乎足够容纳多颗卫星并使其在运行过程中不发生碰撞、遮挡或干扰,但是,由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都设计得非常相似,所以它们会占用相同的优化轨道而可能发生碰撞、遮挡或千扰,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隔离策略才能实现卫星的共位运行,防止卫星发生碰撞或遮挡。3.1.2 星间关系的要求 为了减少地面测控站的工作量,提高相对位叉测量和相对定轨的精度,应该发展呈上自主的相互测量和自动控制。3.1.3 界定条件设共位卫星群卫星个数为N,则两两卫星之间防碰撞的条件为: 或或3.2 技术指标3.2.1 相对距离约束 卫星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摄动因紊和测量误差的存在,其轨道参数都会有一定的漂移而不能维持在埋想的状态,严重会破坏星间构形,甚至发生碰撞。因此,两星之间必须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当侧量到星间距离小于最小相对距离时,要通过机动措施来使卫星之间保持安全距离。3.2.1 相对方位约束 首先,所有卫星运行的经纬度两轴的窗口为±0, 1°。其次,为避免碰撞或遮挡,星间应维持一定的相对方位约束,即满足方程或。相对方位约束可通过轨道机动策略来满足。应尽量避免卫星的相对运动轨迹在yz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条直线,因为这对于地面测控和通信以及执行对地观测使命来说都是最坏的。3.2.3 与位置保持有关的约束 所有共位卫星都应采取共同的位置保持策略.这样做既提高了测控的整体简单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又能避免在星与星之间发生千扰的可能性;当然,这一约束条件是根据单颗卫星设计所允许的条件提出的。例如,这一约束条件可能取决于推进系统的类型,液体双组元推力器和离子推力器就不能采用同一种位置保持策略。 在所允许的轨道窗口这一约束条件下.位置保持机动的频度应尽可能小,同时还应与正常工作周期相协调。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将南北位置保持周期定为14天,7天执行一次东西位置保持,利用太阳同步近地点控制策略(例如:在每半个位衡保持周期中,当软道近地点方向与太阳矢量在轨道平面上的投影方向相同时)控制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 推进剂的消耗率应尽量小。 尽量避免对多颗卫星(例如三颗以上)同时进行机动,以免使卫星控制中心(scc)的测控工作量经常处于峰值状态.星座增加或撤换卫星的侧控过程应安全易行,且对其他卫星控制轨道所造成的干扰最小。3.2.4 防碰撞设计指标分析 为防止卫星发生碰撞,最小星间距ET一般取6km (3v值),星间最小经纬度差值。今分别为0.016°以及0.006°对于不同的隔离策略,偏心率差以及倾角差的取值范围可根据具体的隔离策略由卫星相对运动方程转换得到。 (5)防遮挡设计指标分析 当皆为零时,即卫星仅在径向有间隔,共位卫星群卫星之间发生遮挡.必须通过一定的相对方位约束来避免发生遮挡。第四章 本文的主要内容 为可靠地实现多星共位运行,本文对共位轨道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并研究了轨道保持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4.1 多星共位轨道方案设计 在对静止轨道卫星运动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共位卫星的五种基本隔离策略,即:完全的经度隔离、在漂移周期内的经度隔离、利用偏心率引起的经度振荡进行隔离、在平面内利用偏心率矢虽之差来进行隔离、倾角和偏心率的协调隔离策略等.基于以上隔离策略,设计两星、三星、多星的共位方案,并给出能够保障初始共位构形的发射和定点方案,可以实现多星的共位运行.4.2 多星共位卫星群的轨进摄动分析 建立了精确的轨道摄动方程,分析了静止轨道的轨道摄动以及对共位卫星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保证共位卫星fill的相互隔离,避免卫星相撞等危险情形发生.4.3 多星共位卫星群的轨道保持策略研究 把共位卫星群的绝对位置保持问E简化为单颗星的位置保持,并给出了南北位置保持和东西位置保持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共位卫星群的相对位置保持策略进行了优化,并探讨了相对位叉测量的方案。第五章 多星共位轨道方案设计 为实现静止轨道卫星群的共位可靠运行,必须对卫星间的相对运动进行分析,并进而设计出可行的相对轨道构形方案.由于共位的各颖卫星荃本上位于同一定点位置,它们所受到的地球椭状、日月引力和太阳光压的摄动规律几乎完全相同,对相对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在本章的分析和设计中.假设共位卫星在绝对位置保持的同时可以维持相对运动规律不变。第六章 实验方案6.1 研究六个轨道参数对卫星轨道的影响卫星在地球的引力场内运动,不管卫星轨道是圆形还是椭圆形,其轨道平面都要通过地球中心,而其半长轴、形状和在空中的方位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椭圆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决定了它的大小和形状,但椭圆轨道在空间的方位却需要三个角度来确定。分析卫星网络节点的位置和相互运动关系,首先需要确定单颗卫星的轨道参数。采用地心赤道坐标系:坐标圆点取在地心;坐标轴x在赤道面内,指向春分点;z轴垂直于赤道面,与地球自转角速度方向一致;y轴与x轴、z轴垂直,构成右手系,见下图2。升节点是卫星从地球的南半球向北半球飞行的时候经过地球赤道平面时的点。春分点则是太阳从地球的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时(实际上太阳不动,地球在运动)经过地球平面的点。通常来说,确定一颗卫星的位置,需要以下六个具体的参数:轨道平面倾角i,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轨道的半长轴a;轨道的偏心率e,对于椭圆轨道,是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与椭圆轨道长轴之比,其数值0<e<1;升节点位置,从春分点到地心的连线和从升节点与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近地点幅角,从升节点到地心的连线与卫星近地点与地心连线的夹角,从升节点顺轨道运行方向度量,0°90°;卫星初始时刻的位置+v,是卫星在初始时刻与地心的连线与升节点与地心连线之间的张角。在六个轨道要素中,轨道倾角和升节点位置决定了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的位置;近地点幅角决定了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指向;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偏心率决定了轨道的大小和形状。如果采用圆轨道,则只需要四个轨道参数,即轨道高度、轨道倾角、升节点位置和某一特定时刻卫星在轨道平面内距升节点的角距。卫星轨道平面虽然相对于地心惯性坐标系是不变的,但是卫星轨道平面相对于随地球一起转动的坐标系将每天自东向西旋转一周。在地心直角坐标系中,其ox轴在赤道平面内,指向格林尼治子午圈,oz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矢量一致,oy轴与ox轴和oz轴垂直,满足右手定则。6.2 星簇构型及其各样式的特点及实例分析一种卫星编队构型设计方法可知,其将星簇构型模拟为以下三种为了直观地描述卫星编队的任务要求.绕飞椭圆的半短轴:p=aeA,该参数决定了绕飞椭圆的大小。垂直方向的振幅:s=aeB,该参数决定了绕飞轨迹在z方向运动的振幅。初始相位差:=c,该参数和p、s一起决定了绕飞轨迹平面在惯性系下的空间指向。绕飞椭圆的初始相位:=Mc+,该参数决定了初始时刻环绕卫星在绕飞椭圆上的位置。绕飞椭圆中心沿航迹距离:l=2aeA(+cos(ic),该参数决定了环绕卫星绕飞椭圆中心与参考星在沿航迹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直线型编队:由相对运动方程可知,卫星直线编队飞行时,前后卫星保持在同一轨道上,只有近地点时刻不同,为了方便描述,在直线跟飞编队时,用平近点角度M来代替近地点时刻描述卫星轨道参数。设置仿真参数如下,参考卫星半长轴:a=32768km,位于地球近圆轨道上,轨道偏心率ec=72e2,轨道倾角i=3°,c=45°,fc=0,c=0,Mc=0。假设有5颗卫星进行编队飞行,此时,每颗卫星的其余参数和参考星一致,平近点角度差设置为M=0005。坐标原点表示参考卫星的距离,灰色线条表示跟飞卫星的相对轨迹。从上面图中可以看书,改变平近点角度差,可以控制跟飞距离。以仿真中每颗卫星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0km。空间圆构型编队设计实例假设空间圆构型编队设计要得到的空间圆半径为r=d=100km,则一组典型的空间圆参数取值为:p=50km,s=25km,=0,取6颗卫星进行编队,相位差步长取为:=45°。参考卫星的参数为:a=32768km,ec=72e2,i=3°,c=45°,fc=0,c=0,tcp=0。由上述参数求得的跟飞卫星轨道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同时给出了参考卫星的轨道参数,以作对比。坐标中心点都为参考卫星位置,坐标系为参考卫星的轨道坐标系。灰色曲线表示绕飞轨迹,其余不同颜色的点表示绕飞卫星16在第500个仿真时刻的瞬时位置。可以看出,绕飞卫星和参考卫星的距离保持在100km(即绕飞半径)左右。并且成周期变化。误差为±03km,远远小于空间圆半径要求。此时可以认为这些卫星构成空间圆编队绕飞。同样,取构型空间圆半径为r=d=100km,一组典型的参数设置如下:p=50km,s=100km,=90°,取6颗卫星进行编队,相位差步长取为:=45°。参考卫星的参数不变。此算例得到的一系列结果如图5所示。同样,坐标原点为参考卫星位置,坐标系为参考卫星的轨道坐标系。灰色曲线表示绕飞轨道。其余不同颜色的点表示绕飞卫星16在第500个仿真时刻的瞬时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半径为100km的正圆。综上所述可知由于直线编队的轨道分布构型依然会占据GEO对地同步轨道,无法解决轨道拥塞的问题,故而此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多星共轨GEO卫星的轨道设计。而圆轨道编队可以解决此种问题,只要绕飞卫星与中心卫星的距离选取合适即可使其绕飞轨道避免与同步卫星轨道重合从而达到多星共轨,实现协同作业的功能,解决轨道轨位拥挤的问题。在了解了各编队方法的特点后,根据流程进行卫星轨道的设计及优化根据多星共轨GEO特点确定编队队形根据队形确定p、s、i根据上述数据确定绕飞卫星轨道根数根据上述数据确定eA、eB、 6.3 开始STK模拟仿真与迭代优对GEO卫星利用STK进行设计仿真。STK软件的全称是Satellite ToolKit(卫星仿真工具包),由美国AGI公司开发,利用STK软件中的链路分析模块,可以对卫星间的可见性从时间覆盖的角度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在STK中建立一个场景,并在场景中创建设计的GEO卫星并分别设置其基本属性和图形属性;其次根据分析需求建立相应卫星间的链路,设置其基本属性和图形属性;对卫星和链路进行仿真计算,利用STK中Access工具计算卫星间的可见性;最后利用Chains对象中的Report和Graph命令生成相关数据报告和图表,在仿真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二维和三维显示模块显示卫星运行轨道和链路建立的过程。整个过程完成后可以分析出模型建立及各个参数设定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估后对于模型进行优化迭代设计,重复修改模型以及参数最终使卫星达到预期效果。6.4 摄动影响分析卫星群在运行的过程中,将受到各种摄动因素的影响,地球扁状和日、月引力太阳光压摄动力、星上发动机工作时的推力方向和大小误差都会对其相对构型产生影响.当摄动影晌较大时,如果不进行轨道机动控制,可能就会导致卫星产生相互碰掩,从而导致飞行任务的失败。地球扁状和日、月引力引起的长期平经度漂移.可以采用调整标称同步轨道半径(约1公里)来补偿,所以对共位星群相对轨道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由面积质量比相同的卫星组成卫星群来说.其绝对位置保持要求在同一时刻对每颗卫星施加相同大小和方向的速度脉冲。对卫星之间相对位置造成扰动的主要因素是星上发动机推力的大小和方向误差.由于各颖卫星的发动机推力误差一般来说相互独立,因此它们对相对位置的扰动更加严重。在长期的位置保持过程中,如果不进行相对位置的校正控制,则这种相对位置的扰动势必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破坏卫星群的隔离策略,使发生碰撞的概率不容忽视. 静止轨道的共位卫星群可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对于承担不同任务的共位卫星群,其对共位的需求和约束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飞行任务,仅仅防止星间的相互碰撞是不够的.它只能保证卫星正常运行,不一定能满足卫星群对共位卫星群的需求和约束以及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 以用于干涉测量的卫星群为例,为保证星间的测量基线长度满足干涉测量要求,必须保证卫星间在Y向和z向的距离满足基线长度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摄动影响即使不造成卫星的相互遮挡或碰撞,也可能导致飞行任务的失败,需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轨道机动控制对相对轨道进行修正以满足卫星群对共位的需求和约束,这将讨测控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七章 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基本方法、实验方案的分析,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已有初步积累,其他学者发表的文献可以参考和借鉴,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文献的支撑;本课题需要根据多星共轨卫星、GEO卫星、卫星簇原理与方法,借助 MATLAB、STK 软件编程实现相应算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融合仿真,MATLAB 软件内置有大量图像处理的各种函数以及图像处理工具箱可以参考使用,通过学习完全可以掌握其使用方法;STK及卫星通信已有大量工程应用案例,通过分析与对比,为实验分析结果提供补充。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五、开展研究应具备的条件及已具备的条件,并估计在进行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和解决措施7.1 课题研究应具备的条件本课题使用 MATLAB、STK 软件编程进行模型建构,并进行仿真评估,所以本课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熟练掌握各种卫星的参数、坐标转换的原理与方法。(2)学习并掌握 STK、MATLAB 软件相关编程方法和技术,使用相关函数,能够根据多星共轨GEO卫星簇的原理实现算法设计、仿真实现。(3)学习掌握多星共轨GEO卫星簇主观与客观评价方法,分析三种该模型的的优缺点。(4)培养独立研究工作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7.2 可能遇到的困难目前通过对卫星通信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对各种轨道卫星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1)对卫星通信及轨道参数及坐标转换原理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可能比较困难,特别是如何进行各种轨道坐标系的转换,对理论的掌握可能有难度。(2)在使用 MATLAB 、STK软件进行编程实现算法设计并仿真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对两者的编程和仿真方法掌握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题研究进度。(3)在卫星模型建构完成对其尽兴评价过程中,如何较为准确地分析该模型成为一个难题。7.3 解决措施课题研究过程遇到困难在所难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1)查找卫星通信的各种理论的文献,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指导教员帮助解决。(2)学习 MATLAB及STK 软件,掌握编程与模拟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算法编程能力与实验仿真能力。(3)利用日常学习不断培养独立研究工作能力与逻辑思维。第八章 课题研究需要的软硬件条件(1)硬件平台:计算机(2)软件平台:Windows 操作系统;STK软件、MATLAB 集成开发环境及其他工具软件;(3)卫星通信相关专业书籍、数据、资料。参考文献1王敬超,于全. 基于分布式星群的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2016,(4).2苟亮,左鹏,蒋丽凤. 欧洲GEO卫星星簇宽带通信系统SkyLANJ. 数字通信世界,2013,(1).3姜月秋,吴琦. 一个应用于星簇内部的动态重构策略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9).4王振永. 多层卫星网络结构设计与分析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5刘有耀,韩俊刚. 一种星簇双环片上网络拓扑结构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6).6吴国强. 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7沈欣,姚璜,张靖. 一种区域覆盖遥感卫星椭圆轨道设计方法J. 导航定位学报,2015,(3).8肖玉婷,朱立东. 一种卫星编队构型设计方法J. 计算机仿真,2014,(2).9张彦,冯书兴. 基于STK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轨道设计与仿真J. 计算机仿真,200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