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强、结构优、环境美、百姓富”美好建设的意见.docx
-
资源ID:67381323
资源大小:17.6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强、结构优、环境美、百姓富”美好建设的意见.docx
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强、结构优、环境美、百姓富”美好建设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美好*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美好*建设提供坚强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县情。*地处皖南丘陵向长江南岸平原过渡带,域内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影响大。光、热、水资源充沛,气候康养资源得天独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应更大力度推进气象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对标服务需求,补齐发展短板,聚焦气象核心关键技术,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坚持统筹协调。健全气象事业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地方和部门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城市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坚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气象“避害”和“趋利”作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保障效益。(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观测精密度、预报精准度、服务精细度显著提高。气象服务美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急、救援能力和服务农业、交通、旅游行业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二、主要任务(一)持续提高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1.健全防汛抗旱气象监测预警联防工作机制。针对我县受季风影响显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复杂多变的防汛抗旱形势,不断完善多部门会商研判与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指挥调度和联防联控水平。(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气象局,各镇人民政府)2.提升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精准度。开展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强化省市县预警预报一体化平台应用。加强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面向境内青弋江、漳河等重点流域防汛抗旱需求,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流域洪涝、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效能。(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务局、县数据资源管理局)(二)全面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3.持续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交通安全,重点在团雾易发区、高架桥等高危地段建设交通恶劣气象条件监测系统。推进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建设生态气象信息监测系统。(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芜湖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第四(*)大队、各镇人民政府)4.加快推进先进气象装备应用和老旧设备升级改造。开展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天气雷达、无人机等新型观测装备应用试验。强化卫星、雷达等新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应用。力争五年内完成我县境内所有乡镇地面气象观测站技术性能升级改造。(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各镇人民政府)5.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切实提升我县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垂直观测能力,新建一部小型相控阵或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系统。建设一套移动便携式应急气象观测设备,服务突发灾害性事件现场应急气象保障工作。构建我县高分辨率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完善从分钟到年,从天气到气候及其影响的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预报预测体系。(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各镇人民政府)(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6.强化城市内涝风险管理。加强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发展智慧城市气象观测,提升城市内涝风险防治能力。建立城市暴雨内涝、降水监测预报等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城市内涝预警信息。优化观测站网设置、开展数据采集与分析整理,修订完善暴雨强度公式,为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责任单位:县城市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气象局)7.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强化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调查、风险识别和研判,着力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各镇人民政府)8.深化重点行业智慧气象服务。推进*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建设,服务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全域旅游发展及生态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开展*县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和道路安全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避免或减少我县森林火险和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为全县水稻高温天气指数保险和其他农业政策保险提供第一手气象资料。(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芜湖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第四(*)大队)9.提升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完善我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机制,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到户。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汛抗旱等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提供气象支撑。(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健康委、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气象局、芜湖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分中心、芜湖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第四(*)大队)10.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知识宣传。推进*县气象科普基地和气象科普展馆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努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科技局)(四)发挥气象“趋利”作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11.建设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站网。以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自动连续观测能力为目标,在我县重点河湖生态功能区和A级景区建设生态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各镇人民政府)12.强化绿色发展气象保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完善气象遥感监测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联动机制,提升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常态化作业水平。建设*县森林气象火险等级预报服务系统,开展精细化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气象局)13.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我县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服务清洁能源项目。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和其他大型项目区域气候灾害可行性论证工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生态环境分局)14.助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大数据云平台,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15.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建设,推进地面碘化银自动增雨催化系统建设,实现人影作业站点乡镇全覆盖。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无人机和大型固定翼飞机空中立体增雨作业,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大气污染防治和森林防火中的作用,为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16.推动气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助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我县参加“中国天然氧吧”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评选,促进我县康养产业发展。完善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体系,打造更多*“气候好产品”品牌,提升我县农产品美誉度。(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三、保障措施(一)加强对气象工作领导。县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督查室要将相关重点工作列为督办事项,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责任单位: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二)推进“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编制。按照我县改革方向、重点领域和新技术发展趋势,将气象发展规划融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发展规划,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领域谋划相关工程项目。(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气象局)(三)加大资金、规划用地等支持力度。推进气象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县财政要切实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规划部门要加大规划、用地等方面的保障力度。(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将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政府人才工程(计划)、创新团队、专家库选拔的专业领域,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气象局)