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很+名词”新现象概述 (1).docx

    • 资源ID:67370667       资源大小:35.3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很+名词”新现象概述 (1).docx

    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 目: 所在学院: 专 业: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很名词”新现象概述×××学院(三本填“×××系”) ×××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但是近些年来,程度修饰名词这一结构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交谈、电视作品、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中都出现了这样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是并不阻碍人们的交流,说明这种结构有合理性。为此,本文以“很名词”这一结构为例,简要叙述该结构的特点,从而论证该结构本身的合理性及其体现的汉语发展结构的特征。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很名词”这一结构产生历史背景以及国内外关于我国语法结构的研究现状。其次,本文重点讲明了“很名词”这一新型结构的具体运用方式,并浅谈“很专有名词”同“很普通名词”在语义以及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此反映近些年的语言现实。最后,本文总结了“很名词”这一机构存在必然性,并以此结构为基础探究我国汉语语法发展特点,以期进一步讨论该类型结构的特点,进而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也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语法结构;“很名词”;语法特点目 录引言41.“很名词”发展概述41.1“很名词”的历史背景41.2国内外研究情况51.1.1国内研究现状51.1.2国外研究现状52.“很名词”的专有用法62.1“很名词”的常见用法62.1.1“很普通名词”结构62.1.2“很专有名词”结构72.2“很普通名词”与“很专有名词”的差别82.2.1“很普通名词”性状义82.2.2“很专有名词”的性状义103.“很名词”语用分析及存在的宏观理据103.1“很名词”语用分析103.1.1“很+名词”结构的语用原则103.1.2“很+名词”结构存在及发展语用条件113.2“很名词”存在的宏观理据113.2.1语言系统内部原因113.2.2语言系统外部原因133.2.3“很名词”未来发展13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引言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副词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一般来讲,副词是不能用来修饰名词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中,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判定名词的一个标准。但在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引发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副词加名词的结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的交谈、电视作品、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中副词加名词的结构越来越常见.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提到了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1)一个名词可以跨类为别种词,如“光”与“很光”,“鼓”与“太鼓了”,“土”与“真土”。(2)名词作谓语,以谓语的身份受副词的修饰:“这个人太君子了”。(商务印书馆,1979年)由此看来,副词修饰名词不能算是错误,而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随着这种不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法的言语被广泛使用之后,也引发语言学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近年来基于传播媒介的进步,这“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出现了新的变化。下面我们以很+名词为例,探讨一下很+名词结构中名词的几种形式。1.“很名词”发展概述1.1“很名词”的历史背景“很+名词”是现代汉语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句法格式,例如,“很牛”“很淑女”“很绅士”等等。这些话在一个受到规范汉语教育的外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这也正显示了这一格式与传统语法相比,确有它的独特之处。 张海萍. “很名词”组合现象的修辞功效及发展趋势J. 语文学刊(教育版), 2010(4):114-115.“很”是典型的副词,并常作为检验一个词是否是形容词的标记词,按规范语法,它后面出现的词类应该是形容词,名词进入这样句法格式就会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和传统的语言产生冲突,从而引起新鲜感。很明显,这一格式颇受年轻人尤其是80、90后一代人的欢迎。80、90后的年轻一代,生长在改革开放、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大背景中,他们充满朝气、个性张扬、善于表达。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语言使用是他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他们使用这种格式,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他们在向外界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是一种求新求异心理。 陈颖彦. 浅谈“很+名词”结构J. 安徽文学月刊, 2009(10):329-330.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总是先从某个人、某一小部分人或者地区先出现,然后慢慢扩散开去,在这种扩散的过程中,人口流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大众传媒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最先使用这种格式的群体,被看做具有较高的语言威望的群体,这种语言威望体现在他们着装、经济地位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其他社会群体成员模仿和追求的“榜样”。语言威望低的群体向语言威望高的群体学习、效仿,于是,这种格式传播开来。另外,网络、电视、杂志等大众传媒也助长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发展。1.2国内外研究情况1.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的学者针对“很名词”这一较为特殊的机构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与研究思路。张伯江、方梅(1996)从词类基础功能以及有游移功能的角度将“很名词”视为名词基础用法的功能游移,但有同时提出名其次本身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储泽祥、刘衔生(1997)以名词“细节现象”讨论了“很”作为副词同名词组合是否合理,其认为词义本身便具备概括性,因此,当一个名词产生本质义之时,大部分细节也被概括掉。在具体使用该名词过程汇总,受到概括的细节再次返回,而谭景春(1998)将“很名词”结构视为语言运用期间“源于规则的而有突破规则的策略行为”。邢福义(1997)则代表社会语言学角度突出该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具有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于物体属性的异质感受,”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促进了该类说法的发展。胡学文(2005)提出该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认可与应用,是由于在认知理据方面存在这样的语用需求。陈颖彦(2009)以“很名词”结构为切入点,并以特殊代一般,以期令另一角度认识“副词+名词”该语法现象。刘丽涛(2012)也证明刘丽涛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在年青一代人中颇为流行,也认为虽然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最终的影响因素还是在其语言内部。1.1.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并没有关于“很名词”这一结构的具体论述。本文简要及诶少了部分学者对构式语法以及语法化的研究:第一,关于构式语法的研究。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像语用学、句法学一样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它相对来说更像是一个流派,是一种语法理论模式,用来解释语言现象。构式语法主要是由Goldberg在1995年出版的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里开始被人们所注意和接受的。除了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还有Key & Fillmore(1993)以及Croft(2001)的激进构式语法。Bergen & Chang(2003)的体验构式语法、Lakoff(1987)的格式塔语法(Gestalt Grammar)等。不过,Goldberg在他的专著里,主要介绍了五种句法构式,都是属于句法层面。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并不含有主谓结构,但是Goldberg在书中提到:“构式”,即“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可以小至语素,大至句子,至于词、短语、介乎词与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如固定词组,熟语)、小句等,理所当然也包括在内,因而本文所谈的问题,也在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之内。近年来,Croft提出了关于构式语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即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激进构式语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简句法表征方式。Croft(2004)的激进构式语法,强调句法范畴和语言类型的普遍性。激进构式语法持非分解论,主张语言中有些复杂构式本来就是不可分解的句法表征单位,它并不否认构式由句法成分组成,同时认为构式作为一个整体要大于其组成成分之和,同一构式中各成分间不存在句法关系,只存在部分与整体间的语义关系和象征关系,它的激进之处在于:用“部整关系”取代“句法关系”;用“整体观”取代“分解观”;用“多样性”和“独特性”取代“普遍性”。另外,构式语法强调“形义一体化”,这是构式语法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它不同于生成语法的复杂生成机制和过程,只要达到能被听话人理解的效果就可以,这也是构式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和生成语法不一样的地方。第二,关于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的说法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于1912年在其论文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提出,指的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Kurylowics从历时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语法化是从词汇形素向语法形素或从低级语法形素向高级语法形素的转化。Hyman从语用的角度,把语法化定义为语用结构经过约定俗成变成语法的过程。2.“很名词”的专有用法2.1“很名词”的常见用法2.1.1“很普通名词”结构普通名词一般包括如下三种:抽象名词、指人名词以及指物名词三种,具体搭配情况如下:第一,抽象名词。抽象名词,顾名思义,所指的主要是一些抽象事物,不像具体名词那样具体可感,所以抽象名词本身的意义比较空灵。 刘丽涛. 浅析现代汉语流行语“很名词”格式成因J. 学周刊, 2012(9):5-5.我们在理解一个抽象名词的时候,往往借助于它的性状义。其实,抽象名词的本质义和性状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的界限似乎显得很模糊,所以抽象名词的性状义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张伯江、方梅在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中指出,“抽象名词不是典型的名词,它们带有明显的性质意义,言语中易于活用”。这一类中的能够进入“很+名词”的组合变异的抽象名词比较常见的有“很风采”“很文化”“很哲理”“很技巧”“很罪恶”“很热门”“很青春”“很诗意”“很生活”“很情绪”“很悲剧”等。 杨秋兰. 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浅析J. 考试周刊, 2009(35):39-40.第二,指人名词。指人名词,主要是指那些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的有着特殊身份地位和独特性格特点的一类人的那些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后,这类名词的性状义得到了显现,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类型的人的一系列性格特征。这一类中的能够进入“很+名词”组合变异的抽象名词,比较常见的如“很淑女”“很学者”“很绅士“很市侩”“很英雄”“很女人”“很流氓”“很小市民”“很官僚”“很学究”“很艺术家”等。如“学者”这类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是“专门研究学问”,所以可以说“很学者”,“英雄”这类人则表现的是“英勇无畏”的典型特性,因此也可以说“很英雄”。第三,指物名词。指物名词,指那些用来表示具有某种典型特性的事物。 雷蕾, 李春艳. “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功能考察J. 语文学刊, 2018(3).在进入“很+名词”的组合变异时,这种语法形式打破人们常规的思维定式,引发了人们对该事物本身属性的一系列联想,再将所联想到的一些属性与描写对象融合到一起,形成这种特殊表达。如“很面”形容“软弱无能”,“很阳光”形容“活泼、有朝气”等。2.1.2“很专有名词”结构“很专有名词”是近些年较为新颖的一种结构方式,专有名词的本质义与性状细节的界线是最清晰的。专有名词能进入“很+名词”的组合变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人们的联想,所以专有名词的知名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吴剑. “很+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分析J. 科教导刊(下旬), 2018(3).能进入该结构的专有名词,必须要具有比较大的知名度,其性质特征要为人们所熟知与了解,否则就不容易让人理解,更无法产生相应的联想,甚至影响交际。诸如诸葛亮的聪明、曹操的狡猾、雷锋的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人们脑子里共同的背景知识,因此,“很诸葛亮”“很曹操”“很雷锋”都容易被人理解,而“很张三”“很李四”却不太容易让人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们对于某个词的认可度与这个词所存储的具有描写性的信息有关。大体来说,一个词所存储的具有描写性的信息越多,人们对于这个词的认可度也就越高。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我们常说“很男人”“很阳光”,却不说“很房子”“很猫”“很大树”,就是因为“房子”、“猫”、“大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不及“男人”“阳光”等多,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不足量的,不具有什么能引起人们联想的其他性质,所以人们不认可“很房子”“很猫”“很大树”的说法。 李然. “很+名词”构式的语法化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1):51-55.也许有一天这种说法随着它自身信息量的增加也会出现在人们的口常交际之中,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用法出现。 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都可以进入程度副词“很+名词”的组合变异结构之中,但是这几类名词所出现的频率却存在着差别。 段晓燕. 基于语料库的“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解析J. 艺术科技, 2014(10):86-87.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出现的频率要低于抽象名词,专有名词出现的频率是最少的。2.2“很普通名词”与“很专有名词”的差别2.2.1“很普通名词”性状义“很普通名词”这一结构的性状义一般分为如下两种:第一,从直接性状义角度而言。如前文所述,上文我们提到,名词的性状义取决于名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典型性质特点,这类具有了性状义的名词在表达中能够起到类似于形容词的描摹性作用。鉴于名词性状义的不同体现方式,我们把这种性状义进一步分为直接性状义和间接性状义。 康妮芝. 以“小三角”理论为基点探察“很+名词”结构J. 管理学家, 2013(18).直接性状义是指在一个名词中,其性状义是组成这个名词义项中的一个义素,我们在词典的解释中能够直接看到这类性状义,也就是说,这类性状义具有区别性作用,而这些区别性特征大都表达出了人们对这类人或事物的主观评价和看法。见下面例子:眨在念的时候作了一些删节,所以,英译本四世同堂是删节本,但“很权威”,因为是作者自己删节的。(舒乙作家文摘·浦爱德与四世同堂)初看上去观在上网运用因特网进行电子商务似乎“很热门”,但几乎尽“热”在了设备、技术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者。(电子商务纵横谈)上述例子中,“权威”代表使人信服的力量以及威望;“热门代表吸引众多人的事物”。其中“使人信服”以及“吸引许多人”分别是“权威”与“热门义”的直接性状义,其主要描述该名词所具备的特质与特点,性质与特征,起区别事物的作用。 周巧云. 比况性无指名词做定语的名词短语和“很+名词”的关系分析J. 科教文汇, 2007(7):168-169.用语义学的分析,“权威”含有“使人信服”、“威望”两个义素。我们在语法研究上借鉴了这种词的义素分析,提出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在“很权威”这一“很+名词”组合中,“使人信服”这个性状义是“权威”的一个语义特征,同时,也就是它为“很权威”这个组合之所以存在提供了合理性。其他的这类词也是同理,“热门”含有“吸引许多人”、“事物”这两个义素,在“很热门”这个组合中,“吸引许多人”的性状义是它的一个语义特征,也是支持“很热门”这一组合存在的一个条件。很明显,从这些词的词典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的词义结构中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性状义,具有能够将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来的语义特征。上面所释义的这些名词具有较强的名物义,同时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性状义,这样,它们就有了进入“很+名词”的条件。 张金雯. 浅析程度副词“很”与名词搭配现象J. 山西青年, 2016(13).同时,在“很+名词”这一组合里,名词所处的位置一般是典型形容词所出现的位置,于是在这种“很+形容词”结构槽的促进下,名词这种性状义就会得到凸显,能够与程度副词“很”组合,有着区别性特征的直接性状义明显增强。这时,这个结构槽中的名词起到了类似于形容词的某种描摹作用,所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人们也就能够接受。第二,从间接性状义角度而言。间接性状义是指在词典解释没有明确指出的,是人们凭借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经验性的理解而得出来的,因而比起直接性状义,间接性状义往往不够稳定,会随着地域、时代、民族等因素发生变化。“很普通名词”主要通过转喻实现间接性状义的表现。 齐彩霞. “很+名词”的组合变异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 2011.有一些名词的性状义就是通过转喻实现的间接性状义,它们当中的很多性状义还暂时没有被词典收录。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两个相关认知范畴间的过渡,通常是一种渐变的方式,转喻实现的条件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关性。比如人们会用“心花怒放”、“眉飞色舞”来代表“高兴”。 “很+名词”组合中的一部分名词就正好是通过转喻实现的间接性状义。表示事物的性质时借助具有这种性质的具体事物是很自然的方式,这也是人类转喻思维的一种体现。事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性质,事物与性质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事物一性质”也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主要认知框架之一。在这个“事物一性质”的认知框架里,如果事物的性质比较突出,人所共识,且事物与性质之间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关联,人们就可能会用事物来转喻这个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性质与事物相比,事物显然是比性质具体,也就更容易被人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用事物转指该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邢福义.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语言研究, 1997(2):1-10.如“女人”本指“成年女性”,但当说到它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与“温柔、妩媚”联系起来;“奶油”一词本指“从牛奶中提出的物质,白色,脂肪含量较黄油为低。一般用作制糕点或糖果的原料。”,可一提到它,人们很容易想到“白而腻并且质软”的性质,于是当形容某个缺乏男子气概的男性时,就可会用到“这个男人很奶油”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言简意赅,形象生动。2.2.2“很专有名词”的性状义专有名词是特定的某人、地方或机构的名称,即:人名,地名,国家名,单位名,组织名,等等。 人们对客观世界里的特殊的人或事事物进行概括反映就形成了名词,名词词义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记忆的方便等因素,不得不舍弃所反映的人和事物的许多具体的特征,而仅仅是高度概括了它的本质特点。然而当人们运用具体的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被概括掉的事物的具体特征还必须被还原出来,以方便人们的理解。因而,在一定的语境之中,人们就可能会对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的一些具体特点产生相关联想,联想意义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联想意义能够足以反映该名词显著的性质特点时,这样的名词就有了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能通过这种联想意义进入“很+名词”结构的一般多为性状义较强的专有名词和某些指人名词,这些名词大都比较著名,所以当它们进入“很+名词”结构时,人们往往不觉得陌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 陆俭明. 隐喻、转喻散议J. 外国语, 2009(1):44-50.如“很中国”的表达,“中国”原本是我们的国家名,而在这里是指我们国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如“传统、古典、文明、地大物博、过去的沧桑,今日的辉煌”等等,“很雷锋”也不是指雷锋本人,而是形容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3.“很名词”语用分析及存在的宏观理据3.1“很名词”语用分析3.1.1“很+名词”结构的语用原则“很+名词”组合中的名词由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两部分组成,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然而,从语用的层面来看,“很+名词”组合仍然能够揭示出一些语用原则。“很+名词”组合中的名词所具有的附加意义具有很强的描写性特征,随着人们对一个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这种蕴含在名词当中的具有描写性特征的附加信息也会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这种理性意义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此,这个理性意义的稳定使得该“很+名词”组合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然而“很+名词”组合中名词的附加意义使得这一组合又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共同作用于这个结构,促使“很+名词”组合能够完成功能的转变。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很+名词”组合实现了经济性的语用原则。不管是合作原则还是其他的相关原则,经济原则都存在其中并起着很大的作用。 经济原则无疑是一种语言进化和发展的活跃动力,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表现出这样的趋势,那就是在避免歧义的前提下,尽量的使得自己的语言简单经济。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很+名词”组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拥有了一些语用功能,如礼貌功能、委婉功能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也适应着它们对于表义的影响程度,这些功能也调整着程度副词“很”和具有描述性特征的名词。3.1.2“很+名词”结构存在及发展语用条件谈论到这个问题,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很+名词”组合的用法是否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最终被现有的语法所接受而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个新的形势。当然,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除非有一天这种组合在汉语中完全消失,而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对这一结构的分析,至少我们可以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一些推测和估计。如果从语用角度分析“很+名词”组合,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共同促进了语言表达上的调整,这种自主的调整使得该组合在语用上有了很广阔的存在空间。当然,这种调整与适应使得语言为了适应新表达的需要而改变其形式成为可能。但是语言发展和进化所需要的调整的方向要依赖于基本的语用原则,正是经济原则明确了现有结构转变的方向。众所周知,汉语是在背景信息完善的前提下尽量简洁的语言,在保证避免理解和翻译上的障碍后,尽量做到越简洁越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负载较多信息量的词语要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很+名词”组合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变换形式,用简洁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语用空间。当然,这些有赖于语言和社会的共同进化。 既然“很+名词”组合这种趋势与世界语言的发展进化的大趋势是同步的,本文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很+名词”组合进入到人们日常用语中,同时,该结构中也存在一些滥用的情况,而这些滥用的、不合理的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自然会被淘汰出去。3.2“很名词”存在的宏观理据3.2.1语言系统内部原因第一,从语义和谐规律角度而言,“很+名词”组合变异还与语义因素有很大的内在关系。朱德熙(1982)曾指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语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个语义问题。陆丙甫(1998)指出,“语义关系是社会群体对客观世界的共同认知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比较客观和稳定的,反映结构内的意义关系;语用关系则是结构内成分跟结构外因素的联系,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单位的具体运用和处理态度。因此,语法形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语义和语用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法现象可以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一种语言符号之所以能够存在,那么它在这个语言系统之中必然有着它独有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所研究的程度副词“很+名词”结构,依据现有的语法规则来说,是一种不合语法的现象,但却被人们运用得如此频繁,这说明该结构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比起意义,形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形式主要是服务于意义的。就目前的语言发展趋势来看,语言的发展事实上就是一个语法不断地弱化,语义不断地强化的过程。对于程度副词“很”的组合变异现象的形成,我们认为是语义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法的种种现象,最后主要还是要从语义上去寻求解释,只有极少部分属于韵律问题。从语义角度而言,不论是程度副词“很”加上性质形容词、名词,还是动词性成分,这些成分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性状义”和“+模糊量”的语义特征,而这两个语义特征正是能够与程度副词“很”组合的必要条件。我们常说,词语之间存在着语义制约关系。而所谓词语之间的语义制约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句子中的各个词语之间在语义关系上要和谐。也就是说,程度副词“很”后面的“名词”成分与“很”在语义上是可兼容的,是和谐的,这才是该组合能够成立的内在原因。这正符合陆俭明先生提出的“语义和谐律”。陆先生也指出,“语义和谐律具有普遍性,可能是人类语言中最高的语义原则”。第二,从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语言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语言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能够不断新陈代谢的体系。如果社会发展缓慢,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语言也相对来说较稳定,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然而如果社会发展处于日新月异的状态时,语言也一定会努力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及时且迅速的反映。如现在大量出现的新词新语就是汉语随着时代进步而再吸收创造的一个实证。这个道理也同样会反映在程度副词上,汉语原有的程度副词系统不论是从内部成员上看,还是从组合能力上看,都不能说已经完善得到了没有再发展的空间了,程度副词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程度是人们认知世界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也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对程度的认识越来越细致化,汉语原有的程度副词系统及其组合规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新认识的需要,显得过于狭窄。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对新颖方式的寻觅,已经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必然。因此,上面所述的程度副词“很”组合变异是程度副词组合能力的泛化,是语言系统内部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3.2.2语言系统外部原因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观点是,如果某一语言单位所使用的频率越高,其语法语义的灵活性也就越高,其原有的特性就越容易发生变化,它也就越容易与其他成分发生联系。构成成分的高频使用对该组合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张谊生(2000)划分出的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共有89个,“很”的使用频率居最高位。一般地,双音节形式的词语是汉语词汇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词。而大部分名词均为双音节词,这样就使得名词与程度副词“很”的组合存在着极大的潜存的优势。 程度副词“很+名词”变异组合的高频使用对其产生不起决定作用,但却是一个有利的推动因素。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开放的系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变化发展的,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实际应用。一种新用法先闯进了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初只是个别用法,但是这种用法由于语用上的高频使用,慢慢的在时间上延续下来,在空间上扩展下来,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可能正式进入语言系统。语言发展变化是渐变性的,而不是突变的,“很+名词”组合变异的发展也需要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网络媒体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有着很强的扩散能力,目前网络上“很+名词”变异组合的高频使用对其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是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3.2.3“很名词”未来发展看一种语言现象的使用规范与否,并不是看这样的用法符不符合旧有的语法规范,能否满足交际的需要,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才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标准。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某个民族的语言不能发展了,那就更不要提什么规范不规范了。程度副词“很+名词”变异组合的出现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语言动态性、灵活性的表现。从本文对其理据的分析及其大量客观地存在的语言事实上,我们看出这一看似不合常规的语法现象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于根元(2001)曾指出,在语言创造面前,人人平等。程度副词“很+名词”变异组合是汉语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对语言的丰富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程度副词“很+名词”变异组合目前的使用范围还是有限的,但是使用得却非常频繁,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尤其在当今网络媒体的作用下,语言传播的速度更为迅速,语言的变化更是势不可挡,“很+名词”变异组合是否在今后会成为一种必然,恐怕还不好太早的下结论,但能够肯定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只要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可接受性,有朝一日应该会成为一种新的语法形式。结束语:人们运用语言是为了达到交际目标的,而不是为了遵守某种既定的语言规范,所以“很名词”这一结构的存在有着必然性。这个结构填补了人们在表达意义时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传答的空白,同时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即使这一结构在语法层面上是不合规范的,但是在语义和语用层面上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这是通过长期的约定俗成最终进入语言里的,给就得语法规则带来了新的突破。因此,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运用的新的语法结构,值得我们关注。参考文献1张海萍. “很名词”组合现象的修辞功效及发展趋势J. 语文学刊(教育版), 2010(4):114-115.2陈颖彦. 浅谈“很+名词”结构J. 安徽文学月刊, 2009(10):329-330.3刘丽涛. 浅析现代汉语流行语“很名词”格式成因J. 学周刊, 2012(9):5-5.4杨秋兰. 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浅析J. 考试周刊, 2009(35):39-40.5雷蕾, 李春艳. “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功能考察J. 语文学刊, 2018(3).6吴剑. “很+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分析J. 科教导刊(下旬), 2018(3).7李然. “很+名词”构式的语法化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1):51-55.8段晓燕. 基于语料库的“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解析J. 艺术科技, 2014(10):86-87.9康妮芝. 以“小三角”理论为基点探察“很+名词”结构J. 管理学家, 2013(18).10周巧云. 比况性无指名词做定语的名词短语和“很+名词”的关系分析J. 科教文汇, 2007(7):168-169.11张金雯. 浅析程度副词“很”与名词搭配现象J. 山西青年, 2016(13).12齐彩霞. “很+名词”的组合变异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 2011.13邢福义.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语言研究, 1997(2):1-10.14陆俭明. 隐喻、转喻散议J. 外国语, 2009(1):44-50.

    注意事项

    本文(很+名词”新现象概述 (1).docx)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