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探讨.doc
-
资源ID:67370092
资源大小:57.85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探讨.doc
14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探究摘要虽然说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房需求也在增长,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加快,使得建筑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本文指出了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探究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装配式建筑的具体种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综述,同时指出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最后深入探究了装配式的发展前景,希望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关 键 词:装配式建筑;种类;优势;现状;前景论文类型:理论研究目 录摘要I目 录31 绪论41.1 选题意义41.2 论文综述42 装配式建筑种类42.1 砌块建筑42.2 板材建筑52.3 盒式建筑52.4 骨架板材建筑62.5 升板和升层建筑63 装配式建筑发展概述63.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综述63.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综述74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74.1 施工周期相对比较短74.2 能耗比较低84.3 减少环境破坏85 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探究85.1 培育装配式建筑的领军企业85.2 建立总承包的工程模式95.3 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技术体系95.4 SI体系逐渐发展成熟95.5 向公共建筑领域发展95.6 BIM信息技术的逐渐应用9结论与展望10致 谢11参考文献13声明1 绪论1.1 选题意义 装配式建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未来建筑产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所具有的各种优点及特点使人们对其接受性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由于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目前其理论研究并不完善,而且外界对其看法也不一致。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太高,不适合在我国发展;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虽然装配式建筑的一次性投入确实比较高,但是能够在后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补偿。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种类、优势和前景等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理论体系。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适应我国住宅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能够将住宅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和建造融为一体,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住宅的产业化发展以及社会大生产方式发展。另外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种类、优势和前景等的研究,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2 论文综述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未来无论在军用、抢险、民用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美国为首在国外从上实际90年代开始就采取了系统的研究,而国内在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研究中起步较晚,随着当前BIM技术在国内的全面推广,关于装配式建筑对土木工程发展的影响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国内外研究现状2.1标准、规范研究进展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JASS14混凝土幕墙和JASS10预制混凝土工程,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2:C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草案阶段,正向多方征求意见。同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标准体系针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实施机制致力于研究传统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的差异、图纸表达和审批制度的变化以及设计工作转移到施工现场后的转变。综上可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2.2国内外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ESSS(PrecastSeismicStructuralSystem)3项目的研究。P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点保持完整。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6。清华大学的钱稼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了开发研究8。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3国内应用情况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城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lM信息化集成管理,已实现了利用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保障房标准户型。中南NPC成立了国家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12014国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并避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优势。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4.1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发布的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9。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4.2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样化组合的研究。4.3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重点在节点,装配式建筑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存在差异,其力学特性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加强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应及时依据最新且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对现有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条文应及时更新。2 装配式建筑种类通常情况下来说,装配式建筑在具体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又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本文经过分析和探究发现目前比较常见的装配式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2.1 砌块建筑所谓砌块建筑,其主要的含义是指利用预制的相关的块状的材料来砌制墙体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类型。一般情况下来说,砌块建筑特别适合于层高在三至五层的建筑,如果我们能够将砌块的强度或者是钢筋的质量提高,那么就可以对砌块建筑的层数进行适当的添加。进一步来看,砌块建筑又可以具体分为大型砌块建筑、中型砌块建筑和小型砌块建筑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大型的砌块建筑已经逐渐被大型的板材替代,而小型的砌块建筑因为使用起来很方便,易于搬运以及砌制,所以应用比较广泛。砌块建筑里的砌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的砌块,另一种是空心的砌块,其中实心的砌块大多是由轻质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在砌块的应用过程中接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环境,目前比较常用的接缝方法是使用水泥砂浆进行砌筑。对于小型的砌块来说,其接缝方法可以采用套接的方式没这样可以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湿作业大大减少。2.2 板材建筑所谓板材建筑,又被称为是大板建筑,它主要是由预制好的墙板、屋面板和楼板等装配形成的。从板材建筑中的板材的实际材料来看,其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而且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板材建筑的优势体现在其结构的重量比较轻,因此能够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而且还能够使得建筑的使用面积扩大,同时其抗震的能力也是很强的。但是板材建筑也有其,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它对建筑的具体的造型要求很高,对建筑的具体布局也要比较苛刻的要求。另外板材建筑小开间横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内部分隔不够灵活,这就影响其良好应用。2.3 盒式建筑盒式建筑是在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类型,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的盒式建筑的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板材盒式建筑,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开间比较小的厨房和卫生间等做成承重盒子,然后再和楼板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第二种是核心体盒式建筑,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具有承重作用的卫生间盒子当做核心体,然后再使用楼板和墙板等构成完整的建筑。第三种是全盒式建筑,即全部由承重的盒子构成的建筑。第四种是骨架盒式建筑,具体是指使用轻质材料构成额住宅单元和单间式的盒子。这种建筑的工厂化程度比较高,可以进行现场安装,而且安装的速度也很快。另外盒式建筑的内部装修和家具设备等的安装也十分便利,所以应用起来十分便捷。但是同时该建筑的投资很大,运输起来不方便,所以其具体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4 骨架板材建筑骨架板材建筑也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类型,主要由骨架和板材构成。目前骨架板材建筑的承重结构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通过柱子和楼板来进行承重的板柱结构体系,另一种是通过柱、梁构成的承重框架,然后再组成框架结构体系。一般比较常见的骨架板材建筑是由方形的预制的楼板和预制的柱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的楼板大多将四角支在柱子上,有的会在不同楼板之间的接缝地方留槽,然后将钢筋穿过预留孔,最后往里面灌注混凝土。骨架板材建筑在轻型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为这种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是比较科学的,能够使得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大大减轻,而且其内部的分隔页非常灵活多样,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2.5 升板和升层建筑升板建筑多采用的是无梁的模板和双向密肋的楼板组成的,不同的楼板之间的柱子的连接是采用无柱帽节点的方式进行连接的。一般情况下来说,升板建筑的柱子间距比较大,其楼板的承载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在大型商场以及仓库和工厂里面,升板建筑的应用比较广泛。升层建筑是在升板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将升板建筑的模板还在地面上的时候,进行预制墙体的提前安装,然后再将整个模板和墙体一起进行提升的一种建筑类型。升层建筑的优势是施工速度很快,对于那些施工场地比较受限的地方,升层建筑是比较适用的。3 装配式建筑发展概述3.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综述国外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比较早,其中发展比较好的,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装配式建筑。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遇到了能源危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行配件方式的施工以及相关的机械化生产。在这过程中,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后发展起来的建筑体系和这些标准规范融合在了一起。美国城市的住宅结构现在已经实现了工厂化,装配式的建筑主要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为主,其建设的成本比较低,在各个工厂之间可以实现通用,因此使得施工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另外,美国的预制和预应力混凝土协会还制定了PCI设计手册,该手册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PCI设计手册在美国以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德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也比较好,其装配式建筑的住宅主要使用混凝土、剪力墙等结构体系,其建筑所使用的外挂板和阳台板等多采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比较好。德国比较注重的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而且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整个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甚至提出了零能耗的建筑理念。为了促进这种建筑理念的落地生根,德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实施,实现了装配式住宅和降低能耗之间的完美结合。日本的装配式住宅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已经能够使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来生产装配式住宅。日本装配式住宅的特点是注重中高层住宅的配件化的生产,这是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过高而产生的。同时日本还注重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装配式建筑及其构件的质量进行保证,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比如建筑标准法、建筑标准法实施令等。3.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综述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在我国的几个大城市实现了实际应用。北京市和上海市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优惠政策,而且其标准和配套十分齐全,相关结构设计和技术也发展的比较。比如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关于混凝土结构住宅的设计以及质量验收的相关标准,上海市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起步很早,目前该市装配式建筑的面积很大建筑的构件质量也比较高,另外深圳市还编制了比较齐全的住宅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此外江苏省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比较全,其构件的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开展比较快。4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装配式建筑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和应用,是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具备其独特的优势,从总体上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施工周期相对比较短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来说,一般是采取现浇的方式进行施工,所以其施工的速度比较慢,四天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一层主体结构。同时传统的建筑方式其部分的施工和主体的施工时分开的,所以真正完成一层的时间为一周左右。但是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构件可以在各个工厂里提前生产,而且其采用的是并联式的生产方式,除了吊装和拼接以外,其他的施工都不需要再现场完成,因此非常方便。通常情况下来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可以到达一天一层,实际的工期也就是三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层,因此可以说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之一就是施工周期比较短。4.2 能耗比较低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许多构件都可以通过预制的方式在工厂里加工制作完成,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大量的装配式建筑所需的构件,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循环利用机器,资源的消耗变得非常少,非常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另外,传统的建筑方式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中不但需要我们搭接脚手架,而且还需要我们进行临时支撑,这样会造成钢材和木材的大量浪费,产生巨大的能耗。但是装配式住宅却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这种建筑的施工现场只有吊装和拼接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其所使用的模板和支撑量很小,有利于降低能耗。更为重要的是,装配式建筑不见在施工和建设阶段的能耗低,在后期的运营阶段,其能耗也比传统的建筑要低很多,可以有效到达节水和节能的目标,对于节约能源非常有利。4.3 减少环境破坏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对环境的破坏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是装配式建筑的许多构件都是通过预制的方式在工厂里完成的,这样就使得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量大大降低,因此建筑施工现场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大大减少。而且值得指出的是装配式建筑几乎不需要湿作业,所以能够避免污水以及粉尘等城市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周期短,施工速度快,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噪音污染和光污染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小,符合当下我国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这使得其受到极大的欢迎,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5 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探究本文对国外先进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经验,结合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实际发展情况,对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做如下的探究。5.1 培育装配式建筑的领军企业从日本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初期的时候,其专业分工程度不够高,社会化的程度也不够高,此时必须要培育装配式建筑的领军企业,使其产生一个引领和带头的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良好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促进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5.2 建立总承包的工程模式通常情况下来说,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等环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因此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说,建立和壮大一支人才队伍是非常关键的。本文认为建立总承包的工程模式是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采用这样发展模式可以使得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构件的制造以及最终的装配都能够实现一体化的良好运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资源在其各个环节上的最佳配置,实现整体的效果的最大化提升。5.3 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技术体系由于装配式建筑具备传统的建筑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其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技术体系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在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以及预应力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等方面形成科学的技术体系,为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奠定技术支持。5.4 SI体系逐渐发展成熟通常情况下来说,SI体系不仅注重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注重建筑的装修以及相关设备的灵活性和方便性,因此SI体系是将建筑的主体结构体系和装修、设备填充体系分离开的。SI体系的理念是将住宅骨架以及基本设备和住宅内部的装修以及设备进行明确的分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住宅的使用寿命的延长。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开发和完善SI体系,SI体系逐渐发展成熟是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也投入了人力财力加强SI体系的开发,定会使得我国的SI体系逐渐发展成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5.5 向公共建筑领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多,公共建筑的需求日益旺盛,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施工周期短、对环保造成的破坏小、能够节约资源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公共建筑的发展。因此,向公共建筑领域的拓展,也是我国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另外,近年来我国的高强混凝土技术和预应力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这也为装配式建筑向公共建筑领域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而且装配式建筑的效益比较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建筑领域的装配式建筑会越来越多。5.6 BIM信息技术的逐渐应用BIM是指将建筑相关的信息作为基础,然后建立合理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数字仿真模拟等方式来确定建筑物的真实的信息。通过BIM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因为这种技术不仅是建筑信息的简单集成,而是一直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可以使得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必定离不开BIM信息技术的支持,将BIM信息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因此可以说BIM信息技术的逐渐应用是我国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未来建筑产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所具有的各种优点及特点使人们对其接受性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装配式建筑种类有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等不同的类型。目前国外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比较早,其中发展比较好的,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装配式建筑。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在我国的几个大城市实现了实际应用。装配式建筑之所以获得良好发展是因为其施工周期短、对环保造成的破坏小、能够节约资源等优点。本文对国外先进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经验,结合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实际发展情况,对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认为 培育装配式建筑的领军企业、 建立总承包的工程模式、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技术体系、SI体系逐渐发展成熟、 向公共建筑领域发展、BIM信息技术的逐渐应用是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致 谢感谢我的导师XXX 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我的XXX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更好地完成论文。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教育之恩,永生难忘,来日方长,容图后报。愿你们健康,幸福。祝XXX大学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望XXXX专业发展出特色,发展出水平。就此止笔。参考文献1 蒋勤俭.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 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2朱锫.类型学与阿尔多.罗西J.建筑学报,1992(5):32-38.3 范力,吕西林.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 结构工程师,2007.23(8):90-974程文瀼,翁煜辉,王蕴.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38(10):4852. 5林祖锐.历史地段(街区)建筑创作的类型学思考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6李忠献.装配整体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26(4):3238.7意罗西,黄士钧.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8钱稼茹.竖向钢筋采用不同连接方法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6):5159. 9童明.罗西与城市建筑J.建筑师,2007(5): 26-41.10马佳宝.保障性住 房装配式承重部品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C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册:2013, 929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