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oc

    • 资源ID:67369936       资源大小:379.1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oc

    盐 城 师 范 学 院毕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学生姓名 陈维倩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班 级 应用心理13() 学 号 11413929 指导教师 李德勇 2017年5月13日毕业论文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2、本论文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3、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4、本论文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学生(签名): 陈维倩 2017年5月13日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以及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5份。结果:(1)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内。其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能力归因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背景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在运气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城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学习适应、职业选择适应、生活自理适应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能力、背景、运气归因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归因方式;社会适应性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Methods: us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multi Attribution Scale and 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00 college students, 235 valid questionnaires. Results: (1)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boy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ttributed to internal than girls.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ackground, ability, luck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In attribution ability, senior students scor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attribution, senior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ades. In luck attribution, senior students scor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2)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urban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ural students in social adapt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the choice of occupation adaptation, self-care adaptability in three dimensions a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ad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adaptability, sophom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reshman. In terms of occupation choice adaptability,sophomor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freshman.In terms of self-care adaptability, senior and sophomor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reshman. (3) There is a negatively related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mong them,the scores of ability,background and luck attribut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adaptabilit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 style,social adaptability目 录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概念界定1 1.2.1 归因方式1 1.2.2 社会适应性2 1.3 研究的现状2 1.3.1 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2 1.3.2 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3 1.3.3 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32 研究方法4 2.1 被试4 2.2 测验工具4 2.2.1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4 2.2.2 卢谢峰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43 结果5 3.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5 3.1.1 总体情况5 3.1.2 差异情况5 3.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8 3.2.1 总体情况8 3.2.2 差异情况8 3.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114 讨论11 4.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讨论11 4.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讨论12 4.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讨论135 结论13参考文献15致 谢17附 录18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研究背景 成就往往跟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分不开,积极的信念会引领我们走上对的道路,消极的信念却会使我们踏上错误的道路。而优秀的大学生们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国家发展与他们的成就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件事有适宜的归因,并由此进行正确的判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套新世纪教育宗旨,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这所反映的就是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要增强大学生们对环境良好的适应能力,其先决条件是:要注重大学生们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果环境条件已经变了,心理适应却不上,就会带来许多发展问题。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的时期。个体适应能力不仅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走出校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已有研究表明,适应状况的好坏将影响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进展。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们进行的干预研究表明,通过向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的降低其身心症状的严重度1。本项研究,正是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归因特点,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可能存在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为大学生们提供正确的建议,从而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归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2概念界定 1.2.1 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也就是说观察者对别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的过程2。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3。归因方式是认知的个性变量,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归因有广义或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归因是指人对自然、社会、精神文化等现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人一切的认识过程都是种归因的过程。而狭义的归因专指的是心理学中讲的归因,是根据人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觉、思维以及推理等而造成了某种结果的原因的认知解释。在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他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外界的某些事情找到合理解释,并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其结果会又进一步影响到每个个体的情绪情感或者动机这些内在的心理因素。自一个人有了思维以后归因几乎时时刻刻都在随其左右,因此时间一长,这种一直存在的归因行为就会形成一种归因方式,并能内化呈个体个性的一部分,并且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心态、求知欲等。1.2.2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就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应属于社会化的范畴。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根据社会学观点即为个体在社会与主体因素共同的交互作用下,普遍接受社会文化的价值和规范,获得所需的知识及技能,由最初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国内社会适应的研究中,最早对其进行定义的学者是朱智贤,由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说明社会适应为个体接受现有的生活方式、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过程4。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也对社会适应进行过解释:个体为了能达到社会的规范而进行学习,从而与社会的环境维持和谐关系5。陈建文也指出了社会适应是指人格上的环境适应,是个体通过顺应、调控和主动的改变环境,而达到的与社会和谐平衡的良好状态6。潘友梅等人也指出,社会适应指的是每个个人或群体与社会或者环境之间进行的积极的互动,即,社会适应是每个个人或群体在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对自己进行了调整,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协调的状态7。国外对于社会适应进行研究起步要比我国早,而且研究已经日趋的细化。范围主要是学校适应或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职业适应。Wentzel和Asher从成就动机、自制能力、师生的关系和学业等级等方面来综合评价青少年学生的学业适应8。Bhattacharga&Gauri用了成绩的平均等级来作指标从而达到评价南亚移民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9。Berndt 的研究指出,人际关系的不良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校适应感到困难,甚会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10。 1.3研究现状1.3.1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对归因方式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研究者在动物进行学习的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狗在电击过程中发现不管它们做出怎样的反应都没有用,于是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甚至还会扩散到其他新情境中,并使个体对任何事情的动机大打折扣。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进而被发现并广泛研究。李成齐对归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学生们在对积极事件进行归因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做出内在归因;在对消极的事件进行归因时,则会做出外在归因。这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1。袁莉敏老师在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归因方式与乐观及生活的满意度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与抑郁呈正相关12。国内学者钱树刚对高师的学生进行学业、人际成败多种维度的归因测评时发现他们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控制点均呈现明显内控。与人际归因相比的话,学业方面的归因更注重努力、运气这两个因素。而人际关系的归因更注重能力这一因素13。1.3.2 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现状国内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到了80年代才开展,并且主要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当前学者们对新生入学时的适应问题的研究增加了很多,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因为新生刚入学之时,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而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新生入学时如何适应学校、适应同学、适应新环境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他们学习、人际、环境和对教育模式的适应等。 陶沙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者五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因素相关模型14。她也研究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入学适应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这启示了人们应重视社会支持的功能15。李慧莉和张庆林研究了初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发现总体呈V型趋势,也就是说入学的第一个月并没有明显不适,但到两个月左右这种适应感降低,而在四个半月后又开始好转16。1.3.3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宋斐在大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男女生在积极事件上的归因方式和自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17。余洁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组的大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更多归因于能力、努力这些内控因素,将学业失败更多地归于努力因素;而低自尊组的大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更多归因于环境、运气这些外部因素,把学业失败更多地归因于内部能力因素18。殷华西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他认为归因风格是影响自尊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19。2方法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35份,其中男生79人,女生221人;城镇户口141人,农村户口158人;大一120人,大二145人,大三16人,大四19人;独生子女164人,非独生子女136人。表1 被试情况一览表项目类别人数性别男生79女生221生源地城镇141农村158专业文科177理科121是否独生独生164非独生136年级大一120大二145大三16大四192.2量表2.1.1多维多向归因量表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是由Lefoout等编制,共计48个项目。采用Likret五级计分,0-4计分,0表示很不同意,4表示很同意。它提出了四类归因:能力、努力、背景与运气,前两者属于内控归因后两者属于外控。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为成功事件,3个项目为失败事件。最终可以获得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这四个因子分,以及归因总分。每个因子上的分数为0-24分,分数越高越说明被试在此因子上的内控或外控倾向越明显。其中某因子维度得分越高越说明个体做此种归因的可能性越大。总分为外控性得分(背景与运气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能力和努力得分)之差,分数越高,外控归因倾向越强。2.1.2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问卷有66个题目,共有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这七个维度,还有效度量表,包括6个项目。采用Likret五级计分,分为正向题和反向题,各维度相加得到总分,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强。3 结果3.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3.1.1 总体情况表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M±SD)MSD能力12.183.14努力12.663.85背景11.513.66运气11.733.28总分-1.606.60由表2可以看出,该研究选取的大学生中归因方式平均来说内控得分高于外控,总分为-1.6.3.1.2 差异情况3.1.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表3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M±SD)因子男(N=72)女(N=163)tP能力13.08±3.0111.78±3.132.9810.003努力14.50±3.7011.84±3.645.1380.000背景12.03±3.4911.28±3.721.4530.147运气11.76±3.2011.72±3.320.0990.921总分-3.79±6.47-0.63±6.45-3.470.001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男生归因方式的总分显著低于女生。其中,能力归因、努力归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1.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4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生源地差异(M±SD)因子城镇(N=113)农村(N=121)tP能力12.06±3.3012.31±2.99-0.6120.541努力12.49±3.8912.81±3.84-0.6390.523背景11.33±3.5211.65±3.81-0.6780.499运气11.58±3.2511.86±3.33-0.6400.523总分-1.64±6.51-1.61±6.71-0.0300.976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1.2.3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专业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表5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专业差异(M±SD)因子文科(N=164)理科(N=71)tP能力12.11±3.1712.34±3.11-0.5100.610努力12.66±3.9712.63±3.580.0560.955背景11.40±3.5711.75±3.89-0.6600.510运气11.48±3.1912.32±3.44-1.8290.069总分-1.90±6.52-0.90±6.80-1.0610.290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1.2.4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表6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是否独生差异(M±SD)因子独生(N=164)非独生(N=71)tP能力12.38±3.1811.92±3.101.0990.273努力12.74±3.9912.55±3.680.3700.712背景11.98±3.5310.89±3.772.2710.024运气11.87±3.3311.54±3.210.7880.432总分-1.26±6.87-2.04±6.250.9010.368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总分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归因于背景的大学生存在是否独生的差异(p<0.05),具体的表现为属于独生的大学生归因方式为背景的显著多于非独生的大学生。3.1.2.5年级差异 采用F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归因方式进行年级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7:表7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M±SD)大一(N=120)大二(N=80)大三(N=16)大四(N=19)Fp能力11.92±3.0511.89±3.3013.06±3.6014.26±1.633.8290.011努力12.47±3.6912.56±4.2612.88±3.4014.05±3.320.9620.411背景11.39±3.5711.29±3.9210.50±3.1814.00±2.523.5860.015运气11.69±3.0311.28±3.4611.94±3.2813.74±3.532.9840.032总分-1.31±6.62-1.89±7.34-3.50±5.22-0.579±3.580.7190.542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但在能力、背景、运气的归因上存在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8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归因方式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能力大一大四-2.3380.000大二大四-2.3760.003背景大一大四-2.6080.004 大二大四-2.7120.004大三大四-3.1360.005运气大一大四-2.0450.011大二大四-2.4620.003 从表8可以看出,在能力归因上,大一、大二与大四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归因于背景中,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在运气维度,大四与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得分。3.2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3.2.1 总体情况表9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M±SD)MSD学习适应性27.545.72人际适应性36.803.48角色适应性30.964.41职业选择适应性26.283.78环境的总体认同19.633.02生活自理适应性20.172.78身心症状表现36.406.91总分221.6419.99 从表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分为221.64,其中人际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适应性得分较高,而环境的总体认同感和生活自理适应性较低。此结果中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感的得分要高于常模得分,而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的得分要低于常模得分。3.2.2 差异情况3.2.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性别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0:表10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M±SD)因子男(N=72)女(N=163)tP学习适应性26.60±5.6727.96±5.72-1.6860.093人际适应性36.65±3.5136.88±3.48-0.4550.650角色适应性30.47±4.0831.18±4.54-1.1310.259职业选择适应性25.76±4.0926.52±3.62-1.4090.160环境的总体认同19.43±3.1119.72±2.99-0.6710.503生活自理适应性20.33±2.7220.10±2.810.5970.551身心症状表现35.51±7.5936.79±6.57-1.3090.192总分218.02±19.32223.25±20.13-1.8530.065 从表10可知,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3.2.2.2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生源地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1:表1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M±SD)因子城镇(N=113)农村(N=121)tP学习适应性28.19±5.8426.87±5.541.7830.076人际适应性37.32±3.5736.32±3.362.2190.027角色适应性31.60±4.5130.30±4.192.2920.023职业选择适应性26.70±3.6525.87±3.861.6890.093环境的总体认同19.46±3.1819.75±2.86-0.7390.461生活自理适应性19.99±2.5420.34±3.00-0.9540.341身心症状表现37.03±6.7435.80±7.061.3560.177总分224.71±21.38218.55±18.072.3810.018 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分及人际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因子分都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城镇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3.2.2.3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专业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2:表12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专业差异(M±SD)因子文科(N=113)理科(N=121)tP学习适应性27.96±5.3326.58±6.481.7040.090人际适应性27.96±5.3336.99±3.26-0.5130.609角色适应性30.78±3.5831.37±4.40-0.9240.356职业选择适应性30.79±4.4226.21±3.470.1970.844环境的总体认同26.32±3.9119.46±2.700.5500.583生活自理适应性19.70±3.1619.87±3.111.0780.282身心症状表现36.71±6.6235.68±7.521.0580.291总分222.34±19.07220.04±22.020.8070.421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p>0.05)。3.2.2.3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3:表13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独生差异(M±SD)因子独生(N=133)非独生(N=102)tP学习适应性27.59±5.8927.48±5.520.1410.888人际适应性36.88±3.4936.72±3.500.3570.721角色适应性31.06±4.6330.83±4.120.3900.697职业选择适应性26.10±3.7926.53±3.76-0.8680.386环境的总体认同19.39±3.1719.94±2.81-1.3850.167生活自理适应性20.32±2.7619.97±2.810.9640.336身心症状表现36.43±6.8336.36±7.040.0720.942总分221.7273±20.43221.53±19.500.0750.940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是否独生的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3.2.2.4年级差异 采用F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行年级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4:表14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M±SD)大一(N=120)大二(N=80)大三(N=16)大四(N=19)Fp学习适应性26.77±5.8428.79±5.4329.50±4.8325.95±5.932.9930.032人际适应性36.69±3.3536.65±3.4237.63±2.9037.53±4.900.6590.578角色适应性30.85±4.3130.88±4.4132.69±4.1430.58±5.210.8990.443职业选择适应性25.67±3.7727.11±3.8025.75±3.8927.15±2.992.8640.037环境的总体认同19.88±2.5719.71±3.3718.94±2.79 18.26±4.011.8970.131生活自理适应性20.65±2.6519.69±2.7520.50±2.4818.89±3.363.5120.016身心症状表现36.35±6.7436.57±6.8437.62±6.5934.95±8.580.4640.708总分220.83±19.24223.16±19.87227.19±18.87215.74±25.301.1840.316 由表14可知,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以下是对其进行事后检验的结果:表15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学习适应性大一大二-1.9210.019职业选择适应性大一大二-1.4460.008生活自理适应性 大一大二0.9630.016大一大四1.7550.010 由表15可知,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大四、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 表16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r)能力努力背景运气归因总分学习适应性-0.229-0.80-0.298-0.323-0.159人际适应性0.0230.109-0.119-0.143-0.185角色适应性-0.0670.067-0.107-0.117-0.102职业选择适应性-0.1090.054-0.103-0.040-0.035环境的总体认同-0.071-0.040-0.112-0.125-0.077生活自理适应性-0.048-0.061-0.026-0.097-0.002身心症状表现-0.0770.007-0.233-0.312-0.240社会适应总分-0.1510.011-0.262-0.307-0.207 由表16可以看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的负相关,表示归因于外(背景、运气)则社会适应能力越差。其中,归因于能力、背景、运气的得分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4 讨论4.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讨论4.1.1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讨论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归因方式努力维度得分略高。有研究显示把成败归因于努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倾向20。因此,本研究中调查的大学生基本上具有一种良好的归因方式。而改变部分大学生的归因偏差,培养其良性归因,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培养其健康的心理。4.1.2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差异状况讨论从结果看,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努力和能力。这与以往的研究部分一致2122,在蒲少华老师的研究中,男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能力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但是能力是不可控归因,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这可能存在归因偏差。个体会因此自暴自弃,影响进一步的人际关系。男性大学生倾向于能力和努力归因,这可能与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社会上对男性的认可程度更多的从其能力和努力程度来看。因而这可能导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把成败归因于自身,而非运气和背景。在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能力归因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背景归因中,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在运气维度,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得分。背景归因和运气归因都属于外控型,这种归因方式人会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对自己的挫折、失败、不幸、错误总是从外部找原因,认为虽然自己做了努力,但外因干扰,没有办法。诸如“人的命,天注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都是说的这种处世态度。中国第一个运动心理研究方面的博士张忠秋认为过硬的球队不会被社会舆论压垮,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外控归因。能力、背景、运气三个维度中,大四学生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究其原因,可能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面对择业选择一方面可以内查原因反思自己的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希望通过提高能力有更好的前程,而另一方面又倾向于把遇到的一些困难归于背景和运气这种外因,以合理解释与自己的预期不符的情况。4.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讨论4.2.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讨论总体而言,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在环境认同、生活自理和择业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人际适应性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们对所在学校评价较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个体总是带着较高的期望进入大学,而期望与现实往往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其环境认同感不足。如何协调期望与现实的差异、避免对新进入的环境的消极看法,是大学生的思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生归因方式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